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蘭英
一、憂患意識,本意是憂慮患難,是指人們在對所處現實進行否定性、批判性思維基礎上所產生的對危機的一種自覺感受和預知能力。它既包括對個人自身命運的關注和憂慮,又包括對社會危機的一種感受與預知能力。我們要把對憂患意識的理解上升為一種系統化、科學化的哲學思考,并用這種哲學化的思考提升和指導自己的思維和行動。在中學政治教學中開展憂患意識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理論中的哲學部分,而且有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哲學思維,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
二、加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教育,對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它對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喚起并推動中華民族的覺醒,有利于加強中華民族各階層各團體的團結合作。憂患意識是愛國主義思想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當前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中存在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那就是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淡化了憂患意識教育。對學生加強憂患意識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完善,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且有利于增強學生認真學習的動力和決心,更好地服務于其學業的提高。對思想政治課來說,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的過程也就是提高思想覺悟的過程。所以,這種優勢是由學科本身的性質決定的,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憂患意識教育,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目標之一,不僅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而且有利于學生了解國情、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對學生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而奮斗的責任感、使命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高中生進行系統的憂患意識教育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那么,應加強什么樣的憂患意識教育呢?在當下多元文化共生及全球化的文化語境下,對憂患意識的理解應包含三個層面:
(1)在宇宙自然和大化流行中思考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2)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中探尋本土文化的生存與發展;
(3)在各種生存壓力與多元選擇境遇中反思個體生存與發展問題。
當代,憂患意識的范圍包括政治憂患意識、經濟憂患意識、文化憂患意識、生態憂患意識、理想信念的憂患意識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憂患教育時,應注意兼顧以上幾方面,將集體憂患與個體憂患并重,貼近學生思想與心理實際,引導其思考自身生存與發展中可能面臨的諸種問題。
三、加強對中學生的憂患意識教育
1.抓好課本知識與憂患意識教育的契合點。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有大量的知識是關于責任教育方面的,在教學中應把這方面的知識與責任教育、憂患意識教育結合起來。如《經濟生活》中的資源有限性與人們需求無限性之間的矛盾、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與生態責任等,《政治生活》中的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文化生活》中外來文化入侵現象的分析等知識都可成為對學生加強憂患意識教育的直接素材。
2.充分利用好時事背景材料。
政治課教學必然離不開時事背景的滲透和利用,在教學中通過國情和世情教育讓學生明白“患”在何處,知道“憂”之所在,明確奮進的方向,樹立憂患意識。在國情的分析中明確我國近年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更要講清我們面臨的嚴峻考驗,國內存在的種種問題和不足。在世界形勢的分析中講明國際形勢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增強學生對西方腐朽思想的鑒別力和免疫力。
3.開發第二課堂,采取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
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樹立高尚的情感和信念,把憂國之情、愛國之心與報國之志融于日常學習和生活的行動中。活動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徑進行,如開展專題報告會,對目前學生關心一些熱點問題如祖國和平統一、環境問題、國際關系等進行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國家和民族發展危機的嚴重、責任的重大,意識到增強憂患意識的重要性。
4.充分發揮相關課外資源對學生憂患意識教育的推動作用。
充分利用德育資源,對學生進行“活的”國情教育。可帶領學生參觀革命遺址、文化古跡、博物館、重點工程、經濟技術開發區等教育基地和教育資源進行“活的”國情教育,使學生在看與聽的過程中加深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了解,增強對祖國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和責任心,以激發愛國熱情。也可利用節假日,讓學生對周圍的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對當地的環境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而喚起環境憂患意識。
5.開展多種有效教學形式,豐富憂患意識教育渠道。
(1)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學校的教育責任在于培養學生對自己、對家庭、對朋友的責任,以及對職業、對集體和對世界的責任。這些責任都離不開學習責任的培養。在合作學習中要強調個人的責任感,即每個小組成員都必須承擔一定的任務,負有一定的責任,并為自己的不合作行為承擔后果。每個人都要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深切體會自己在小組中的地位、作用和責任。在培養這些能力的過程中,加強學生的責任教育,使學生在無形中努力表現自己,承擔責任,尊重他人,熱愛集體,關愛社會,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利益。
(2)以境育情,利用好情境教學,激發憂患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運用電教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感召力,感染學生。教師可搜集一些關于憂患意識的報道,如沙塵暴、洪澇災害、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圖片、視頻、紀錄片,利用課堂或課外時間給學生展示、觀看,為憂患意識教育提供翔實可靠的素材。通過鮮明的畫面構圖,逼真的形態色彩,美妙的音響效果,再現具體感人的情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3)在角色轉換中培養責任感。新課程要求教師從教者轉變為引導者。為此,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走上講臺,擔當老師的角色。教師讓出講臺一角,給受教育者一次表現自己的機會,本身就是培養學生責任感的過程。在角色轉換這一過程中,使學生的能力和責任感得到培養。
(4)通過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增強社會責任感。現代青少年應該具有國家、社會的未來的屬性。中學生除了具備科學文化知識而外,還應該具備兩個能力:一是勞動實踐能力,首先學會自理意義上的勞動,進而獨立頑強地生存;二是秉承科學和美德,進而影響社會的能力。這兩項能力的培養只靠理論教學是不夠的,而親身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是鍛煉學生參與社會、了解社會,激發憂患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