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昕彤 張帥
摘 要:心理理論的發展與幼兒日常生活中的同伴交往以及師幼互動的有效開展緊密相連,并與個體的言語發展、思維能力、情緒理解等方面密切相關。通過對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師幼互動中幼兒教師的期望,進一步探討幼兒心理理論發展與師幼互動的直接聯系和影響,可為師幼互動的有效開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幼兒心理理論;師幼互動;教師期望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4-01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116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與他人的社會交往對心理理論發展的影響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關注。馬偉娜等人研究考察了家庭環境中兄弟姐妹交往和親子關系對幼兒心理理論發展的影響。莫書亮等人從師生關系入手,研究得出師生關系與兒童的心理理論發展密切相關。從目前的文獻資料中看,很少有學者研究學校環境中的師幼互動對幼兒心理理論發展的影響。同時,在對師幼互動的影響因素層面研究分析時,研究者們主要是從教師及客觀環境這兩方面進行問題的提出和策略提升,較少關注于幼兒在師幼互動中所需具備的能力及發展的狀況?;诖?,特對幼兒心理理論與師幼互動的關系展開論述。
二、幼兒互動心理機制的形成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逐漸從最先的以家庭生活為主的環境來到以幼兒教育教學為主的幼兒園,幼兒生活中的交往范圍也在逐步擴大,并產生了新的交往對象,這其中的主要交往對象便是幼兒教師。因此,在師幼互動中,教師與幼兒間的互動交流將影響著幼兒的心理發展。
(一)幼兒心理理論發展狀況
桑標等人更早些時候的研究也發現,3歲兒童尚不能對心理狀態做出準確認識,4歲半左右是兒童認識心理狀態的轉折期,到5歲末兒童能夠完全把握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狀態。在已有的大量研究基礎上得出,學前期是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關鍵期,隨著幼兒的詞匯量明顯增加,語言表達能力日漸提升,逐漸能說完整的句子;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求知欲增強;認知能力有所提高。所以幼兒的交往需求也較為強烈,經常會主動發起與他人的互動交流。
(二)教師期望是影響師幼互動的因素之一
從國內外研究者對影響師幼互動的因素的分析來看,主要集中于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專業素養和客觀環境這三個方面。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研究認為教師如果根據對某一學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會使該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發生符合這一期望的變化,并且這種預期效應在年幼兒童身上比較明顯,因為兒童與教師有著直接的接觸。
我國學者龐麗娟以皮格馬利翁效應作為理論依據,探討了“教師期待”這一隱性教育力量對幼兒發展的重要價值,通過對皮格馬利翁效應機制的分析,揭示了幼兒與教師在教育進行中各自內隱的心理運作過程以及雙方之間外在的行為交互作用過程。
幼兒教師的期望與幼兒在真實情境中的教育教學互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師幼互動是幼兒教師和幼兒雙方相互交流的一種人際雙向互動的行為,通過彼此間語言、動作、情感表達等信息的相互作用,教師的期望會被幼兒感知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表現,對其心理的影響產生巨大的作用。
(三)遵循幼兒心理理論發展水平,給予適宜的教師期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教師應承認和關注幼兒在經驗、能力、興趣、學習特點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币虼?,幼兒園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幼兒的情況,提出客觀的切合幼兒需要的發展要求。只有對不同的幼兒抱有不同的期望,才能促進幼兒的共同發展。
基于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兒童心理理論的提升也是基于在與一些比自己水平高的人的互動中得到鍛煉和發展。幼兒園的大環境為兒童提供了充足的交往機會,幼兒可以模仿他人、體驗他人的心理狀態,在模仿活動中通過角色扮演來匹配他人的心理狀態,從而進一步了解、認識,甚至預測他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特征,使得兒童能夠更快地理解他人的心理。教師在掌握幼兒目前的發展水平后,在進行師幼互動時便能引導幼兒朝著其潛在的發展水平去努力,超越當前水平,順利達到“最近發展區”。
教師在與不同的幼兒進行互動時,便會產生與每個幼兒相對應的期望,營造一種每個幼兒專屬的期望氛圍。當幼兒領會到教師在互動中傳出的信號時,經過幼兒內心的心理理論的作用后,外顯為自我的行為變化,逐步朝著教師為其設計的符合個性發展的方向而進步。同時教師也在不斷提高對幼兒的期望,以此形成一個循環往復的成長系統,基于良性師幼互動下的幼兒不僅在事物認知上有著優勢,而且對幼兒的情感發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結語
綜上,由于3-5歲是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師幼互動最有效的開始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交際范圍的不斷擴大,兒童的心理日趨成熟,對于已有經驗的積累也不斷增加,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理解能力漸漸提高。按照社會交往理論,兒童在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互動中形成和完善自己心理知識的系統。所以,對學前兒童來說,如何使得幼兒積極主動與他人進行互動交流,對幼兒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長時間與幼兒直接接觸與互動教學活動,教師對班內的每個幼兒的身心發展狀況及家庭成長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每個幼兒都是區別于其他幼兒的獨立個體,雖然都是處在同一年齡階段(發展階段),但相對于每一個幼兒,教師的這種了解是針對幼兒個體縱向成長的。
在互動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一位指導者,更是一位幼兒內心的解讀者,在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狀況的同時,也要根據幼兒自身的需求創設出適宜其發展的活動。尤其是教師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正確理解兒童的心理狀態和動作語言,提高與兒童的互動技巧,采用適宜的方式處理矛盾問題,營造和諧開放的互動環境,加強師幼互動的有效開展。因此,最大限度地利用幼兒園環境促進兒童的社會性交往、互動交流能力,對提高心理理解能力和適應社會秩序,保障兒童心理健康發展,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首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 桑標,繆小春,陳美珍.幼兒對心理狀態的認知[J].心理科學,1994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