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長利
現在的語文試卷一般都是由三大板塊組成:基礎——閱讀——習作。一般來說,學生感到最困難的就是閱讀和作文了。有些家長經常請教我:孩子閱讀吃力咋辦?孩子害怕作文,作文無話可說,寫出來的作文干巴巴的。老師,您有什么好辦法嗎?我經常會反問他:“你家孩子基礎咋樣?如果基礎不行,就老老實實從基礎抓起吧。別搞那些好高騖遠的事情。”有的人可能會說,閱讀和寫作與基礎有什么聯系呢?閱讀差,就補閱讀;作文差,就補作文。不行嗎?行,這種方法的短期效應還是不錯的。但是,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得從基礎抓起。
常言道: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萬丈高樓從地起”。語文的基礎就是字、詞、句。只有把字的音、形、義搞清楚了,才能讀準詞語,并寫對每個詞語,理解詞語的意思。一樣的道理,句子又是由一個一個的詞語組成的。弄懂了每個詞語的意思,我們就能很容易地讀懂一句話。讀懂了一句話,我們才可能讀懂一段話,一篇文章。所以,我認為,如果您的孩子閱讀能力差,那肯定是他的語文基礎出了問題,應該從源頭抓起,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閱讀能力差,說到底是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不夠,才導致你讀不懂一篇短文。為什么你讀不懂呢,說到底,就是語文基礎差。識字,是讀寫的基礎。那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在這里,我很想談談當今語文教學的一個誤區: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重閱讀量了,這難免有“拔苗助長"的嫌疑。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進校門才幾天,他又認識了幾個字幾個詞,怎么就要求他會分析理解一篇短文呢?這要求未必也太高了吧。眾所周知,一二年級以學習字詞為主,正是打基礎的時候,能不能不這樣急于求成嗎?語文素養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沉淀。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是一門“慢熱"的學科。語文教學急不得,它需要“等待",靜候花開。
再來談談如何提高作文水平。在小學階段,很多學生一提到作文就頭疼,覺得無話可寫。什么原因?歸納起來,無外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生活體驗少了,不愛觀察、感悟身邊的人和事。二是書讀的少了,語言積累少了,表達能力弱造成的。我們小學生作文題材比較淺顯,一般都是熟悉的人和事物,應該不存在第一個方面的原因。小學生往往是面對熟悉的寫作對象也無法下筆,如《我的媽媽》。媽媽可以說是與我們朝夕相處的人,應該說有很多話可寫。可偏偏有很多孩子還是“狗咬刺猬無處下口”。語言的匱乏讓人咋舌。面對這種境況,只有讓孩子多閱讀才能解決習作的問題。
現在我們終于明白語文試卷為什么會這么編排了,確實是有它的意圖的。“基礎",“閱讀”和“習作”看起來是不相干的三大塊,它們其實是有內在聯系的。只有抓基礎才能促閱讀;只有抓閱讀才能促作文水平的提高。
如果你仔細閱讀語文新課程標準,你會發現每個年段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低年段側重識字教學,中年段側重閱讀教學,高年段側重作文教學。這與試卷的編排是否有點“不謀而合”呢?實際上,語文課程標準是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而編排的。只有你具備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你才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只有你會閱讀了,才會表達,才會作文。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兒童語言的發展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它是一個慢慢提升的過程。它有其自身的特點:階段性和連續性。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應當遵循這個發展規律。哪個年齡段該干什么就干什么。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語文素養不是十天半月就能提高的。語文教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面對學生閱讀及作文上的問題,不要恨不得馬上解決掉。殊不知,這正真不是三兩天就能解決的問題。靜下心來分析:還是這幾年浮躁的教學風氣影響了我們的教學行為,輕基礎重成果。為了適應當前的考試命題風格。我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讓學生讀課外書上。學生寫起作文來,錯別字滿篇。最近不是有一個很火的節目嗎,叫《漢字聽寫大會》。這個節目為什么會火?因為很多人都認識到我們的年青一代寫字的能力越來越差了,不重視聽寫不行了。一個不重視漢字的民族,注定是個失敗的民族。
總之,我們要重視語文的基礎教學,一步一個腳印,不要妄想一口吃下大胖子。只有抓牢了基礎,才能解決閱讀和習作的難題。
孩子,踏實地學習每個字,每個詞吧,因為它們是構筑文章的基石;老師,認真地講授每個字,每個詞吧,因為它們是解開閱讀和習作的金鑰匙!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假以時日,你一定會看到它帶給你的奇妙變化!
編者按:在抓基礎促閱讀,以閱讀促作文的過程中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重點抓好四個方面工作。
(1)激發閱讀興趣。在學校提供的圖書范圍內,學生愛讀什么就讀什么,愛怎么讀就怎么讀,這是激發興趣的重要前提;其次,要通過各種形式的競賽、展評等活動,保持閱讀興趣的長期性和穩定性。
(2)推薦優秀讀物。堅持“四有利”的原則:第一、有利于發展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第二、有利于配合各科教學。第三、有利于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第四、有利于開發智力,促進差生轉化,優生冒尖。但要注意,“推薦”不是“命令”。學生對推薦讀物不感興趣時,也可以自選讀物。
(3)指點讀寫方法。原則上每周一次,不超過15分鐘。指導的主要內容:在讀的方面包括怎樣朗讀,怎樣默讀,怎樣速讀,怎樣瀏覽,怎樣記憶,怎樣復述等;在寫的方面包括怎樣摘抄,怎樣寫提綱,怎樣寫感想,怎樣寫評價等。指點的方法“引”,“扶”,“放”。“引”是引導,“扶”是指點,“放”是放手。從方法上講,要以“放”為主,以“引”為輔。
低年級學生閱讀能力弱,教師邊讀邊講,或學生邊讀邊聽,逐步由扶到放,配合閱讀指導,組織學生表情朗讀,角色表演,講故事等活動。
中年級主要由學生自讀,會使用字典等工具書,養成習慣,配合閱讀,組織朗誦比賽,故事會,問題討論,參觀訪問,辦手抄報,讀書筆記展評等活動。
高年級以學生自讀為主,可設計問題,讓學生邊讀邊議,配合閱讀,進行講演,專題討論,演課本劇,交流讀書心得,參加紅領巾廣播等活動,同時要求能快速閱讀。
(4)激發寫作興趣。興趣的產生和保持有賴于成功的體驗。學生習作中,只要有一句創造性的閃光語言,老師就要大加贊賞;同一學生,縱向比較有一定的進步,同樣要給予充分肯定。實際上,每一個人都需要善意的贊美,作為教師來說,贊美學生是一種感情投入,是驅使學生奮發向上、銳意進取的動力源泉。教師的一個笑臉,一句發自內心的鼓勵或者一次誠懇的期望,都會觸及學生的心靈。在習作教學中,要竭力捕捉學生的閃光點,朗誦學生的作品,熱情贊揚寫得好的文章,及時表揚、激勵,不斷增添學生習作的信心。對于學生的習作成果不能“束之高閣”,要通過辦報、投稿、傳觀、呈送的形式加以宣傳和交流。在交流中,學生相互欣賞,相互啟發,互相激勵;在交流中,學生感受自己的智慧與進步,體驗習作成功的喜悅與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