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欣
【摘要】城市化是當今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20世紀是城市化的世紀,而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城市化為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機遇的同時,也在資源、交通、環境保護、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帶來了不容忽視的挑戰。目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如何依照可持續發展理論,積極穩妥地推進城市化進程,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化道路,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關鍵詞】城市化 信息時代 挑戰 對策
一、前言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往往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城市化進入了實質性的飛躍發展階段,城市化進程不斷提速,大城市發展勢頭尤為強勁。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鎮化進程已經被確定為我國下一階段改革發展的主導戰略之一,我國的城市化面臨著巨大的機遇與挑戰。
二、我國城市化進程發展階段與現狀
中國城市化進程即中國農村轉化成城市的過程。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中葉,由于受到世界列強的侵略,以及受到軍閥割據的困擾,導致中國城市化的發展不均衡。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鄉二元分割的社會結構,使得城市化長期處于停滯狀態。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一)1978年以前。從1949年建國到1978年“三中全會”以前,中國大陸的城市化相當緩慢,中國的城市化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政府是城市化動力機制的主體;城市化對非農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很低;城市化的區域發展受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的制約;勞動力的職業轉換優先于地域轉換;城市運行機制具有非商品經濟的特征。
(二)1978年以后。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國民經濟高速增長條件下迅速推進的,城鄉之間的壁壘逐漸松動并被打破,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發展,使得中國的城市化呈現出以小城鎮迅速擴張、人口就地城市化為主的特點。然而我國目前快速的城市化過程卻是建立在絕對程度較低的城市化水平之上的。從宏觀層面來看,城市化的質量不高且城市化率偏低。
三、我國城市化面臨的挑戰
在2050年之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必須從36%提高到70%以上,在這個過程中,下列挑戰不可避免:
(一)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當前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面臨著資源緊缺與浪費現象并存的嚴峻考驗。能源和自然資源的超常規利用為中國城市化帶來了壓力。從2011起到2050年之間,中國城市要達到資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長”和“負增長”的要求,要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城市“四倍躍進”的目標,要全面達到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平衡,都是嚴重挑戰。而中國城市的生態環境(大氣環境、水環境、固體廢棄物環境、社區環境和居室環境)仍然處于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狀態。
(二)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和質量對于中國城市化亦有壓力。到2050年前后,中國城市發展所需要的基礎投入大約在40萬億-45萬億元人民幣的數額,相當于每年平均投入8000億至9000億元人民幣,這大約是2001年GDP總量的十分之一。只有基礎設施的健全與完善,城市才能擔當起新一輪財富集聚的經濟增長點。
(三)城鎮平衡。傳統管理制度下的城鄉差異巨大,中國現有農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2.25倍左右,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依然突出。城鄉隔離的二元管理制度,把中國公民人為地分割在城鄉兩個不同的生活平臺,城鄉居民之間在就業選擇、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別。城鄉利益分配機制的不均衡性,加劇了城鄉差距,提高了農民的進城成本,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重大挑戰。
(四)社會保障制度。人口總量、勞動就業人口總量、老齡人口總量高峰相繼來臨,由此產生的城市的生存保障問題,解決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問題,全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問題,老齡化社會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等,都是城市化進程面臨的巨大挑戰。
四、我國城市化的發展措施
如何克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表現出的各種問題,是城市化戰略推行的中心思考。中國城市化發展必須在遵循城市化普遍規律的基礎上,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有自己特色的發展路徑。
(一)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要求。盡快修改《城市規劃法》,放松對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規模控制,構建2—3個世界級城市,作為我國城市體系的龍頭。同時要十分加強城市功能與基礎設施的完善、積極投入數字城市的建設、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城市服務體系的提升等,將中國城市的競爭力置于國際的大背景之中。
(二)加強城市規劃,完善城市管理,將中國城市的發展視作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系統。城市化進程中的規模設計應統籌考慮,應當進一步調整全國城市布局,優化城市功能和加強產業轉移力度,放大城市擴散效應,將其真正塑造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城市建設規劃必須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為基本依據,加強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城市管理的民主和透明程度應大大提高。
(三)加強綠化和環境保護投資。提高森林覆蓋率、恢復草原植被、保護農田、加大城市綠化面積,不僅僅具有保護生態平衡和改善人居環境的意義,還具有保護大氣環境的意義。同時,要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變傳統的以高資源消耗為代價的經濟發展。
(四)加大中小城市的建設步伐,重點提升城市建設的質量。中小城市是中國城市體系的中堅力量,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到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目標,要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選擇合適的路徑。
(五)逐步消解城鄉二元管理制度,建立城鄉居民相對均衡的利益分配機制。改革戶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二元結構、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體制,積極引導,加強管理,實現人員自由流動,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一體化。除此之外,國家還應盡快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把保障的覆蓋面擴大到所有從農村地區進城的新移民,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參考文獻:
[1]王桂新.城市化基本理論與中國城市化的問題及對策[J].人口研究,2013(11):8-13.
[2]方創琳,王德利.中國城市化發展質量的綜合測度與提升路徑[J].地理研究,2011(10):7-11.
[3]羅淳.中國城市化的認識重構與實踐再思[J].人口研究,2013(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