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和云/文
淺談業余文藝骨干志愿服務的價值及其組織管理
◎宗和云/文
近年來,我國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步伐,各級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逐步完善,免費開放全面實施,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但是,由于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后于設施建設和經費投入,文化惠民工程目標遠未實現。因此在現有條件下如何解決隊伍建設滯后的問題成了文化工作者研究的課題。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高瞻遠矚,對文化工作隊伍的建設指明了方向:“鼓勵和扶持群眾中涌現出的各類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動積極分子,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發揮作用。壯大文化志愿者隊伍,鼓勵專業文化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基層文化建設和群眾文化活動,形成專兼職結合的基層文化工作隊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15】2號)第十二條對文化志愿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要求:大力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堅持志愿服務與政府服務、市場服務相銜接,奉獻社會與自我發展相統一,社會倡導和自愿參與相結合,構建參與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機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務體系。創新服務內容、工作方式和活動載體,探索具有地方或行業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務模式。
的確,就我國大多數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而言,建設一支強有力的文化志愿者隊伍并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服務模式,意義重大。
本文所稱業余文藝骨干主要是指有一定文藝素養的,在本地區有一定影響的,分布在各行各業的非文化類專業機構在職的文藝工作者,包括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和退休的工作人員,居民、農民或自謀職業者,已退休的文化類專業機構人員等,他們自愿利用業余時間或退休時間服務于公共文化機構。業余文藝骨干隊伍有五個特點:一是熱愛文藝工作,參與文化服務是他們業余生活或退休生活的主旋律,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責任感;二是本身有比較穩定的經濟收入,不以獲取報酬為主要目的,具有較高的志愿性;三是自身有較高的文藝素養或文化工作經驗,具有較強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四是來自各行各業,在職與退休人員都能參與,具有較大的規模性;五是工作和生活的地域比較固定,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業余文藝骨干隊伍的上述五個特點,決定了他們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價值。用好這支隊伍,將會激發他們的潛力,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活力,以較小的經濟投入,獲取巨大的社會效益。
2014年,筆者所在的重慶市銅梁區文化委實施“‘種文化’業余文藝骨干志愿服務”項目,成效顯著,被國家文化部評為“文化志愿服務推進年”系列活動示范項目,從2014到2017年,該項目在銅梁區得到良性發展,并形成了常態長效機制。基本情況如下:
銅梁區地處渝西,典型的農業大區,全區幅員面積1334平方公里,人口84萬,轄23個鎮和5個街道辦事處,有57個社區和269個行政村。全區無專業藝術院團,已建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各一個,鎮街綜合文化站28個,社區和村文化室326個,“三館一站一室”基礎設施建設均達到文化部相關標準。長期以來,銅梁區“三館一站一室”人員編制不足,業務門類不齊,群眾業余文藝隊伍缺乏有效的組織和培養,制約了群眾文化活動項目、數量及水平的提升。在實施該項目以前,“三館”共設各類閱覽室、排練廳、展覽廳等免費開放窗口36個,但業務人員僅26個,不少窗口實際處于無人值守狀態,效益發揮不好;由于人手缺乏,送文化科技下鄉、讀書活動、特群教育、藝術培訓、大型展覽等主題活動開展數量有限。鎮街綜合文化站雖然配備了3—5名文化專干,但大都沒有“專”起來,免費開放效能低下。社區及村文化室由于未落實財政供養的管理人員,免費開放基本流于形式。
自從2014年開始實施“‘種文化’業余文藝骨干志愿服務”項目以來,上述情況得到根本好轉。到2017年,全區招募各級各類文化志愿者594名,分別參與到“三館一站一室”的免費開放以及送科技文化下鄉、關愛特殊群體、保護文化遺產等主題活動中,公共文化服務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全區群眾文化活動出現欣欣向榮的局面。與2013年相比,“館站室”業務窗口免費開放率實現了100%,群眾受益率由不足10%大幅提升到22%;各種主題活動次數由66次增加到125次,受益群眾人次數由32萬增加到68萬;全區群眾參與壩壩舞、小樂團、腰鼓隊、舞龍隊等人數由8萬人增至12萬人。
銅梁區的基本做法具有借鑒意義。
1、政策導向,提高認識。在實施項目之前,首先組織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館、站、室等)工作人員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以來關于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論述以及國務院、國家文化部關于文化志愿服務工作的相關要求,找準本區群眾文化工作的薄弱環節,明確開展業余文藝骨干志愿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目的和意義,從而增強大家整合區域業余文藝骨干資源的自覺性。
2、媒體宣傳,形成共識。廣泛利用區域廣播、電視、報紙、彩信、標語等媒體,大力宣傳黨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以及本地實施辦法,讓廣大市民深入了解并熱忱支持文化志愿服務工作,激發區域內業余文藝骨干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熱情。
1、普查資源,廣納賢才。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部署,區級“三館”重點物色適合自身業務開展的業余文藝骨干,鎮街綜合文化站重點調查政府機關、文化部門和教育部門的退休人員或有條件兼職的在職人員,社區、村文化室重點查找志愿兼職的在職村社干部和有工作能力的殘疾人員。通過普查,建立起本地符合條件的文化志愿者信息庫。
2、公開招募,量才錄用。區域內館、站、室面向社會公開需要招募的文化志愿者崗位、職責、應聘條件、福利待遇等,采取擇優錄用和定向邀請相結合的辦法,吸納人才,量才使用。
1、服務免費開放。區域內文、圖、博各“館”招募的志愿者,分別擔任各廳室輔導員、各藝術培訓班輔導員、各展覽廳講解員、藝術鑒賞輔導員以及各類講座和報告主講人員。鎮街綜合文化站的志愿者主要協助免費開放日常工作,社區和村的志愿者則擔任文化室管理人員,具體承擔免費開放工作。銅梁區各級各類公共文化單位提供服務于免費開放窗口的職數共計401個。區級“三館”42名志愿者在36個業務窗口參與免費開放工作,每年接待群眾35萬余人次,比2013年凈增15萬人次;28個鎮街綜合文化站31名志愿者協助免費開放,年接待群眾14萬人次,凈增12.6萬人次;57個社區和269個村文化室328名志愿者擔任管理員,年服務村民29萬人次,凈增20萬人次。
2、服務全民閱讀。2014年以來,區圖書館開展了“傳遞書香、見證成長”活動、“文化惠民、為您服務”活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活動,50余名志愿者分別承擔了講座培訓、圖書導讀、讀者咨詢、讀書征文、電子閱覽室輔導、送科技下鄉、放映免費電影以及對老年人的護理、心里咨詢、讀書輔導、健身指導等工作,每年受益群眾3萬余人。
3、服務全民藝術普及。區文化館開展了“感受藝術美化心靈”美術書法鑒賞活動、“歡樂節日、愛我中華”節慶活動、“文化暖心 點亮生活”關愛特殊群體志愿服務活動、“全民藝術普及免費培訓”活動、“一鎮一品”展演活動、“川劇旬唱”活動、“‘種文化’志愿者小分隊送戲到社區”活動等,近200名文化志愿者參與了活動,年開展活動100余次,服務群眾60萬人以上。
4、服務全民健身。文化科和體育科開展的“文化公益 社會責任”志愿服務活動,有12名志愿者擔任了城區文化體育設施使用輔導員,年服務群眾5000余人次。
5、服務文化遺產保護。區博物館開展“共享歷史、感受快樂”活動,有5名志愿者承擔了展覽講解和文博知識講座。區文管所開展“珍愛古跡、從我做起”活動,25名志愿者成為25處文物古跡義務保護員;區文化館開展“龍舞進鎮街”、“龍舞進校園”、“龍舞進社區”、“龍舞進廣場”、“龍舞進景區”志愿服務活動,86名市、區級龍舞代表性傳承人分赴相關單位開展傳承展示工作,每年培訓舞龍隊員上萬人。
銅梁區文化委認真貫徹實施《重慶市文化志愿者管理暫行辦法》,對各類志愿者的招募、審批、登記、使用、培訓、管理、考核、獎懲等納入了統一管理。
1、規范程序。堅持誰使用、誰招募的原則,區級“三館”根據自身需要確定志愿者招募數量,每個鎮街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原則招募1名志愿者,由鎮街人民政府招募;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志愿者上交《申請表》,招募單位審批同意后登記在冊,交區文化委備案確認后生效。
2、統一標識。制定了《銅梁區文化志愿者章程》,設計制作了統一的徽章和《服務證書》。《服務證書》由招募單位登記志愿者個人信息及考核結果,交志愿者保管,用于證明其志愿者身份,志愿者工作時佩戴統一的徽章。
3、分級培訓。區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或區文化志愿者管理中心(一般設在文化館)重點培訓區級“三館”和鎮街綜合文化站文化志愿者管理人員,區級“三館”分別培訓各自招募的志愿者,鎮街綜合文化站培訓本轄區志愿者。
4、嚴格考核。堅持誰使用、誰管理、誰考核的原則,招募單位根據《志愿者章程》對志愿者實施日常管理,根據崗位職責做出績效考核與獎懲意見,區文化委采取抽查方式予以確認。
5、統一待遇。為體現志愿者工作的義務性,區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制訂了各類文化志愿者補貼標準的指導意見,區級“三館”不超過1000元,鎮街綜合文化站不超過600元、社區及村文化室每月不超過300元,其他按次服務的志愿者原則上每人每次不超過30元。
重慶市銅梁區文化委通過近4年的實踐,探索出文化志愿者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五個保障機制:
1、輿論保障。通過政策解讀、公開招聘、現場展示、經驗交流、媒體宣傳等,達到各界對文化志愿者工作的尊重與支持,對堅定志愿者信心十分必要。
2、政策保障。認真貫徹實施中央和地方相關文件精神,并結合實際制定管理辦法,明確志愿者的權利與義務,從政策上肯定其合法性是開展相關工作的重要依據。
3、制度保障。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確保文化志愿者工作的嚴肅性、規范性與可操作性,這是項目常態化的基本手段。
4、人才保障。選拔任用志愿者堅持德才兼備,廣泛動員,擇優使用,確保隊伍風清氣正,朝氣蓬勃,這是項目取得效益的重要基礎。
5、經費保障。經費上既要保證志愿者工作所需,又不能給單位增加過重負擔,這是項目常態化及長效性的關鍵所在。
“業余文藝骨干志愿服務”模式,順應了中央精神和國務院部署,通過“志愿服務”的杠桿作用,業余文藝骨干找到了自我展示的平臺,又自覺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中,既實現了自我展示,又服務了社會大眾,可謂相得益彰。這種模式可以有效整合區域內文化人才資源,建立起一支強大的公共文化服務隊伍,解決了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因人員短缺、經費不足造成效能低下的問題,以較小的投入取得較高的效益,對提升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有重要推動作用,在全國基層公共文化工作中具有推廣運用價值。
宗和云,重慶市銅梁區文化館館長、群文副研究館員,從事群文理論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