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儉鴿/文
淺談博物館是青少年的第二課堂
◎弓儉鴿/文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增長知識,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博物館作為收藏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是社會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受到悠久的人類歷史文化的熏陶、自然變化發(fā)展的洗禮,對青少年增長知識,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些人的意識觀念當中認為博物館就是收藏、陳列文物、標本的場所,其實不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知識、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文化性休閑和知識性消費的需求迅速提高,這就要求博物館不但是文物、標本的收藏之所,而且要承擔起對藏品的歷史、藝術、科技等領域的價值進行深度挖掘,挖掘藏品蘊含的文化價值,創(chuàng)造符合社會價值取向的新文化的重要功能。這就使得博物館具有了傳播知識、傳播文化、創(chuàng)造文化以及科學研究的功能。傳播知識、文化的過程也就是參觀者學習、受教育的過程,所以博物館還具有教育功能。最后,由于博物館的非營利性、面向公眾開放以及為社會發(fā)展服務的特征,決定了博物館具有公益性的性質。公益性是博物館的一項重要功能。公益性可以使博物館具有良好的公眾形象,能夠更直接地和教育等部門聯(lián)系,開展合作。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長身體、智力發(fā)展迅速、自我意識提高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利用多種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對增長知識、開發(fā)智力,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有重要的意義。博物館作為傳播文化知識、研究文物歷史和藝術文化的場所,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借助博物館對青少年進行歷史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對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三種形式。學校教育以傳授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間接性知識為主,家庭教育以父母對子女的說教為主,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雖然向青少年傳授了很多科學文化知識,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文明禮儀,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傳授的知識具有抽象性,學生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知識、能力還有一定的難度。相比而言,博物館陳列的各式各樣的實物、先進的科學設施、完善的服務、各具特色的活動為青少年提供了真實的體驗條件和環(huán)境,使青少年可以身臨其境地感悟和體驗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光輝燦爛。以充滿感染力的教育內容吸引青少年,加深青少年的情感認知和學習。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由于博物館館藏文物一般都具有悠久的歷史,有的文物背后還隱藏著生動有趣的故事,這些歷史、故事背后又具有德育基因。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的研究功能,將這些隱藏的德育基因挖掘出來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通過組織開展青少年夏令營或者冬令營的形式,將青少年組織起來進行集中的以愛國主義、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促進青少年身心和諧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他們的思想品德素質的提高具有積極的意義。博物館的教育就是在尊重青少年的體驗,在體驗的過程中使青少年受到文明的熏陶,同時享受知識與智慧帶來的無與倫比的快樂中進行的,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特點。這和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內隱性、體驗性和長期性特征是不謀而合的。所以說,利用博物館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條重要的育人途徑,博物館豐富的教育資源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可能性。
首先,博物館可以嘗試改變以往以講解員為中心的講解模式,可以聘請青少年承擔講解任務,充分發(fā)揮青少年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青少年講解員自己撰寫講解詞、自己選擇講解形式,這樣既鍛煉了青少年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學探究意識。發(fā)揮博物館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對青少年的成長成才具有積極的意義。其次,在青少年參加的博物館的志愿服務活動當中可以讓青少年志愿者參與活動的組織、策劃和宣傳工作,調動青少年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平臺,為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提供機會。再次,最近幾年在博物館當中興起的動態(tài)陳列和電化教育方式改變了觀眾和博物館之間的關系。讓觀眾也參與展品的陳列,成為博物館的一個主體,青少年可以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博物館展品的陳列出謀劃策,使博物館展品的陳列更具有觀賞性、藝術性、科學性和人文價值意義。通過讓青少年親身參與的方式調動了青少年參與博物館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也使得青少年對博物館展品所展現(xiàn)的文化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認識與了解,從作為一名參觀者獲得的支離破碎的知識逐漸過渡到整體的、全面的知識了解和掌握。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和發(fā)展理論。博物館具有公益性質,教育功能也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同時博物館經常舉辦的一些宣傳活動、科學普及活動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參與其中。博物館在發(fā)揮其教育功能、舉辦活動、繼承和發(fā)揚其公益性質的過程中可以更多地將青少年吸收進來,為青少年朋友提供更多的志愿者服務崗位,為他們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讓他們參與博物館的工作。讓青少年志愿者參與博物館藏品整理工作、志愿服務活動的策劃和組織工作、博物館的講解等工作,在參與的過程中增長知識、激發(fā)興趣、提升能力。同時,博物館也可以通過聘請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方面的專家對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使他們熟悉青少年的年齡特征和學習特點,以便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可以更好地指導青少年的志愿服務活動,讓青少年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取得更大的進步、獲得更好的發(fā)展。讓青少年的博物館志愿服務活動收到理想的效果。
首先,館藏的實物、標本不僅具有觀賞性、藝術性,而且背后還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充分挖掘出這些歷史文化內涵以及文化當中的德育內容,可以充分發(fā)揮館藏文物文化育人的功能,提高青少年參與博物館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在提升青少年審美能力的同時也增長了知識、促進了思想品德的提高。作為家長應當充分認識到博物館對青少年的教育作用,應當盡可能多地利用節(jié)假日等空閑時間陪孩子到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熱愛家鄉(xiāng)的積極情感。
其次,在發(fā)揮博物館研究功能的過程中將青少年吸引到研究隊伍中來,成立各種類型的研究小組或研究團隊,為青少年提供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和平臺,讓青少年參與體驗科學研究的整個過程,受到科學研究的熏陶,感受到科學研究帶來的快樂,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研究意識和科學研究能力。
再次,應建立“館校合作”的良性互動機制。一方面,博物館應根據青少年的需要和興趣愛好開展各種類型的文化教育活動,挖掘出館藏物品當中符合青少年需要和興趣愛好的文化、藝術、科技等元素促進青少年知識的增加,提高青少年參與博物館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另一方面,學校應當根據學校的教育教學需要加強與博物館之間的溝通協(xié)調,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學任務,這樣既提高了博物館資源的利用率,又增強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效果。
最后,博物館可以結合自身的館藏特色與學校合作開展各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通過主題教育活動可以使青少年對博物館的特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博物館在青少年當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同時,通過主題教育活動可以使學校借助博物館資源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使學校的專題教育活動豐富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教育教學效果。
首先,博物館可以舉辦各種形式主題鮮明的流動展覽,流動展覽既可以滿足青少年不同的文化需求,也可以減少學校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對學生安全考慮的后顧之憂,增加青少年參加博物館展覽的機會。同時將流動展覽開展到一些偏遠地區(qū)、偏遠郊區(qū),使偏遠地區(qū)的孩子們也享受到博物館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得到偏遠地區(qū)學校、學生的歡迎,提高博物館資源的利用率,增加博物館活動的參與度。
其次,隨著網絡的不斷發(fā)展和日益成熟,網絡學習具有便捷化、豐富性、時空無限性等優(yōu)點,很多青少年開始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博物館更好地發(fā)揮教育功能也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利用網絡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宣傳。進行網絡教育時,應當抓住青少年這一年齡階段所表現(xiàn)出來的年齡特征和學習特點進行教育活動的設計。由于青少年學習時還具有注重體驗性和娛樂性的特點,在網絡教育板塊專門設計集知識、娛樂、虛擬體驗為一體的互動學習內容,可以更多地滿足青少年的學習欲望和學習需求,提高他們網絡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博物館還可以結合自身的館藏特色建立專題學習網站吸引青少年通過網絡學習。
[1]李高遂.博物館功能的增強與構建和諧社會[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40-41.
[2]李妍.博物館與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課堂——以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為例[J].企業(yè)導報,2013(12):170-171.
[3]項超英.談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J].中國博物館,2015(1):56-60.
[4]林小云.淺談博物館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新定位[J].海峽科學,2011(3):45-47.
[5]吳鏑.基于90后群體特征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策略[J].文史博覽(理論),2014(1):60-63.
[6]李志茵.關于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思考[J].黑河學刊,2015(4):115.
[7]毛穎.博物館與青少年教育[J].東南文化,2010(1):93-99.
[8]王璐.天津博物館開展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博物館研究,2014(1):62-65.
(作者單位:青海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