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爍
【摘要】風險承擔是指企業在投資決策中的一項重要決策,風險承擔行為有助于企業獲得未來業績的增長和企業價值的不斷增值,對國家而言也有助于經濟增長。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的提高對于實現工業4.0大有裨益。企業風險承擔是技術創新的前提,關乎國家經濟增長效益和宏觀經濟目標實現。國內學者聚焦于企業風險承擔問題進行了諸多探討了,但是目前的研究結論如何,有待進一步的梳理與分析。
【關鍵詞】風險承擔 企業
一、我國企業風險承擔的概念與測量
目前,國內研究大都采用波動率來反映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根據John等(2008)的觀點,企業風險承擔主要通過企業盈利波動、股票回報波動等指標來反映,但是一般需要根據行業均值對企業的相應指標進行修正以獲得可比性的統計分析指標。蘇坤和張健(2016)采用了行業調整的資產收益率標準差作為企業風險承擔反映指標。張章和陳仕華(2017)采用了股價股票收益波動性來衡量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何鑫萍等(2017)將其解釋為息稅前利潤除以當期期末總資產的波動性
二、我國企業風險承擔的現狀
張洪輝和章琳一(2016)研究發現,央企的風險承擔水平高于我國地方國有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蘇坤和張健(2016)研究也發現,相比于非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更低。對我國家族企業的研究發現,那些之前是從企業部門跳槽出來創業的家族企業相比于那些從公共部門出來的人創立的家族企業風險承擔水平更高。為了提高我國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國家也通過政府補貼的形式來刺激企業進行風險承擔,但是總體而言,政府補貼的效果并不明顯。毛其淋和許家云(2016)的研究發現政府的適度補貼能夠提高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過度的補貼反而會降低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
二、我國企業風險承擔的影響因素
(一)宏觀環境
宏觀環境包括一個社會的信仰、市場化程度、國家政策、房價波動、貨幣政策等各種因素。何鑫萍等(2017)研究發現,一個企業受傳統宗教影響越大,風險承擔的水平越低。上述研究結論被葉德珠和胡夢珂(2017)研究所驗證,他們也發現上市公司總部所在地宗教傳統會影響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這種宗教傳統性的影響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更顯著,但是地區的法制化程度會弱化這種影響。地區政府官員的變更也會影響企業的風險承擔,廖俊平、羅黨論和王玨(2016)發現官員變更引起的政策不確定性能夠提高企業經營風險,但是新上任的官員與省級官員存在“老鄉”關系時會降低這種影響。房價上漲帶來的固定資產增值使得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降低,非房地產企業會將更多的資產溢價投入到房地產行業。監督型基金是對公司管理進行監督的有效手段,但是監督型基金持股比例與企業的風險承擔負相關,尤其是在企業面臨市場競爭度低、市場景氣程度高時,從這個角度看,監督型基金并沒有起到改善公司運作效率的問題。貨幣政策的研究發現,國幣政策通過投資者情緒的中介作用影響企業的風險承擔行為,尤其是對于中小企業或民營企業的影響更大(張前程,龔剛,2016)。
(二)企業制度
晉升激勵是影響我國企業風險承擔的重要影響因素。根據張洪輝和章琳一(2016)的觀點,晉升激勵主要通過薪酬差距來反映,差距越大,晉升對高管的吸引力越大,在職消費與權力也越大。研究發現,晉升激勵能夠提高民營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對國有企業而言無效。晉升激勵在提高風險承擔方面更有效,股權激勵、薪酬激勵的作用都不顯著。
公司的治理結構也會影響企業風險承擔。董事會規模越大、獨立董事比例越低、董事長和總經理分設都不利于提高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股權集中度、管理層持股與企業的風險承擔均呈現出倒U型關系(蘇坤,張健,2016)。基于社會認同理論的研究也發現,董事會群體斷裂帶強度對企業風險承擔行為產生負向影響尤其是對于私營企業而言。根據呂文棟等(2015)的研究,公司的管理團隊中男性比例越大、教育程度越高、公司的規模越大,公司的風險承擔水平越高。謝盛紋和劉楊暉(2015)分析了管理層權力和資產專用性對企業風險承擔的影響,盡管兩者都對風險承擔產生積極影響,但兩者相互替代,存在競爭關系。
四、企業風險承擔未來研究展望
對于企業風險承擔問題,未來可以考慮以下幾個研究方向:一是,企業風險承擔的測量問題,現有的測量都是從單一的視角出發,不同的測量方法可能導致差異性的研究結論,是否存在差異也并沒有做系統的元分析,有必要來分析測量方法差異性對研究結論的影響;二是,企業風險承擔的影響和作用機制問題,目前的研究大都是主效應研究,對于為什么產生這樣的影響交代的并不清楚,此外,一種政策或者措施不能僅考慮提高企業的風險水平,例如程小可等(2016)發現影子銀行盡管能夠提高企業風險承擔水平,但是會降低企業的價值,未來應該考慮一個措施的多種影響后果;三是,對企業風險承擔的后果考慮不多,大都習慣性的認為企業風險承擔是一種一貫的積極行為,一定會帶來積極影響,在建議部分也都主張提高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四是,關注中國本土化研究,關注我國企業的特殊背景,例如“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政策前后的對比等等。
參考文獻:
[1]張洪輝,章琳一.產權差異、晉升激勵與企業風險承擔[J].經濟管理,2016,(5).
[2]何鑫萍,戴亦一,翁若宇.傳統宗教、市場化進程與企業風險承擔[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7,(3).
[3]羅黨論,廖俊平,王玨.地方官員變更與企業風險——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2016,(5).
[4]劉行,建蕾,梁娟.房價波動、抵押資產價值與企業風險承擔[J].金融研究,2016,(3).
[5]張章,陳仕華.董事會群體斷裂帶與企業風險承擔——基于社會認同理論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7,(1).
[6]劉靜,李曉溪,翁宵暐等.家族創始人職業經歷與企業風險承擔[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6,(8).
[7]呂文棟,劉巍,何威風.管理者異質性與企業風險承擔[J].中國軟科學,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