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兵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存在著法律權威的喪失,法律價值遭質疑,人們對立法產品的遠離和陌生等各種危機。造成這些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將從樹立法律在農村的權威,改善關于法律在農村的運行狀況和加強普法宣傳等各個層面著手去培養農民的法律信仰,最終實現農村乃至整個國家的法治建設目標。
關鍵詞:農村;法律信仰;危機;對策
一、關于農村法律信仰的理論
法學家伯爾曼曾經說過這樣一句法諺:“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所謂農村法律信仰即度即是關于物質層面的法律是農村主體在對社會的法律現象進行理性認識的基礎上,主體發現法律的價值取向與自己內心追求的價值相一致后,對法律油然而生的一種極度的信任和神圣的體驗,從而自覺的依賴、認同,信服、尊敬法律。并將法律作為自己行動的準則或榜樣。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的法治建設卻止步不前舉步維艱。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阻擋了農民法律信仰的生成呢?主要原因有:
1.農村商品經濟的長期落后抑制了農村法律信仰的生成
商品經濟是法制經濟這已經得到了法學界和經濟學界的普遍認同。而在我國農村歷史上長期存在著自然經濟和半自然經濟。因此,商品經濟的落后,抑制了我國農村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的法律信仰的形成。
2.我國鄉土社會缺乏法律信仰的傳統
我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制度文明,造就了民族傳統心理中固有的法律傳統。“傳統文化中權利至上的思想已經成為了法律信仰形成的桎梏,在我國農村地區,農村成員仍然生活在熟人和半熟人的社會中。”生活的經歷和周圍的環境,使農民更樂于接受、遵循習慣法,而排斥、逃避國家法。
3.中國農村缺乏對法律價值認同的客觀基礎
“法律只在當其能夠產生出某種社會效益,符合社會正義的價值和標準時,才能得到人們的信任和信仰,這種效果的取得涉及到法的運行的各個方面。”包括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的各個環節。
首先是立法問題;我國“三農”立法缺乏穩定性,朝令夕改。不能給守法主體一個可以預期的法律評價。部分立法不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導致有法難依。同時,在關于農村的立法方面也存在著大量的立法空白。
其次是司法問題;在我國農村的司法體制中,公安制度、檢查制度、審判制度等許多方面還不完善。農村的訴訟缺乏其公正性,打官司成了人情、關系、和金錢的較量。司法腐敗的結果只能是公眾對于法律后果的失望和信心的缺乏。
二、我國農村法律信仰危機的表現
在廣大農村地區,法律信仰的危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法治觀念淡薄,法律權威喪失
廣大農村地區農民和涉農組織而言。主要表現為不了解法律規范的一些基本內容和精神。司法、執法人員個人玩弄法律,權大于法,誠如培根所言:“一次不公的判決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猶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是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決把水源敗壞了。”
2.法律應有的價值遭到人們的質疑
一方面,長期以來,農民一直習慣將法律與政治聯系起來,他們認為法律就是政客們用來推行自己特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政策的一種工具。這直接導致了民眾對法律信任度的降低,使得農民對于法律的價值不得不產生了懷疑。
3.人們對于立法產品的遠離和陌生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市場經濟在我國的確立,我國也相應的出臺了許多法律、法規,這在構建、完善我國法律體系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最主要的就是民眾們對法律的陌生感卻愈加深了。
三、培養我國農村法律信仰的對策
對于我國農村法律信仰的培養,筆者認為法律信仰的培育需要在農村經濟建設,政治體制與司法體制改革和法制教育等方面做大量細致的工作。
1.更新農民觀念,樹立法律的權威
就目前而言,農村法律信仰的培植中需要更新的觀念有:①從法律是義務的“義務本位”向法律是權利的“權利本位”的轉變。②從人情的約束行為到法律的約束行為的工具上的轉變。讓農村法律主體知道法律存在的價值在于維護他們的利益。③從權力至上到法律至上的觀念的更新,要讓人民意識到民主,自由,平等的可貴。
2.完善法律運行,內化法律價值
首先;完善“三農立法”,彌補關于“三農”方面的立法的空白,提升農民對于法律的認同感。關于“三農”立法,我們在立法過程中也應考慮到國家法與農村習慣法和農村禮治風俗的相融合。誠如所言“法律只要不以民情為基礎,就總要處于不穩定的狀態”這樣的法律才更能喚起人們對法律的信仰。
其次;應推進司法改革,實現司法公正。①在各個訴訟領域我們應該實行案件的繁簡分流,提高訴訟的效率,防止案件的積壓,積極維護農民的權益。②更進一步的簡化立案程序,使得廣大農民和涉農主體更加易于接受和易于操作。③進一步完善訴訟程序和非訴訟程序相銜接的糾紛解決機制,尤其是對于非訴訟程序的完善。
再次;強化對行政執法的規范化管理。國家公職人員受人民的委托執掌國家權力,他們是法律具體的執行者和操作者。如果說執法者執法又犯法,那就會“違背全國人民的意志,違背黨的領導,也會損害全國人民的利益。”
3.加強對立法產品的普及度
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
①法律信仰產生于法律精神的內化,而內化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教育、學習。農民通過對法律制度的學習和法律內在精神文化的學習,逐步消除農民對法律的陌生和恐懼。②我們應該積極主動的采取各種例如“送法下鄉”等能讓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對農村地區的普法宣傳教育法。③此外,我們在進行“送法下鄉”等普法教育的同時也應加強對農村村民的法律援助。
通過上述的普法宣傳與教育的措施,我們要消除農民對于法律的陌生感,使得法律真正的走進“尋常百姓家”。消除農民對于法律產品的陌生這一法律信仰危機,使廣大農民極其涉農組織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使其真正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