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麗
摘要:音樂是幼兒大腦極好的營養品,他能夠調節大腦的功能,提高思維能力、想象力和語言能力及促進其德育的發展,還可以陶冶幼兒的情感。我們要正確實施幼兒的音樂啟蒙教育,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與氛圍,選擇適合幼兒年齡;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幼兒天性的教學內容。注重因材施教,運用游戲化的組織形式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活動中注重與幼兒的情感交流,調動幼兒對音樂的興趣,讓音樂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幼兒音樂啟蒙教育;方法;功能
音樂的作用是不可以估量的。從先秦儒家諸子認為“樂教”可“善民心”,到近代中國的有識之士把“歌樂”作為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學科之一。由于幼兒年齡偏小,各方面的能力都還沒有發展起來,如果要對幼兒實施較深層次的教育影響只能是一種設想,而無法真正施行。但是,人類對于音樂的敏感卻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音樂具有獨特的教育魅力,它能喚起幼兒心靈天然的好奇心。尤其在學前階段。音樂啟蒙教育更能發掘幼兒的潛能,塑造幼兒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所以通過音樂的啟蒙教育,達到教育幼兒的目的是一種較為可行的辦法。
一、音樂啟蒙教育的功能
1.音樂啟蒙教育有助于幼兒情感的發展
音樂啟蒙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節奏、和聲、聲調等音樂要素有機地組合起來,將美好的情感付諸聲音的表達中,能撥動幼兒心靈中的琴弦,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當幼兒唱著《好娃娃》這首歌時,他們會懂得尊敬長輩才是好孩子;歌曲《小小螞蟻》告訴幼兒團結起來力量大,《拉拉勾》使幼兒體會到友愛的快樂……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因此,無論是從教育方式、教育手段還是從幼兒的接受心理來看。音樂啟蒙教育在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感方面均具有獨特的效果。當然,幼兒情緒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在音樂啟蒙教育中注意因材施教。如讓情緒極不穩定的幼兒多聽一些平和的輕音樂,能起到穩定情緒的作用;而對那些情緒低落的幼兒,則宜讓他們多聽一些激昂的樂曲,以調動他們的情緒。使他們逐步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2.音樂教育有助于培養幼兒協作意識與技能的培養
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活動大多需要協作才能完成。唱歌以合唱為主:舞蹈以集體舞為主;打擊樂中合奏占主要地位;音樂游戲中集體游戲又最受幼兒歡迎。這些音樂教育形式對促進幼兒協作意識與協作技能的發展都有其獨特的作用。演奏打擊樂時,只有各種樂器的音色、節奏協調配合,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合唱時,也只有當音色、音高協調起來,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在這兩種活動中,協調的意識格外重要,因為協調的活動來自于協調的意識,協調意識的培養有賴于合適的教育方式。集體音樂游戲及集體舞是很受幼兒歡迎的音樂活動形式,潛在功能一協作技能的培養。如協調角色扮演的技能、共享空間的技能、協同動作的技能等。教師如能挖掘其潛在的教育功能,并充分利用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幼兒協作技能的發展。如在跳集體舞時,幼兒必須先找合作的同伴,然后找到合適的空間,還必須使雙方相同乃至不同的動作協同一致,從而使他們逐步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
3.音樂啟蒙教育有助于幼兒語言的發展
作為音樂啟蒙教育之主要形式的歌曲都包含兩個部分:歌詞與旋律。歌詞再配上動聽的旋律,幼兒特別樂于接受、吸收。讓幼兒多聽優美的歌曲,能使幼兒積累許多精練、優美、富有感情色彩的語匯。隨著幼兒經驗的積累和情感的發展,隨著語匯的豐富和會唱的歌曲數量的增加,多數幼兒會產生一種想自編自唱的沖動。此時,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和鼓勵。因為這種創造性的活動,不僅有助于幼兒豐富語匯、掌握句式,而且能使他們體會運用語言創編的快樂,這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會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幼兒在音樂啟蒙教育中獲得的語言既豐富又牢固,這是單純的語言教育所無法比擬的。
二、如何對孩子實行音樂啟蒙教育
1.注重音樂環境與氛圍的創設
《綱要》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教育環境的內涵是廣泛的,它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教師通過有意識的精心創設,讓孩子每天都接觸音樂、感受音樂,生活在充滿音樂的環境中,用良好的音樂環境,去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極大促進幼兒音樂潛能的發揮。
2.將音樂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之中
教師為幼兒創設一個輕松、和諧、富有音樂氣息的活動空間,如富有音樂特色的主題墻及音樂內容的墻飾,音樂互動墻等,同時,還經常為嬰幼兒播放一些歡樂、優美、節奏感強的音樂,如幼兒來園時,教室里播放輕聲悅耳的音樂;吃飯時,聽些優美活潑的音樂;睡覺時,給幼兒聽搖籃曲;玩的時候,給他聽歡快活潑的音樂,讓幼兒一進入幼兒園就進入了一個溫馨、舒適的音樂環境之中。這些耳濡目染的畫面、音樂的刺激,在視覺、聽覺上極大豐富了嬰幼兒對音樂的感知,使他們在自主活動的過程中,盡情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激發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3.創設豐富多彩的音樂區域
教師為嬰幼兒提供多種操作材料,如打擊樂器,各種發出聲響的玩具,各種樂器的圖片及老師自己制作的樂器,如裝沙子的飲料瓶,液體裝在瓶子里自制樂器,可以敲擊的筷子等,讓嬰幼兒通過親手摸摸、敲敲、動動、打打、玩玩,發現聲音的奧秘,感受音樂的魅力。
4.因材施教,教學內容符合幼兒天性
盡管每個孩子的聰明才智和先天稟賦都基本相同,但每個孩子的個性是不一樣的,他們在音樂學習方面的特點也不一樣,而且在音樂學習中的接受能力也是強弱不一。通過音樂教育可以使幼兒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陶冶其情操,產生積極向上的心態,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為將來良好個性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音樂游戲、歌表演、律動等不同形式,使那些膽怯、自卑的幼兒在音樂舞臺上找到自信,變得勇敢、自信、堅強,敢于表現自我,形成自尊、自立的性格。因此,教師要尊重孩子之間的差異,注重因材施教。其次,在教學內容、教材的選擇與確定上,應該多樣化,內容應該從幼兒的實際出發,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一些幼兒熟悉并喜愛的民歌、諺語、童謠和幼兒游戲等。因為只有來自幼兒生活的教材,才可能是最符合幼兒天性的、最自然的、最富有生命力的東西。
(作者單位:隴西縣福星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