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濤
【摘要】時光荏苒,民辦大學的發展,隨著時間的腳步,歲月的磨練,風雨的捶打,散發著它經過日月星辰所沉淀已久的特色馨香。而正是這股特色馨香,在求學學子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也成為了中國民辦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是教育大軍中不可或缺的新星力量。這股馨香雖沁人心脾,但在生存發展過程中,有時也會存在且還沒解決的問題使得這股馨香變質,變味。
【關鍵詞】民辦大學 資金問題 師資隊伍建設
我國民辦大學發展的歷程曲折,在古代,民辦教育被稱為“私學”,提到私學,不得不說到孔子,眾所周知,孔子是私學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始傳薪者。從孔子開辦私學收徒授業起,中國私立教育的歷史超過2500年的歷史。為傳承中華文化與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官僚時期,私學的發展并非居于主流地位,而是被官僚體系所控制。在晚清時期的革新活動中,雖促使了新教育體系的形成,使得民辦教育走上發展之路,但卻遭到了當時舊中國頑固派的強權政治的反對打壓,以及抗日戰爭的破壞,使得民辦教育之路舉步維艱,難以前行。直到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為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和機遇。
我國民辦教育的復興與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前行,圍繞著以辦學體制改革為重點的教育體制而開展的。民辦教育的發展可以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到1991年的萌芽與復興時期,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全國重點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道路。這時大量人才的需要成為了教育界的使命,再加上中斷11年高考于1977年恢復,使得更多的求學學子奮斗搏擊高考,通過高考形式實現自己的夢想進入心儀的大學。常言道:愿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能進入心儀的大學的求學學子畢竟是少數,這時就引起了各種高考補習班的興起,形成了一種以“高考補習”為途徑的社會民辦大學的興起,例如湖南的中山進修大學……到1981年,國家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地進行試點,自學考試制度的建立,催生了20世紀80年代民辦高等學校的成立,例如:在北京成立的新中國第一民辦大學——中華社會大學,1984年成立的北京人文函授大學以及鄧小平為“北京自修大學”所題寫的校名。在這階段里,民辦教育發展很快,但多是以開展文華補習,技能培訓,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助學為主。
第二階段:1992到1996年的多元蓬勃發展時期,鄧小平的南方講話和十四大為起點,民辦教育進入了一個思想解放的實踐探索時期。93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剛要》規定:“改變政府包攬半學的格局,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明確對民辦教育的“十六字”方針。在這一階段,民辦高等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全國新增民辦高校800余所,1996年全國民辦高校達到1219所,在校注冊生超過114萬。并且在這一階段,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考試誕生了,是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尚未不具備頒發學歷文憑資格的民辦高校組織的學歷認定考試,是自學考試與正規學歷教育間的一種形式。93年在15所民辦高校15個專業進行了中試文憑考試,直到2005年結束了長達11年的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考試。
第三階段:1997到2002年的相對規范時期,以《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為標志,民辦教育有了基本的規章制度。1997年黨的十五大題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政府加大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力度,以及1999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在這個五年計劃期間,是要基本上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教育格局。到2002年全國各級民辦學校發展到6.12萬所,在校生總規模達到1115.97萬人。其中民辦高等教育機構1202所,經過20年的發展,民辦學校的發展不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校生數量上,都遠遠超過了20世紀50年代的私立學校。
第四階段:2003年到至今,法制化轉型時期,以《民辦教育促進法》的頒布為起點,民辦教育進入法制化階段。2003年《民辦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這個階段是關于民辦教育轉型問題爭論最多的時期,轉型具體表現在六個方面:1.民辦教育地位由邊緣化轉向主流化;2.作用由補充性轉向發展性;3.管理方式由行政化轉向法制化;4.調節機制由指令性轉向加大市場;5.競爭方式由機遇型轉向實力型;6.半學模式由趨同化轉向多元化。不論是哪方面的轉型,正如陶西平所說,民辦教育的轉型必定會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影響,而教育轉型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03年到如今民辦高校在不斷發展擴大,生源不斷增加,例如:2006年,全國民辦高校總數達到596所,比2005年增加49所,其中獨立學院318所,比2005年增加23所,增長了7.8%,全國民辦高等教育(包含普通及成人本,專科)共招生103萬,總而言之,民辦教育事業在不斷的發展。
民國教育的發展如雨后春筍一般,不斷地成長壯大。就據近一兩年的數據統計,我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達16.27萬所,民辦幼兒園共14.64萬,民辦普通初中4876所,民辦高校734所(其中包含獨立院校275所),所以說民辦教育已經發展成為了我國教育體系的一重要部分,這對推進教育現代化,教育改革發展邁向新臺階起到了重要做用。
當然,正如老子所說,事物都有兩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我們要用馬克思辯證法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視了不好的一面,倘若這樣,那么民辦教育多年發展所散發的馨香遲早變質!
以上我們對民辦大學教育的發展過程做了概略的了解,以下我們一起淺聞民辦大學教育的特色馨香,淺談民辦大學教育在生存與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可知,民辦大學并不向公立大學那樣是由國家政府或是地方政府出資資助的大學,而是由企業事業單位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組織利用非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面向社會舉辦的高等學院和教育機構。可能是由于這方面的原因,民辦大學的經費來源單一,除了來自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的支持,主要的是靠學費,用“以學養學”的經費模式使得許多民辦高校不得不以收取高額學費來獲得生存和發展,最終卻導致考生因為學費的昂貴“望而止步”,這必然會影響招生。民辦教育能走到如今,馨香能持這么持久,必然有它的特色之處。既然有問題,就得解決問題,我過民辦大學教育就對此進行了化解,從來源單一的問題出發,隨著規模的擴大,投資方式也大多趨于多元化,投資主體也趨于多樣性,符合了民辦高校的發展規律。我國民辦教育就經費來源單一這一問題,通過了走出去的戰略,或是通過與民辦高校與民辦高校之間的聯合,兩者之間可以相互學習;或是民辦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聯合,這種聯合模式不僅對雙方有利,而且學校也解決了自身資金不足的問題,學校也可以向企業承諾,為企業陪養企業所需的人才;還可以通過中外合資,中外合作辦學,取長補短,而國家在這方面也給予了大量支持。例如,在2003年,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明確規定鼓勵中外合作辦學,鼓勵中外知名的高等教育機構合作。就以山東省為例,山東省的高校不僅有和外方合作,例如山東英才學院外國語學院是山東英才學院與澳大利亞澳洲集團合辦的;除了中外合作,我國大陸的民辦教育還和臺灣,香港,澳門三地的同胞合作,創辦民辦學校,例如曲阜遠東職業技術學院是臺灣與曲阜人民政府聯合投資創辦的。
其實中外合資創辦民辦高校,是解決資金不足的一大法寶,第一:因為引進外資,再加上中方的資金,中外合作的資金就已經充足,特別是建設資金;第二,可以借鑒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促使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而我國本身就是一個善于學習借鑒的國家。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除了解決的資金問題,還存在著其他的問題,例如,民辦大學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隊伍不穩定……要知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隊伍是教育發展的基本條件和教育質量的更本保證。正如鄧小平所說的:“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沒、體、勞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文化者,關鍵在于教師。”的確如此,倘若沒有合格的師資隊伍,是無法保證教育機構的教學質量,更是無法保證學校的生存與發展。
如今許多的民辦大學,民辦高校都存在著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師數量少,兼職教師多,許多民辦高校把一些受聘教師或是沒有受聘的國辦院校的退休教師當做自己的專職教師上報,存在著一個教師在多個民校的專職隊伍中出現。還有的是由于人員年輕或者年紀偏大,大多承擔著管理工作,身兼多職,然而使得兼職教師的工作超負荷,身心疲憊,嚴重時,可能會造成教學質量更差。還有的兼職教師是只顧教書,不愿育人,大部分教師是認真備課,但對學生管理不到位,就會導致遲到早退,缺課現象的發生。
對于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我國的民辦教育可以從“嚴格教師師資,提升素質,努力造就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師資隊伍”的角度出發,加以改進:
(1)加強師德建設,尤其是對于高等教育來說,師德的建設關鍵是克服學術浮躁,查處學術不端的行為,形成良好的學術道德和學術風氣。
(2)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教師的業務水平是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要提高業務水平,就要完善培養體系,做好培養計劃,優化對于結構。學校可以通過外出進修,內部培養,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等方式改善師資隊伍建設,使其適應高等教育的需要。例如,許多的民辦高校的教師脫產學習一年,還有的在崗培訓,老教師傳幫帶,派出短期培訓,課程進修和功讀學位……其實質就是所謂的“一個蘿卜一個坑”。
(3)充分利用民辦高校的機制,適度的使用兼職教師。
(4)教師數量少,也可能是因為教師的工資水平差,可以根據教師的教書水平適當的增加工資,給與獎勵,可以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
民辦教育的發展之路,是曲折的,是從風風雨雨中成長過來的,這一路上,有遭到社會的質疑,有被社會公眾部門所歧視偏見,其實社會是很現實的,也許在社會媒體眼里,民辦學校是市場的產物,是任人宰割的魚肉,當需要時,他們是你的保護傘,當對它沒用時或是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時,就會拿民辦學校的過失大做文章;民辦教育也有經歷過與其他高校,乃至公立學校的,或是外國同樣是民辦大學的競爭,就拿高考成績出來后,填報志愿時,大家永遠首先考慮的是學校是公立的還是民辦的,到最后可能實在是沒有辦法,不得不選擇民辦學院;還有的正如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所講的現在每年都有一大部分的人到國外本科院校學習的學生近30萬人,而走出去的讀研博的更不是少數……但是結果又怎樣?民辦教育并沒有止住他前進的腳步,也沒有掉落低谷,而是用時間證明了一切,用行動向社會說明了民辦教育在教育史舞臺上的一席之地是當之無愧的。如今的民辦教育的發展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不會比公立學校差到很遠。試想一下,在創業初的陳歐如果因為遭受高管乃至所有人的質疑時,選擇就止放棄,或是一撅不振,還會有他所創辦的聚美優品嗎?還會有他在競爭激烈的企業界的一片天空嗎?答案是毫無疑問的,當然沒有。同樣的道理,民辦教育也是如此,倘若因為有了質疑,而就止停止,而不敢前行,因為有了競爭,就不敢挑戰,不敢面對,還會有民辦教育的一席之地嗎?正如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強者生,弱者亡,將會被社會所淘汰。
不經一番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一番磨練,何來幽幽馨香。我國民辦大學的發展緊隨時代的腳步,順應時代的潮流。
隨著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哈薩克斯坦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李克強提出的“中巴經濟走廊”計劃,統稱為“一帶一路”,而且國家教育部也出臺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鼓勵骨干職業院校走出去,加快培育企業所需人才。我國的民辦大學順應時代的步劃,融入“一帶一路”之中。例如,山東的民辦高校,民辦本科院校,以及職業院校之間既合作,又競爭,共同改善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加大招生力度,為企業培養所需人才,為國家教育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由于這一壯舉,近年來,許多的職業學院被批準升格為普通本科高校,如山東英才學院,山東協和學院,齊魯理工學院,山東萬杰醫學院……
我國民辦教育的發展,不僅要順應時代的潮流,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辦學特色,辦學理念,辦學風氣。不同時期創辦的民辦教育的特色馨香各有不同。胡適于1958年5月,在臺中東海大學的演講中提到“私立大學尤其優點,較自由,只有在自由的獨立的原則下,才能走高價值的創造”,那時是出于思想還沒有徹底解放時期,胡適所倡導的自由,是為了解放人們束縛已久的思想,沖破舊思想的束縛,解放自己,創造價值。在看廣東的白云學院,它是以“理想職業從白云開始”的,這不就反應了他的一種辦學特色嗎?以職業定位為培養目標。如今的各大高校更注重的是辦學特色是“育人”上,例如朱風華創辦的風華學院,他的辦學理念就是:“先做人,再做事,再學習”,事實就是如此做人不行,怎能做好事呢?就連風華學院的老師的要求也是如此,據朱風華校長所說,要想成為風華學院的一名老師,就必須要有人品,有師德,即使你的業務再好,水平再高,沒有師德,學校也是不會聘用的。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是事物的發展要用否定之否定的觀點看待,敢于否定不好之處,保留積極成份,跑在時代的尖端,善于吸取百家之長,融匯貫通,中西結合,使民辦大學,民辦教育的發展更加璀燦,馨香永久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