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軍
據韓聯社24日報道,9座分布在韓國各地的朝鮮王朝時期的儒家書院遺跡,將代表韓國競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消息一出,網絡熱議不斷,認為“我們自己的文化如果不抓緊復興,遲早被日韓徹底拿走”。
此事還勾起了大眾對于類似事件的記憶。如2015年韓國曾成功把朱熹和呂祖謙合著的《近思錄》等儒學典籍的雕版印刷用木刻板申報“世界記憶”;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兩者都曾導致中韓學術界和民間輿論的激烈爭議。
這種爭議體現了我國民眾對于傳統文化遺產的敏感性,這是好事。但同時,也要避免文化過敏。由于我國一些傳統文化曾因自我否定而中斷或斷裂,給民族文化心理蒙上陰影,導致一種潛藏的文化自卑兼文化饑渴,并因此引發各種形式的文化過敏。因此,一旦被我們視為自家之物的端午祭、雕版印刷、儒家等文化元素被韓國拿來申請相應的文化遺產,我們就義憤填膺、出離憤怒了。
有這樣的反應,自然可以理解,但并非明智之舉。文化是活態的、流動的,也是共享的。因此,文化遺產不僅僅屬于某一個族群、地域或國家。且欣賞傳承者越眾,越能體現其價值,也更容易發揚光大。就中韓而言,兩國的不少文化遺產都具有同源性、相似性甚至同一性,在歷史上就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如中國朝鮮族的“農樂舞”,在韓國也同樣留存。還有一些項目,因歷史上曾長期互相影響,現已難分彼此。無論中韓兩國誰申報的文化遺產,都不僅僅屬于中國或韓國,而是屬于世界。
曾經,我們大力倡導“文化自覺”,希望千千萬萬的普羅大眾認同、實踐我們的文化遺產,從被動的受眾變成積極的創造者和參與者。如今,我們更需要倡導一種“文化自信”的開放和包容心態。這種自信不僅是中華民族對于自己的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和存在意義的自信,也包括歡迎所有族群和國家欣賞、學習、傳承并將其納入自我文化體系的一種天下來同、四海同慶的自信。
當然,在文化自信之外,我們也需要做好文化反省。正如網友評論的那樣,“韓國的各種書院都是‘活的,里面真的有許多儒者。在我國恐怕只有女德班”。而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根”,是貫穿于該地區民眾信仰之中的那些基本的祭祀禮儀,是該項祭祀的靈魂和生命所在。兩相對比,我們又做得如何呢?因此,或許我們更應該做的,不是跳出來指責韓國的僭越或竊用,而是要學習其對于文化的內涵式傳承,反思自身重形式輕實質的文化還原和文化展演主義。
總而言之,對于文化遺產,我們實在應該抱持一種“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的態度。退一步講,即便是為我所屬之物,也盡可以有一種“我物亦可為天下所用”的文化寬容和文化自信。▲
(作者是浙江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
環球時報2017-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