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國強
退市難:地方政府幫保殼,監管部門被迫幫續命
7月7日,新都退(000033.SZ)在經歷了30個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后,被深交所摘牌,成為今年“退市第一股”。在此之前的6月23日,深交所發布公告稱,曾因涉嫌欺詐發行的*ST欣泰(300372.SZ)也將于7月17日進入退市整理期,之后亦會被摘牌,恐成今年第二只退市股。
今年以來,隨著IPO常態化發行,有關退市的討論也日趨激烈,“只進不出”怪象一度被市場人士痛批。對此,《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梳理了自2001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退市情況,并邀請業內專家和市場人士解讀“退市難”怪象。
17年間A股退市公司60家,
2009—2012年連續4年零退市
上市公司“有進有出”是成熟資本市場上的特點。退市率,即退市公司數量占上市公司總數比例,常被作為衡量一個資本市場能否充分發揮優勝劣汰作用的指標。北京證券期貨研究院此前的研究顯示,新興市場的退市率較低,如香港退市率為2%左右,而成熟市場退市率較高,如英美資本市場在10%左右。
A股市場的退市率是什么情況呢?《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梳理Wind資訊數據發現,從2001年水仙電器(600625.SH)、廣東金曼(000588.SZ)兩家公司成為首批退市股以來,剔除吸收合并股票退市情況,A股累計有60家上市公司因虧損和欺詐發行、私有化等因素退市。截至今年7月10日,A股共有3285家上市公司,以此計算,A股累計退市率為1.83%,2001年以來17年的年均退市率僅為0.11%。
從數據上看,A股上市公司退市率確實不高,英美等成熟市場的年均退市率是A股的90倍左右,香港等新興市場的年均退市率也是A股的20倍左右?!巴耸须y”遭到不少市場人士吐槽并非沒有根據。
從退市公司所屬板塊來看,滬市主板退市公司共26家,深市主板共33家,創業板1家,中小板為0家。
從各年的退市情況看,2001年有3家上市公司退市,2002年增加到7家,2003年為4家。此后逐年增加,2006年有12家公司退市,成為17年中退市最多的一年;接下來,退市的腳步慢了下來,2007年為6家,2008年僅1家,2009—2012年連續4年零退市;2013—2016年分別有3家、1家、2家、1家公司退市,2017年以來有2家公司退市或進入退市程序。
這個數據仿佛印證了前段時間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對現行退市制度的評價,“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在退市制度上做得非常差”,曾經有一段時間加快了退市機制標準的制定,退市速度有所加快,但是到現在為止,與新增的企業相比,退市效率仍極其低下。
這種現象該如何解釋呢?鼎鈞資本合伙人楊煥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說:“2001—2007年正好是監管部門對金融口清理施行股權分置改革的階段,監管與處罰做得比較到位;2008—2012年這幾年,上市企業牽扯行政關系太多,有的地方政府為了政績而極力保殼,也有權力關系戶迫使監管部門讓其續命;2013年以來正是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時期,尤其是2016—2017年是推行中國特色注冊制的重要階段,這兩年對于退市的標準、路徑選擇以及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都在做鋪墊的測試,因此退市公司數量并不多。”
退市指標更多元化,利潤指標缺陷造就“不死鳥”
我們再從退市原因來分析這60家上市公司,其中,博元退(600656.SH)等47家公司因連續虧損超過3年而退市,東方鍋爐(600786.SH)等9家公司因私有化退市,*ST花雕(600659.SH)等3家公司因暫停上市后未披露定期報告而退市,*ST欣泰因欺詐發行而退市。
這就涉及到了當前退市的制度問題。2014年10月證監會發布的《關于改革完善并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將上市公司退市分為主動退市和強制退市兩種形式。
對于主動退市,《意見》明確了上市公司因收購、回購等活動引發的7種退市情形。
在強制退市方面,有“重大違法行為”退市標準、市場交易類退市指標(包括股本總額、成交量、股票市值等)、財務類退市指標(包括凈利潤、凈資產、審計意見類型等)、規范類指標(未改正財務會計報告中的重大差錯或者虛假記載,未在規定期限內披露年報或中報等)、主體資格存續類指標(被法院宣告破產等)等。
“重大違法行為”,是指上市公司存在欺詐發行或者重大信息披露違法,被證監會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或者因涉嫌犯罪被證監會依法移送公安機關的,證券交易所應當暫停其股票上市交易,并于一年內作出終止上市決定。
在財務類退市指標中,“連續三年虧損”這個指標讓不少市場人士又愛又恨。愛的是這個退市標準威力挺大,比如前文所統計的47家公司就因這個標準被“掃地出門”;恨的是這個指標漏洞不小,ST公司靠領取財政補貼、賣房賣地、高價債權轉讓、高價出售應收賬款、債務被豁免等保殼術“起死回生”,“不死鳥”個股屢現市場。

“創業板退市第一股”“欺詐發行退市第一股”欣泰電器將于7月17日進入退市整理期。
市場人士的白話版解讀或許能讓普通投資者更準確理解這個指標的缺陷:“一家A股上市公司,連續兩年虧損就會戴帽成ST,再虧損一年將被暫停上市,暫停上市期間有一年整理期,若這期間還是虧損的話才會被強制退市。而如果在暫停上市的一年整理期內,通過重組等方式讓主營扭虧為盈、凈資產為正、營收超1000萬元,是可以申請恢復上市的?!?/p>
企業想上市不易,想退市也是一個漫長過程。難怪有市場人士感嘆,這項退市制度名義上是發揮市場優勝劣汰作用,實質上卻起到對退市公司變相保護的作用。

2001年-2017年退市公司數量
既然這個標準廣受詬病,為何不取消它呢?證監會對此曾表示,“連續三年虧損”指標是現行《證券法》確立的退市情形,在法律未做修改的情況下,《意見》依然保留了這一指標。

60家上市公司退市原因
20家ST公司至少經歷兩次“生死劫”,專家:地方政府不愿意企業被強制退市
Wind資訊數據顯示,從今年1月16日*ST濟柴(000617.SZ)摘帽至7月10日,已有*ST皇臺(000995.SZ)等47家ST股成功摘帽,這意味著這些公司又可以至少4年無退市之憂了。
對這47家摘帽公司分析發現,獅頭股份(600539.SH)已經歷4次戴帽與摘帽的“生死劫”,*ST皇臺等7家公司經歷3次“生死劫”,藏格控股(000408.SZ)等12家公司經歷兩次“生死劫”。也就是說有20家公司經歷了兩次及以上戴帽與摘帽的“生死劫”。
個股“不死鳥”神話頻頻發生,客觀上造成了相關資本方借殼熱,市場上熱炒“ST股”等亂象的屢禁不止。
缺陷明顯、亂象頻發,為何會出現這種制度困局呢?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認為,上市公司退市,不只是摘牌這么簡單,這涉及到很多的利益糾葛?!吧鲜泄颈粡娭仆耸?,會影響企業的聲譽和商業信譽,也會影響它的商業往來。如果上市公司是國企,還會涉及地方政府的利益,即使是混合所有制企業或民營控股企業,也會涉及當地的就業、經濟增長等問題。所以地方政府是不愿意看到本地企業被強制退市的。”
所以,不少地方政府幫助瀕臨退市公司保殼的新聞屢見不鮮。今年6月26日,*ST嘉陵(600877.SH)發布公告稱,獲得5712萬元財政補貼,這筆費用將記入公司2017年度財務報表中的“營業外收入”科目,增加公司2017年度利潤。7月1日,*ST墨龍(002490.SZ)發布公告稱,壽光市財政局向其撥付了節能減排獎補資金1.5億元,上述款項的取得預計將會對公司2017年度經營業績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劉俊海還向記者分析說:“從監管部門來說,要考慮法律風險、政治風險、社會風險等,也面臨不小的壓力,上市公司退市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為何強制這家退市而不是那家,為何過去不強制退市而現在強制退市,一些公司會質疑這是不是有選擇性執法的嫌疑。如果某個公司被強制退市了,中小投資者可能會去證監會抗議等。”
曾擔任過證監會主席的郭樹清談及退市難問題時也很無奈:“退市制度的實施,理論上大家都贊成,一具體到企業、地方和投資者個人,就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阻力,除了監管部門和交易所要積極審慎操作,也需要方方面面的理解、支持和配合?!?/p>
退市制度趨嚴信號頻傳,
但今年修訂退市標準可能性不大
盡管《意見》被稱為史上最嚴退市制度,但其實施近3年才有5家公司退市。不但招致市場人士的質疑,也引來相關部門的關注和建議。
證監會官網顯示,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0182號提案,即《關于上市公司退市過程中引入中介機構托管制度的提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7465號建議,即《關于放寬實體企業社會融資、股票上市政策的建議》,都提及了退市問題;今年兩會期間,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8824號建議,即《關于進一步改革監管制度、促進股市健康發展的建議》,也提及了退市問題。
可見,退市制度已經受到很高的關注度。此前,證監會副主席姜洋亦指出,今年以來,證監會對退市工作提了幾點要求:一是加強信息披露,防止財務造假;二是要求中介機構盡到“看門人”的責任;三是修改完善退市標準,現在正在積極做這方面工作;四是加強交易所一線監管。交易所要真正負起責任,該退市的就要實行退市。
半年時間已過,證監會今年推出修訂退市標準的可能性大不大?在楊煥看來,“今年修訂退市標準的可能性依然不大,因為退市制度是市場的大舉措,不可能未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測試就推出來。此外,就目前IPO排隊審核的500多家企業數量來看,消化這個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大概到明年三季度結束。屆時將是新老政策劃斷的時間節點?!?/p>
他還分析說,“退市制度全面推出還必須滿足的一個前提,就是中小投資者保護、集體訴訟制度以及網上法庭都需逐漸推行。只有這些配套政策完善了,上市公司的退市速度才會明顯提速?!?/p>
這個判斷似乎有一定道理,以《意見》為例,從證監會2014年7月4日發布征求意見稿到當年10月15日正式發布,歷經3個多月,而現在有關要修訂退市制度還沒有充分的醞釀。
不過,近期的一些措施似乎表明監管部門執行退市制度力度在加大。今年7月7日,深交所發布《持續深化會計審計監管堅決維護退市制度嚴肅性》一文,對*ST烯碳(000511.SZ)連續3年虧損暫停上市,并對*ST烯碳試圖規避暫停上市的行為,及時采取監管措施。
深交所有關負責人表示,深交所將持續深化會計審計監管,對利用財務造假、利潤操縱來扭虧摘帽,規避連續虧損戴帽、暫停上市及退市等行為從嚴監管,進一步加大對上市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關注和問詢力度,強化風險提示、督促勤勉盡責、保證審計質量,從而促進市場整體信息披露質量的提升,充分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6月28日,深交所、上交所同時發文,提高了投資者參與退市整理期股票買入交易的門檻,“個人投資者買入退市整理股票的,應當具備兩年以上的股票交易經歷,且以本人名義開立的證券賬戶和資金賬戶內資產在申請權限開通前20個交易日日均(不含通過融資融券交易融入的證券和資金)在人民幣50萬元以上?!边@意味著多數小散將不能再參與退市整理期股票,“博傻”游戲在一定程度上被制止了。
深交所投資者教育中心6月以來,連續發布《正確看待上市公司退市》《退市投保安排知多少》等文章,引導投資者正確對待上市公司退市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