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瑩
【摘要】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抓好糧食生產是河南省肩負的重要政治責任,近年來河南省發展家庭農場已取得一定經驗和成效,但是也面臨各種問題和困難。本文通過對河南省家庭農場的現狀分析,闡明現存的問題和困難,提出合理的建議和改進方法,以期為河南省家庭農場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參考。
【關鍵詞】河南省 家庭農場 發展
一、家庭農場的定義
家庭農場,一個起源于歐美的舶來名詞;在中國,它類似于種養大戶的升級版。通常定義為: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08年的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報告第一次將家庭農場作為農業規模經營主體之一提出。隨后,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到家庭農場,稱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
二、河南省家庭農場的發展現狀
河南省家庭農場中從事種植型的家庭農場最多,其次是養殖型的農場,最后是種養結合型的農場。河南省家庭農場的分布具有地域性特征,從家庭農場種植、養殖結構大致分布來看,黃淮平原地區和中原綜合區主要以種植糧食為主,兼有一些養殖和經濟作物;豫西北丘陵山區等旱地崗地的家庭農場種植林果、藥材、花卉等經濟作物的比例較大;南陽盆地區域的蔬果、油料、畜產等綜合性較強。河南省人口眾多,耕地面積人均占有量較低,但由于優越的自然條件,河南省依然是全國農業大省。
三、河南省家庭農場發展的問題
(一)土地轉出率低
河南省大部分農村的農民都選擇就近務工方便了農忙時節暫時棄工返農,因此他們的土地并沒有閑置,省外務工的農民工則選擇把土地交給親戚鄰居耕種。因此,農民工真正市民化即工作、戶籍、社保、住房等都解決之前,不會貿然把土地長久流轉出去。不僅如此,在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也規定,既不能限制也不能強制農民流轉土地。這似乎給家庭農場的發現限定了區域。只能在工業比較發達的地區發展,比如在長三角、珠三角,或者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周邊城郊。
(二)家庭農場的發展缺乏政策、基礎設施、資金等支持
目前為止,政府雖然表示了對家庭農場發展的支持態度,但并沒有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另一方面有些種糧大戶建立家庭農場,實行規模經營,缺乏足夠的資金,而貸款又很困難。農村基礎設施也比較差,路況不好,影響農業機械操作。這些問題,都是制約家庭農場迅速發展的“瓶頸”,需要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并切實加以解決。
(三)農場主綜合素質較低,缺乏管理經營的經驗,市場敏銳度不高
目前我國職業農民相當匱乏,相關職業化技術培訓也不多,缺乏技術人員,農業經營者素質普遍不高,已不能滿足建設現代化家庭農場的需要,嚴重制約了家庭農場的市場競爭力和快速發展。
四、對策及建議
(一)提高農場主素質,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河南省應建立農業培訓機構,加強家庭農場主的農業生產技能培訓,積極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逐步樹立家庭農場主的產品意識、品牌意識和競爭意識,提高農場主的農業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總之,只有全面提高家庭農場主的經營素質,才能保證家庭農場經營的健康發展,進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加快土地流轉改革
要建立穩定的土地流轉機制,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不同的地區差異,制定適度的土地流轉補償政策,確定適宜的流轉期限、合理的流轉指導價格,使兼業戶放棄土地但又不影響其利益,使家庭農場經營者不增加負擔,有效避免土地流轉期限短、家庭農場經營不穩定現象的發生。否則家庭農場主就難有專心經營的積極性,也不會在短期承租的土地上做長期的投資,這對于農業生產是不利的。應通過規范土地流轉合同、引入事前準入審核、事中監督管理機制,規范土地流轉過程,保護流轉雙方的權益。河南將在此基礎上,結合國家的政策導向,加快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促使土地的適度規模化經營。
(三)完善政策保障,加強政策支持,加大政府引導扶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
落實中央關于各類補貼的要求,將家庭農場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有機統一,制定專門的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優惠政策,明確家庭農場可以優先承擔涉農建設項目。在財政扶持中,要完善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政策,將家庭農場納入獎補范圍。設立家庭農場發展專項資金,組織開發小額信貸,擴大專項補貼范圍。農業屬于高風險產業,政府應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鼓勵家庭農場走無公害、綠色、有機這條道路,打造自己的品牌,并給予獎勵。推進農村金融制度創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貸款擔保制度和農業保險制度,確保遇到天災時農民經濟損失最小化。
參考文獻:
[1]呂志軍,吳聯軍.家庭農場蓬勃發展[N].金融時報,2014.
[2]黃宗智,“家庭農場”是中國農業的出路嗎[J].開放時代,2014,(2).
[3]杜志雄,肖衛東.家庭農場發展的實際狀態與政策支持:觀照國際經驗[J].改革,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