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李璐+宋肖肖
【摘要】廣播是一種聲音媒介,或者叫聽覺媒介,它唯一的符號系統就是聲音。而廣播播音員、主持人在播講新聞稿件時大多是單向傳播,由于不能借助手勢、表情等非語言符號傳情達意,很多時候也無法與聽眾進行即時互動,這種語言與文字的傳播就要求達到用字準確、句子完整、邏輯清楚,片段性、隨意性、跳躍性的表述會影響聽眾對新聞內容的理解。因此,新聞編輯在給主持人、播音員編寫文字稿時,應注意很多方面的要求,盡量使新聞稿件做到規范,符合廣播新聞的播出要求。
【關鍵詞】新聞語言 廣播化 口語化 簡潔生動
一、廣播的文字稿要通俗易懂,盡量口語化。由于廣播轉瞬即逝、不易保存,所以新聞稿件的內容要表述明確,讓聽眾聽一遍就能聽懂并且記住
二十世紀50年代后,語言學家開始意識到語言的口語屬性。被稱為現代語言之父的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教授提醒人們:“注意口語的首要地位,因為口語是一切語言交流的基礎,他提醒人們克服把文字當作語言基本形態的頑固偏向。他指出,文字‘既有用,又有缺陷和危險,利弊同在。”
(1)當代著名作家、教育學家和語言學家葉圣陶也曾說:“咱們聽廣播,有時候心里一愣,不明白聽到的話是什么意思,又不便仔細揣摩,因為廣播的人并不等咱們,一揣摩,以下的話就滑過去了,這就說不上完全聽明白。”
因此,為了更好的收聽和傳播效果,廣播新聞稿應該多使用一聽就懂、富有口語特征的詞語,盡量規避書面語。比如,很多紙質媒體都會使用“某年某月某日”等,而在廣播新聞稿中,最好改它們成“今天”“昨天”,如果新聞發生的時間比較早,最好用“最近”“日前”。這樣的話,新聞到底發生在哪一天就直白的告訴聽眾了,不用他們再去思考,從而影響收聽接下來的廣播內容。此外,還有一些書面語言是應該引起編輯注意的,如“李雙江之子李天一”中的“之”字,“據悉”中的“悉”字都不適合在廣播稿中使用,不如改成“李雙江的兒子”“據了解”。此外,紙質媒體中還包含很多單音詞,如果廣播文字稿需要使用,那么必須把這些詞改成雙音詞,如“可”要改成“可以”,“需”改成“需要”等。
(2)廣播新聞稿要多用短的句子,少用長句。句子只有短小、淺顯,才能適應大多數受眾的接受能力和收聽狀態。如果句子太長,聽眾會記不住。如果編輯在工作遇到較長的句子,那么可以利用代詞來指稱,把長句一分為幾。比如“從12月6日石家莊舉辦的電子商務助推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峰會上獲悉,我省將用2至3年時間,培育命名30家省級電子商務示范企業。”可以改成“昨天,電子商務助推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峰會在石家莊舉行,記者在這一峰會上了解到......”這樣一來,聽眾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還有一點值得我們編輯注意的是,新聞稿件中的語句盡量避免出現語法錯誤,比如缺主語、賓語等句子成分。剛才的“從12月6日舉辦的電子商務助推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峰會上獲悉”就缺少來了主語,這樣新聞的真實性就會大打折扣,聽眾聽起來也別扭,所以應該加上記者這一主語。
有時候新聞稿件句子殘缺是因為一些標點符號造成的,比如書面語中“外交部發言人:中國將提交東海外大陸架劃界案”,如果是紙媒以及電視,就不會造成誤解,但是如果這樣的句子用在廣播稿件中,就會導致句子不完整,語意不詳。所以遇到這樣的句子,編輯要把標點符號表達的意思用詞語表達出來,如“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國將提交東海外大陸架劃界案”。
(3)廣播新聞稿要邏輯清晰,盡量少用倒裝句。為了起到強調和突出的作用,書面語中經常要用到倒裝句。但由于廣播的播出是線性播出,具有不可回復性,所以要盡量少用倒裝句。如:“‘王技術員給我們送來了藥品,又教會了我們打藥的方法,他真是我們農民的貼心人哪!張老漢感慨地說。”這樣聽起來不符合廣語言的邏輯,不如把“張老漢感概地說”放在他所說的內容的前面。
廣播新聞稿的邏輯不僅體現在個別語句上,還體現在整篇稿件的結構上。相較于紙質媒體,廣播對稿件的內在邏輯性要求的更強,所以編輯在編稿件時,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做好好句與句、段落與段落的銜接。以免聽眾聽起來感到雜亂無章。
(4)廣播新聞稿中,要盡量避免同音詞造成聽眾誤聽、誤解。比如把“產品全部合格”聽成“產品全不合格”,把“堅固”聽成“兼顧”等。這種情況下,編輯可以換相近的詞語將它們進行替換,或者提醒主持人在播報時強調一下是哪個字或者詞。還有就是,廣播文字稿盡量少用拗口的詞語,盡量做到朗朗上口,聲聲入耳。
(5)廣播新聞稿中,一些縮略語、英文縮寫要恢復它的完整漢語表述。或者是先說縮略語,后面強調一下它的完整漢語含義。如“GDP”應寫成“GDP,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CPI”應寫成“CPI,也就是消費物價指數”。這樣一來,可以避免聽眾因為不懂縮略語的含義而誤解新聞的內容。
二、廣播新聞稿要在通俗化、口語化的基礎上,做到明晰動聽。廣播是聲音的藝術,一經播出,轉瞬即逝。它只有好聽、動聽,才能抓住聽眾的耳朵。因此要辦好廣播,就必須在語言上下功夫,尤其是廣播新聞語言,更要簡潔明了和生動形象。要做到這些,以下方面需要引起我們編輯的注意
(1)廣播新聞稿要注意數字的處理。很多新聞稿件,我們都需要引用數字來說明或者強調新聞事實,而這些數字的引用,編輯應盡量做到讓聽眾聽的明確。比如有些紙質媒體會這樣寫“在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的1.6萬名職場人士中,認為壓力高于去年的,中國內地和香港分別占75%,55%,分列第一和第四。”如果是紙質媒體,聽眾可以把相應地區和數字進行一一對位,而廣播的線性播出特點,很容易讓聽眾把稿件內容給聽混了。因此,編輯在處理這樣的稿子時,應把數字和它所對應的主體緊密放在一起,如“中國內地占75%,排在第一位;香港占55%,排在第四位。”這樣就清晰明了了。
還有一點值得編輯們注意的是,數字往往是抽象的、枯燥的,如果想把它們具體化,生動化的表現出來,我們編輯需要對這些數字進行解釋。比如說“截至2012年11月30號晚,阿里巴巴集團下的淘寶網和天貓的總交易額已經突破1萬億大關”。在很多聽眾的印象里,一萬億只是個抽象的數字,他們并不了解它是什么樣的概念。所以,編輯需要把這些數字轉化成聽眾可以理解的、比較熟知的情況來進行描述。比如可以這樣解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2011年GDP總額為47.2萬億,與此相比,淘寶+天貓的交易額約為GDP的2%。而在企業層面,中石油2011年營業收入首度突破2萬億元,中石化收入2.5萬億元。在可以查到數據中,這是僅有的兩個年營業收入在萬億級別的企業。而按照現有增速計算,阿里巴巴將在數年內趕超“兩桶油”,成為國內經營規模最大的企業。”這樣一來,1萬億這個數字就更加生動形象了,聽眾也就更清楚它所表達的含義。
(2)在修辭方式上,廣播新聞稿要調動適合于廣播特點的各種修辭手法,以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加拿大傳播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曾經說過:“盡管廣播是非視覺性媒介,但廣播中的聲音在與人的接收發生關系后,在想象力的幫助下,廣播媒介會喚起聽眾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的綜合體驗,從而“獲得了一種內視的能力,形成一個自足的、豐富的內心體驗”。
因為廣播只是用聲音描述世界,不像報紙、電視可以采用圖片來表達新聞事實,所以我們用稿件中的修辭手法來強化表達效果,喚起聽眾的共鳴,最合適不過了。日常工作中,廣播新聞稿經常使用的修辭手法有以下幾種:
(1)設問。如:“歷時三年,人保集團今天(12月7日)首先在香港整體掛牌上市,從而成為今年全球最大的中資企業IPO交易。此番上市,人保將給自身、投資者、甚至兩地市場帶來些什么呢?”提問吸引了聽眾的注意,啟發聽眾的思考,使這條新聞起波瀾,有變化。
(2)比喻。如“近日,一位北京市民所住的復地·西絨線小區一層的房子忽然被兩塊磚頭把房頂砸穿了,站在一樓的房間里透過像煙囪一樣的通道能看到17層以上的天空。”把砸穿的房頂比喻成煙囪通道,這樣的比喻可以幫助人深入理解抽象的東西。
(3)對比。通過對比,不僅使新聞稿件的語言色彩更加鮮明,還能使聽眾在比較中得到鑒別。
(4)排比。如“盡管中國GDP已經連續7個季度放緩,盡管商務部日前表示2012年中國外貿增長10%很難完成,但9月下旬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照樣屢創歷史新高,26個交易日居然出現23次漲停;盡管量化寬松使全球股市漲聲一片,但A股照樣獨立下跌、熊冠全球屢創三年新低,這些金融怪象說明什么?”這段話用的是排比加設問的修辭手法,使稿件顯得非常有氣勢,能很好吸引聽眾的聽覺。
筆者建議編輯在編輯新聞稿后或者是在編輯稿件的過程中,最好試著讀一讀自己的稿子,看它是不是符合我們日常說話時的語言習慣,是不是做到了用詞準確、句子結構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則,以及稿件內容的邏輯順序是不是合理。還有就是,感覺一下自己的稿子是否生動、形象,因為只有先打動了編輯自己的稿子,才可能會打動聽眾。做到了這些,我們就會發現并糾正稿件中的很多問題和瑕疵,從而讓自己編輯的稿子更加完美,收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美〕沃爾特·翁.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下冊)[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曹璐,吳縵.廣播新聞業務[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7.
[4]李向明.廣播新聞寫作概要 [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5]王振業.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6]畢一鳴.論口語文化中的廣播語言[J].中國廣播,2010.
[7]李本學.論現代廣播語言的通俗化與文采性[J].新聞窗,2010.
[8]程希嵐.修辭學新編[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9]付程.實用播音教程[J].語言表達,2007.
[10]謝國祥.新時期廣播語言的特點及影響力[J].新聞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