周立英
摘 要: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課改下的一門新的獨立的課程,也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課程。從課程的內容和課程實施的途徑來看,它超越了教師體系化的教材,也打破了封閉模式下的課堂,要求面向自然、面向社會和學生們的生活開展課程。因此,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應該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
關鍵詞:綜合實踐課程;生活;聯系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4-009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58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奠基階段,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新時期小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因此在新課改下的小學教學中,新的課程體系逐漸構建。綜合實踐課程是新課改下的一門新興課程,也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課程,把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和實踐性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就把學生的知識與經驗、課內與課外、學校和校外密切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經歷中成長,在成長中收獲和進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開設勢必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打破封閉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把“知”與“行”緊密聯系起來,讓生活走進課堂,使學生更深刻地感悟知識的價值和魅力。
教師常說現在的學生動手能力、自理能力都很差,這一方面與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的溺愛使他們缺乏鍛煉的機會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教師舊有的課程設置——重知識輕能力密切相關。因此,新課改強調要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大膽創新,這是需要學生在實踐中去經歷和感受的。生活是學生最好的實踐場所,也是便于學生去參與和感受的,所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一定要走進生活,在生活中落實課程教學的要求,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那么,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一、走進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改下的小學課堂教學,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學活動的開展一定要圍繞學生進行預設和開展。但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因為年齡相對較小,主動學習的意識相對欠缺,所以在學習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師的引導和約束,另一方面需要調動學生的興趣。其中興趣的調動尤為關鍵,因為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真正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學生的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果。
小學生來關注的話題更多的是他們經歷過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們更喜歡做能夠動手參與的活動。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本身就是一門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結合得非常緊密的學科,重視學生在親身實踐中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可以以此為依托開展教學,用學生的生活經歷來落實教學任務,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母親節來臨之際,教師給學生布置“三個一”的實踐作業,即為母親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自己親手制作一份賀卡,寫一篇贊頌母親的作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到母親的辛勞和母愛的偉大。同時,這些活動內容是學生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也有一定的認知,這樣學生就會覺得有事做、有話說,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能夠實現學科學習的優化。
二、緊扣生活熱點,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現代教育特別重視知識的實用性,要求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小學綜合實踐課程也不例外。在新頒布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綱要》中明確指出:“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由此可見,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要重視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還要密切聯系實踐、聯系生活中的熱點。
例如,在“校園綠化”實踐活動中,通過組織學生了解和參與學校春季的綠化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綠化給校園帶來的變化。課下給學生布置了解我國目前存在的大氣污染的嚴峻現實,使學生深層次理解綠化的價值和意義。同時,學生也能夠體會到目前國家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清楚自己的職責,明白保護環境、環保生活的價值所在,無形中提升自己的環保意識,社會責任感也得到了增強。
三、走進社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新課標”指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要回歸生活和社會。”所以教師不能把學習僅僅拘泥于學校生活中,而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全面實施教育。這一規定的出臺,是與教師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完全一致的,那就是知識與能力并重,促使各方面全面發展和全面提升。
傳統的小學學科教育更偏重于知識的學習和考試的準備,導致很多學生慢慢地成為應試教育的工具和學習的機器,在小學階段失去了學習的樂趣,也逐漸喪失了學習的動力。現在的小學課程教學強調要實現教育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小學綜合實踐課程來看,最大的優勢和特點就是其實踐性,以及與社會生活聯系的密切性。因此,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必須要走進社會,讓學生親自去感知、體驗,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鼓勵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家庭、社會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因此,活動的組織形式要根據時空的特點,或班級,或小組,因地制宜,因“效”制宜。各種生活體驗活動,要符合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和愉悅的同時獲得發展。例如,在學習“不斷更新的通信家族”時,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觀察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變化,體會社會進步與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簡單的觀察、調查,鍛煉和提高學生調查、探究及搜集資料的能力,學會討論與合作,從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了解到通信及交通的發展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現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本身是一門和學生日常生活聯系非常密切的課程,因此要本著“生本理念”,把課堂教學的課內和學生生活實踐的課外密切結合起來,用生活輔助和推進綜合實踐教學的內容,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能夠豐富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每一門課程,都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只要教師秉承務實求真的態度,深入學習,大膽實踐,及時反思,總結經驗,定能夠找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順利開展的更加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郭元祥.新課程遠程研修·小學綜合實踐活動[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8.
[2] 王淑玲. 以人為本的綜合實踐課[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