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予祺+張皓+李一雪

【摘要】本文以深圳為例,從城市交通資源總量、交通需求結構、交通工具安全性及其對環境影響等因素出發,結合深圳居民的出行特征,依據深圳交通調查數據,建立數學模型進行了定量分析,找出“禁摩限電”對居民的影響,并提出了改進策略。
【關鍵詞】禁摩限電 最優化模型 汽車排污量
一、對深圳交通資源總量的分析
至2010年,深圳全市各等級道路網總長約6041公里,其中次干道以上等級道路通車里程已達到約2154公里,次干道以上等級路網密度約為2.39公里/平方公里,僅達到深標要求的約50%(按深標中值計算),其中,除主干道路網密度接近深標要求外,其它各等級道路與深標要求尚存在較大差距。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及機動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道路系統面臨巨大壓力。“十一五”期間,深圳市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增長,至2010年底,機動車保有量已達約170萬輛,其中小汽車保有量約133萬輛。交通需求不斷增長,擁堵區域已逐步由中心城區向原特區外擴展,交通系統壓力持續增大。
不同階層的人群,對出行交通工具的選擇也是不同的,針對深圳所有人群對出行工具的需求,利用數據,將我們討論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最終得到深圳市人民對車的需求結構。
交通工具的效率與道路通行能力有關,影響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有道路狀況、車輛性能、交通條件、交通管理、環境、駕駛技術和氣候等條件。
二、模型的建立
以深圳市某區主要干道為例;研究時間為交通高峰期。
三、符號定義
P:交通量;V:車速;R:密度;C:道路通行能力;L:道路長度;t:時間。
四、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一)數據的預處理
對于交通量問題的研究,不但要考慮道路資源最佳利用率,也必須考慮交通量問題,在使道路暢通的前提下使交通量達到最大。
根據交通流量論確定交通量(P)、車速(V)、密度(R)三個參數之間的關系為:
P=RV (1)
某段公路交通流量逐漸增加達到P/C=1時,道路會產生擁堵現象,此時計算出的交通密度也就使該路段的通行能力C,用Rj表示。若此時該路段車輛繼續增加,最終會導致道路堵塞,使車速變為零,整個該路段車道被車輛全部占據,此時該道路的交通密度便是交通阻塞密度(又稱為最大密度Rmax),此時所對應的交通量則為零。
(二)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由速度與密度的線性關系表達式得:
V(k)=V(v)-[V(v)/Rmax]*R (2)
聯立公式(1)和公式(2)式得出路段流量和路段車流,V(v)為自由流行駛時的行車速度,Rmax為路段擁堵到交通流量為0時的車流密度。
密度關系為:P(R)=V(v)R-■R2 (3)
將搜集的數據轉換為交通指數進行計算。首先處理車輛位置數據信息,得到不同等級的道路功能運行速度,然后根據不同的道路功能與流量數據計算該道路在全網中所占權重,最后通過人對擁堵的感知判斷,換算0-10指數指標值。交通指數值對全路網的運行狀態能夠實時動態地反映,通過定義早通勤、晚高峰或節假日高峰等不同的統計周期,可以得到工作日高峰平均交通指數、日交通指數最大值等反映一天典型交通指數。
交通指數分五個層次:擁堵:8-10、較擁堵:6-8、緩行:4-6、基本暢通。
最佳方案的討論條件為,交通指數處于緩行情況下且道路利用率最大。
以下為汽車與電瓶車的長/寬數據:如表1所示:
設汽車數量為X,電瓶車數量為Y,而深圳市主干道的道路寬度平均為80米。總長度為6100千米,在達到最佳的道路使用率62.8%(即交通指數為4-6)與道路資源一定的情況下,將道路總資源按照比例折,算得到最佳道路使用率,在以上條件下能完全使用的道路總資源如下表所示:
得出方程式如下:
1.8x+0.98y=50.24
4.3x+1.5y=3830800
五、結論
兩種車型的污染物不同,對環境污染的衡量度也不相同,但是我們可以在一定的假設情況下討論這個論題。當我們能夠將火力發電污染降到最小時,可以盡量選用電瓶車出行。反之,則選擇汽車出行,但是生活中往往不能做到完全靠一種車出行,所以可以按照相應的比例對車型、車的數量進行監管。
(1)設置專用車道。
(2)對公共汽車進行改進。加強公共汽車的動力性能,從技術上改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延誤。
(3)推進城市公交車低地板化。降低公交車第一踏板高度,便于乘客上下,同時,車架低,車輛穩定性好。據前蘇聯汽車科學研究部門得出的結論:對公交車運營指標影響最大的是地板高度,地板高度降低57%,可使乘客上下車的時間節省50%,從而可提高定線平均運輸速度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