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華
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夠更好地為高中生服務,改變高中語文課堂枯燥乏味的現狀。如何提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通過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優化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拓寬高中生的視野等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語文;高中生;語文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4-011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74
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給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語文教師必須要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語文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宏偉目標。同時,語文教師還應該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高效的課堂教學情境,組織拓展教學活動,優化師生關系,促進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陡咧姓Z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教學要發揮優勢,提升教育價值,幫助高中生尋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促進高中生獨立自主的學習。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只有認真研究教學策略,努力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形成完善的教學體系,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構建教學情境,形成師生合作
為了突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構建教學情境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讓學生在虛擬的情境中找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和方向,不斷優化師生之間的關系。同時,課堂情境還有利于渲染氣氛,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比如講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文《故都的秋》,這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達夫的代表作。作者通過對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繪,表達了對故都的秋的熱愛和贊美之情。在教學時教師創設了詩情畫意的課堂情境:秋,本沒有感情色彩,但是中國的文人卻把它賦予了諸多的感情色彩。有的人看到“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感受到的是秋高氣爽下,萬里江山的無限壯美;有的人風中登高,看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感受到的是秋光的短暫和蕭索,將時光飛逝與自己的壯志難酬結合到一起。同樣的事物,入了不同人的眼,也就成了不同的景。今天,讓我們隨著散文大家郁達夫先生,一起去感受一下他眼中的“故都的秋”是怎樣的一番景色,又寄予了他怎樣的情感。通過情境引入的方式,有利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運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習思路
如今,信息技術已經在高中校園得到普及,越來越多的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減少書寫板書的時間,拓寬學生視野,改善學生思維,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比如講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文《我有一個夢想》時,教學目標是了解演講的背景及主要內容,把握文章思路;體會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體會激情飛揚、極富感召力的語言;了解演講詞的一般特點,培養說服聽眾接受自己主張的能力。在教學時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了《獨立宣言》中的一句話: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然后教師告訴學生,即使到了文明如此發達的現代,在美國仍然存在種族歧視,而且根深蒂固。所有有良知的人都應該自覺地呼吁徹底消除種族歧視。接下來教師為學生播放一些與其相關的視頻資料,激發學生表達欲望,并且組織學生進行一次演講比賽,演講的主題是“你的夢想是什么”。
三、傳授學習技巧,優化解題思路
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教師更多關注的是教學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語文學習技巧的指導,導致學生出現嚴重的“高分低能”和“兩極分化”現象,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困擾,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新時期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技巧的指導和傳授,優化學生的解題思路,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比如講人教版高中語文古詩文《錦瑟》時,教師首先教授學生鑒賞古詩的方法,稱之為“學詩三步走”:第一步是讀,傾情誦讀,整體感知;第二步是悟,感受形象,體味意境;第三步是品,咀嚼內涵,品味語言。這樣當學生再在考試中遇到古詩文鑒賞題時就能夠更加得心應手,不至于找不到切入點。在《錦瑟》的講解時,教師請兩名學生誦讀古詩,教師及其他學生指出其誦讀的不足或錯誤,這樣讓語文課堂教學更具知識性和趣味性,從而達到寓教于樂和因材施教的目的。然后教師給學生播放錄音,讓學生聽讀,在聽讀中把握誦讀節奏,感受詩的韻律,體味詩的意境。教師引導學生談談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從詩中捕捉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可就全詩內容談,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的感受來談。
四、組織拓展活動,提高課堂氛圍
語文拓展活動和課堂教學都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渠道,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設計多樣化和生活化的拓展活動,一方面調動課堂氛圍,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另一方面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提升學生的綜合實力。比如講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文《雷雨》時,教師把這篇課文分成兩個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是了解作者,觀看第一場的戲劇表演,初步感知劇情,分析第一場戲的矛盾沖突,品味戲劇語言,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第二課時教學內容是總結第一場戲所刻畫的人物的性格特點,觀看第二場的戲劇表演,分析戲劇沖突,品味戲劇語言,并由此進入主題提煉,深入鑒賞本劇思想內涵,組織表演課本劇。在表演之后教師進行總結:一場雷雨下,周家死的死,瘋的瘋,舊世界的腐朽造成了人間的巨大悲劇,也毀滅了它自己。曹禺用悲劇《雷雨》控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罪惡,震撼了當時的文壇。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要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充分掌握高中生的實際情況,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發利用各種有效課程資源,培養高中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利用多媒體創造課堂情境,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斷提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付問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2015(28):117.
[2] 張雷.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時代,201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