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曉春
【摘要】郭沫若是我國當代的文學大師,他的文學生涯便是從詩歌的創作開始的,他的一生不僅創作了大量的詩歌,還給詩歌的創作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郭沫若發表的一些詩歌的創作理論給后世的詩歌創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發表的詩歌美學理論開創了詩歌的一個新的篇章。郭沫若詩歌的美學思想把對詩歌的見解和主張給詩歌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打破了一些形式化的束縛,重視抒情和音樂性,郭沫若對詩歌獨特的美學思想值得我們去研究發現。
【關鍵詞】郭沫若 詩歌 美學思想
一、重視詩歌的內在
詩歌的發展也是充滿著曲折不斷前進的過程,在中國的二十年代初,新詩就已經出現在文化的浪潮中,但還不夠壯大。隨著文學革命運動歷史的巨輪推動著新詩的發展和進步,一些對詩歌有著獨到看法的人們也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給詩歌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早在郭沫若發表詩歌給人們以重擊之前,胡適就已經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卻遭到很多惡意的嘲諷和污蔑。年輕的郭沫若終于以一首《女神》唱出了眾多新派詩人的憂憤深廣,它以充滿爆發力的生命和點燃青春的火焰將毫無生氣的格律詩燃燒成一片火海。郭沫若厭惡形式主義,認為形式只是一種束縛,只有沖破束縛,表達情感,重視詩歌的內在。有些人覺得詩歌一定要長才有價值,但是郭沫若卻認為好的詩是短的詩。詩的長短本來就是一個很模糊的界定,難以精確把握,縱然詩長有一千行,但是毫無內在可言,感情又無波動,又怎能說這是一首好詩呢。郭沫若從詩歌的創作內容為主要角度出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揭示出詩歌創作的正確態度和出發點。
二、強調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郭沫若認為詩歌的特性抒情的美麗的,在創作詩歌時情緒是有一定的波長的,把握住情緒的波動,抒情并不是長篇大論。詩歌應當從心靈迸發,以一種為它而生的感覺,觸發靈感,詩歌的創作理應用真摯的感情和全身心的愛恨情仇作為創作的源泉。在郭沫若的詩歌創作中,不僅重視抒情,還把靈感作為創作的一大要素,當詩人的身心狀態都達到一個極端的情感狀態,這時誘發靈感的幾率也就越大。所以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為大眾的情感,你的靈感的來源也是大眾,巧妙的把詩歌中的感情讓讀詩的人感同身受,這便是好詩。正因為詩的本質重在抒情,那么所表達的情感是否真摯,表達是否真切,是鑒別一首詩好壞的一個標準。郭沫若曾指出詩只是從我們心中的詩意詩境之純真的表現那便是真詩,詩是寫出來的,用感情作為墨水,心為筆。不是一些人的無病呻吟,為了做詩而做出來的。情感是詩歌的生命,而這情感必須是純真的,虛情假意只會帶來反效果。力求自然的情感,轉化成文字,真正的詩歌都是情感郁結于心,擁有動人的旋律和美麗的故事。
三、嚴格要求詩人的自我修養
詩歌的感情有高有低,有優有劣,一品便知,詩人賦予詩歌生命,然而這首詩歌的生命是否動人卻在于詩人。郭沫若曾形象地比喻:“是什么樹子開什么花,是什么樹子結什么實,那是絲毫不能假借的。”詩人的品格是否高尚,心胸是否寬闊可以從其詩歌作品中表現出來。一個合格的詩人要嚴格要求自己,心胸坦蕩,做詩也是做人,如何才能做一首好詩,首先要活的明白。詩人首先注重自身的修養,有先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握住時代的發展,潮流的進步,具有明確的階級傾向性。獨具慧眼的詩人總是能真正把握住時代的發展趨勢,奏出時代的樂章,帶給讀者深刻的現實意義。郭沫若是一個把人格作為詩歌的第一要素的詩人,詩人的人格凌駕于技巧之上,只有完整的詩人自身才能談寫詩。如果沒有一個完整的人格,無法嚴格要求自身的修養,即使寫詩技巧再高超也無法寫出好詩。但是,如何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詩人,郭沫若也曾指出“意識是第一者。”,一個詩人擁有完整的無產階級意識和革命的世界觀,這是文學的脊梁,是詩歌創作的根本。高尚的人格,嚴格要求自身,詩人也是時代的靈魂。
四、詩歌要以人民的心聲為基礎
今天,中國人民正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提出了文學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兩為”方針,這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歷經將近一個世紀的艱辛求索而得出的一個正確答案。郭沫若早在上世紀年代就提出詩要以人民為本位今天,中國人民正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提出了文學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兩為”方針,這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歷經將近一個世紀的艱辛求索而得出的一個正確答案。郭沫若早在上世紀年代就提出詩要以人民為本位這一思想,足見其科學性和超前性,郭沫若認為,只要以人民為本位,只要思想進步,內容健康,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是可以使用的,這又足見其包容性。郭沫若評價詩歌,無論古今中外,只要能真誠地抒出詩人內心郁積的情感,而這情感又切和著時代的命脈,這就是好詩。郭沫若并不是一概反對古詩,他認為古詩是古人抒發情感的一種好形式。他反對的僅僅是缺乏古詩修養的今人,不顧豐富復雜情感表達的需要。
五、結束語
郭沫若把詩歌理論的基礎牢牢地建立在抒情之上,把美學思想貫徹其中,雖然他早期的詩歌理論還存有一些疏漏。但是從整體來看,郭沫若的詩歌美學思想是極其進步和科學的,他打破早期對詩歌的束縛和誤解,順應時代的要求,把人最根本的感情放在詩歌創作的第一位,要求感情呼應時代的聲音。重視詩人的品格和自我修養,認為詩品及人品,把詩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評價詩歌的一大因素,強調詩歌以人民為本,注重人民的心聲。即使在文化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郭沫若對詩歌的貢獻也是極具價值的。
參考文獻:
[1]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2]錢志富. 詩歌的可譯與不可譯新解[J]. 寧波大學學報,2006,(1).
[3]顧飛榮. 最美英文愛情詩歌[M].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