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課的主干課程之一,相比其它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內容上側重時效性、政策性和現實性,存在備課難問題。就教學目標而言,應實現形勢教育、政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的四個遞進維度。提升形勢與政策教學的有效性,需要不斷加強教育教學中的學生視角和平民話語的轉換,增強學生在國家政策認同上的建設性思維培養。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目標維度;話語轉換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大學生進行形勢教育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是大學生本科階段的必修課程。形勢與政策課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凝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兩個百年”宏偉目標,結合當下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際,針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和思想特點,幫助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全面準確地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不斷培養提高大學生認識和把握形勢的能力,堅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學習。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課的主干課程之一,相比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側重知識性、系統性和理論性的特點,形勢與政策課則更側重政策性和現實性。在教學內容上相比其他思政理論課穩定性的特點,具有時效性、綜合性的特點,這也對教師在課程備課、教學上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任課教師具備豐富的知識信息儲備,另一方面要求任課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學理上的多學科綜合能力。在很多高校,形勢與政策教學任務主要由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擔任。基于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和實現,結合輔導員工作特點,在教學上存在一定壓力。這種教學壓力集中體現在備課上的知識結構欠缺和備課精力上的不足。上完一節課不難,但上好一節課很難。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主題的時效性,每學年大概十多講的教學主題,都是以最近半年內,有的甚至是一個月內發生的國際國內重大時事為分析講解對象,這要求教師必須提升自己時事與重大政策的敏銳度,及時更新自己的信息面,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的綜合性,要求任課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等學科學理,對教學內容涉及的國際國內熱點事件和國家重大政策,進行多學科的綜合分析和理論解讀,進而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思想教育引導。
形勢與政策課程在教學目標上,存在四個遞進的目標維度。第一,形勢教育。在教學上,要以國際國內重大時政焦點熱點問題為抓手,依托形勢教育,加強對學生的國情、世情認識,明確我國當前發展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與背景,從而理解我國重大政策、對策出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第二,政策教育。在教學上要突出黨和國家重大政策講解和分析,深化學生對當下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理解,深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對當下中國當下現實問題的理性認識和科學判斷;第三,愛國主義教育。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應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歸宿,通過國情分析和政策理解,最終是要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國家的重大現實問題認同,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第四,價值觀教育。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最終要實現學生在價值觀上的升華,使學生明確個人學習、發展與國家進步的關系,明確大學生的時代使命,從而正確定位個人價值實現與國家發展的關系。
當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教育“空心化”的問題,思想教育有效性提升也是當前理論界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筆者認為,思想教育“空心化”的癥結主要在于傳統教育內容和方法上的政策性話語的“高大上”,與學生實際認識、理解上的“平近實”之間存在信息溝通不對接,以至于形成學生對傳統宣教政策性話語,在接受和理解上存在“背逆”。其實,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直接決定了其思想教育的有效度,提升形勢與政策教學的有效性,需要不斷加強教育教學中的話語轉換,增強學生在國家政策認同上的建設性思維培養。
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的話語轉換,就是要實現在教學內容上的聚焦學生的關注焦點,在教學方式上的激發學生參與,在教學手段上的靈活多樣,和教學語言上的貼近學生實際。增強形勢與政策課堂教學學生的參與度和互動性,需要教師在備課上實現教學主題的學生視角理解,通過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信息和實例(比如國際比較、數據對比、勵志事例等)收集,引證和深化教學主題,增強教學中對學生的吸引力和興趣度;在課堂教學上,教師應堅持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探討的姿態,增設話題討論環節,設計學生問題競答等環節,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提升課堂參與度;教學中要善于發掘知識涉獵廣泛、思維活躍、知識面廣的同學,鼓勵他們表達,從而帶動其他同學廣泛參與;思政課教學效果不在于教學道出了多少東西,更在于學生接受和認同了多少東西,在教學教師應多收集學生所關注的各類問題,包括時政和學生實際問題,對存在普遍性的問題,在完成主題教學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分析、解答和相互討論,使思想教育貼近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和精神世界;形勢與政策課雖不側重知識理論的傳授,但黨和國家的一些重大理論政策、重大戰略和發展理念,規定教學周期完成后,學生如果不識記和理解,則必定成為教學上的缺失。教學中,教學者應設計課堂測試等形式,將教學主題中涉及的重大政策和理論命題,設計成名詞解釋(如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全面等)等,讓學生當堂完成,學生可以開卷查閱,但必須當堂記憶,其實在考研政治理論中形勢政策占比15%左右,這些時政信息和政策背景都是教學中應該給學生強化的。
作者簡介:
張順軍(1980-),寧夏隆德人,碩士,現為西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