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英 龍德華
名著閱讀是語文課堂訓練之外的各種獨立活動。他是語文課堂閱讀的補充和發展,是閱讀訓練的必要組成部分。課外閱讀更能發展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同時更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知識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人文精神。但是,由于中學生大多閱讀量小,讀好名著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指導學生閱讀名著是語文教師閱讀教學的必要補充。怎樣才能讓孩子提高閱讀的興趣,學會閱讀名著,我歸納了以下幾點:
一、要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1.讀書要趁早
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越早開始效果越好。在猶太人的家族里,他們愛書如命。在每個猶太人家里,當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在《圣經》上滴幾滴蜂蜜,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經》上的蜂蜜。這種儀式的意思不言而喻:書本是甜的。讓孩子從小就懂得讀書是一件甜蜜而快樂的事情,以此喚起孩子對書,對文字的興趣。
2.保證讀書時間
讀書貴在堅持,讓閱讀成為生活方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松一天緊一天讀一天歇一天。如果每天都給孩子一段讀書的時間,哪怕只有10分鐘,日積月累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我和依依經過商議制定的生活作息時間表里,讀書和看電視一樣有固定的時間,除此之外,睡前半小時是雷打不動的讀書時間。為了給依依爭取更多讀課外書的時間,我免掉了孩子的很多作業。因為在我看來,浩瀚的書海中有更多的知識瓊漿等待孩子去汲取,為什么要每天機械性地、重復性地埋頭于作業、題海,而遠離知識更豐富、天地更廣闊的書的世界呢?
3.營造讀書氛圍
讀書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氛圍,如此才能保證孩子心情愉悅、注意力集中地讀書。所謂書香門第多才子,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家庭讀書的氛圍好。如果父母是知識分子,本身都有閱讀習慣,言傳身教,自然能給孩子良好的影響。
4.感受讀書的樂趣
孩子之所以喜歡玩游戲,是因為游戲讓孩子感到快樂。那么要想讓孩子喜歡讀書,也要讓孩子感受到讀書的快樂。當孩子在認真看書的時候,我們不要去打攪他,更不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對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正沉浸在享受讀書的樂趣中,你要做的是分享這種樂趣,而不是破壞孩子的心境。另外,當孩子向我們講述自己閱讀的快樂和收獲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表現出和他一樣的開心,分享孩子的讀書成果,這會讓孩子更有成就感,并對讀書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所以,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和孩子一起讀書,是家庭教育中一項重要的活動,它既引領孩子學習了知識,培養了閱讀興趣,又讓父母走進了孩子的心靈世界,增進了和孩子的交流
二、讓學生對名著有興趣
讓學生懂得,名著經過了時代的考驗,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是很有價值的,讀名著可以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對自己的一生起決定性的作用。隨著年級的增高,不能只局限于讀低層次的、娛樂性的、消遣性的卡通漫畫、《故事會》等等,更不能迷戀于那些武打言情小說,而要閱讀高層次的書,文學名著著有密切關系的例子。比如學生們都非常喜歡冰心奶奶的文章和詩,可是他們并不知道,冰心在七歲時就開始苦讀《三國演義》《聊齋志異》《西游記》等等;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黑塞,其閱讀生涯則是從《魯濱遜漂流記》開始的。他經常一坐就是幾個鐘頭,一摞摞的書都被他啃了下來……
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之后,學生對名著開始有了興趣。這時再把教育部規定的十部名著根據不同年齡特征一一推薦給學生初一:《魯濱遜漂流記》《格列佛游記》《童年》,初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朝花夕拾》《繁星·春水》,初三:《駱駝祥子》《名人傳》《西游記》《水滸傳》等。
讓學生讀名著有層次名著營養豐富,讀一遍往往吸收不來或吸收得很少,因而要遵循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原則,讓學生在反復閱讀中受益。
(1)教師向學生提供導讀材料,材料主要包括作者簡介、作品的時代背景、思想內容簡析、藝術特點簡析等等,讓學生在讀之前對作品先有個大體的了解。
(2)咀嚼閱讀,主要在每周的閱讀課上進行。這一遍閱讀是在初步閱讀的基礎上,交流對優美的詞語、句子、段落的賞析,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對公認的好句子、段落朗誦甚至背誦。
(3)評析閱讀,一般在作文課上完成。在大體了解—初步閱讀——咀嚼閱讀的基礎上,師生共同設計題目,或從內容方面或從形式方面對小說進行評析。
最后讓學生對名著有渴望經過較長時間的引導、閱讀之后,有部分喜歡語文、精力充沛的學生往往不滿足教師指定的作品,往往提前閱讀或者讓老師推薦其他名著。因為他們體驗到了靜靜地讀書的樂趣,嘗到了激烈地爭論的甜頭,而這類現象的出現,可以在班內或校內逐步形成“讀好書、好讀書”的良好風氣。
我相信經過我們廣大語文教師的不斷探索、實踐,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學生會變成一個個的“讀書”人,我們的社會也將變成一個個書香社會,名著也將成為學生真正的“名師”。
(作者單位:古浪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