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莉+宋芳
【摘要】供給側改革不僅是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經濟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在新常態背景下,我市經濟面臨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的嚴峻考驗,長期以來,以需求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了當前供給矛盾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經濟新常態 產業結構調整
一、供給側改革的概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歷史和現實背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導新常態發展的重大戰略抉擇。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將其與供給學派對比可以發現,它們有相似之處,都主張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通過深化改革提高生產效率。但更要注意到,二者存在兩點顯著差異。
二、加快安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意義
(一)是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以來,經濟增速顯著下降,表面上的原因是“需求不足”,實際上是供給結構與市場需求脫節造成的“供給失靈”。一方面,以鋼鐵為代表的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居民的有效需求受供給側制約不能得到滿足,國內消費和國內生產之間的脫節現象日益明顯。如果不能有效解決“供給失靈”的問題,單純的“擴大內需”政策必然會加劇長期的結構性調整難度。
(二)是助力需求端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是化解過剩產能,提升有效供給能力,這都是相對于需求端而言的。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脫離對需求端的認識,既不僅不能忽視需求側的重要意義,還要滿足需求端的變化,更要通過創新主動調整供給端達到引領需求端的目標,形成供需平衡的理想狀態。總體來看,“十二五”時期,需求端的結構性變化遠不及供給側的變化。如果供給側的改革不徹底,必然降低需求側的結構性變化。
(三)是安陽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2014年,安陽的城鎮化率不斷提高,這是安陽經濟結構性變化的根本推動力,也必將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個方面影響我市未來的經濟增長。從供給側來講,城鎮化的過程就是勞動供給結構發生轉變的過程,伴隨著勞動力在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的重新配置;從需求端來看,快速的城鎮化發展不僅在客觀上產生規模巨大的投資需求,同時也因為城鎮人口規模的持續擴大而推動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四)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要求
從經濟增長核算來講,經濟增長是資本積累、勞動力投入及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共同作用的結果。從資本積累來看,安陽從2007年以來長期維持了較高儲蓄率,是河南省儲蓄率最高的省份之一。我市的總體儲蓄率高仍舊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安陽的資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仍舊可以維持在較高的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講,資本市場的效率決定了儲蓄是否能夠轉化為有效投資,進而促進有效供給。
三、推進供給側結構調整的政策建議
(一)著力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
(1)形成產業發展新格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發區必須加快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走好特色發展、高端發展、綠色發展之路。特色發展,重點是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要把特色發展作為重要方向,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突出產業差異性和互補性,著力形成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要順應需求變化趨勢,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使之成為開發區產業體系的主干部分。
(2)打造“雙創”人才新高地。要順時應勢,抓住引得來、留得下、用得好這三個關鍵環節,不斷創新思路、創新政策、創新舉措,舍得下大本錢,擇天下英才而用之,以人才高地的構建促進產業高地的形成。要堅持高精尖缺導向,注重引進產業發展急缺的人才、新興技術領域的領軍人才和未來產業發展需要的前沿人才。要高度重視開發區干部隊伍建設,用五大發展理念來武裝開發區干部的頭腦,讓真正想干事、會做事、能做成事的人在開發區這個大舞臺上建功立業。
(3)構建對外開放新體制。深入研究、主動適應和積極利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經貿規則面臨的重大調整,創新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要認真學習借鑒其他地區經驗,不等不靠、主動作為,及時復制推廣其成功的做法。要進一步完善開發區考核評價機制,突出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突出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水平,突出生態環境的改善,發揮好評價體系的導向作用。
(二)供給側改革的頂層設計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全而提升我市各方而的要素生產力。具體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從以下幾點解決存在的問題:
(1)對減產能要采取果斷管用辦法,在一定時間內取得實質性進展。理想辦法是通過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擠出過剩產能,但在現有體制條件下,尤其對國企占主導地位的重化工業領域,市場機制作用有限。化解產能過剩、消化房地產庫存、降低企業成本、發展股票市場,是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的重要辦法。讓消費決定生產、消費決定價值、消費決定流通、消費決定服務,充分利用供、求兩側相結合的調控方式,杜絕“供需錯位”。
(2)進一步放寬準入,加快行政性壟斷行業改革。放寬準入,既要“放小”,更要“放大”,在行政性壟斷問題突出的領域,如電力、電信、鐵路、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領域,引入新的投資者,鼓勵和加強競爭。有的領域,表而上看投資已經不少了,如果放寬準入,還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很大空間。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那些能夠真正提高效率的投資。
(3)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精致生產。解決人們對中高端產品和高品質服務的迫切需求與現有的傳統制造業中低端產品不相匹配的矛盾。盡管服務業比重超過制造業,但制造業仍然是競爭力的核心所在。服務業中發展潛力最大的生產性服務業,直接服務于制造業轉型升級。借鑒其他城市的成功經驗,全而實行加速折舊政策,此舉相當于向企業減稅,同時起到促進設備更新、擴大投資需求的多種效應。
(三)政策之間要相互配合
(1)宏觀政策要穩。要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在適當增加必要的財政支出和政府投資的同時,主要用于彌補降稅帶來的財政減收,保障政府應該承擔的支出責任。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為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優化信貸結構,完善匯率形成機制。
(2)產業政策要準。要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制造強市建設、提高基礎設施網絡化水平等,推進形成新的增長點,注重激活存量,著力補齊短板,加快綠色發展。
(3)微觀政策要活。要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要做好為企業服務工作,在制度上、政策上營造寬松的市場經營和投資環境,鼓勵和支持各種所有制的企業創新發展,保護各種所有制企業的產權和合法利益,提高企業投資信心,改善企業市場預期。要提高有效供給能力,通過創造新供給、提高供給質量,擴大消費需求。
四、結論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艱巨,前景廣闊。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攻堅克難,真抓實干,堅決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攻堅戰,為“邁上新臺階、建設新安陽”作出更大貢獻。作為一個三線城市,追求“追趕一趕超”式后來居上的現代化,大思路定位必然是“守正出奇”。
參考資料:
[1]徐豪.高端對話之供給側改革助力“中國制造2025 ”靠創新驅動再講“春天的故事”[J].中國經濟周刊,2015,(5).
[2]李勁民.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推進產業轉型升級[J].經濟經緯, 2016,(1).
[3]李嵐.貫徹中央經濟上作會議精神推進結構性改革加快轉型升級步伐[J].共產黨員(河北),2016,(3).
[4]王小廣.著力推進建材行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增加新需求扭轉經濟增民下行效益下滑的若干措施[J].中國建材,2016,(2).
[5] 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林玲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