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峰
摘要:技術秘密侵權案件中,被告通常以原告要求保護的涉案技術信息屬于公知技術進行抗辯,主張其不具有秘密性,從而直接得出原告涉案技術信息不屬于技術秘密的結論。此種抗辯形式在司法實踐中已被廣泛采納和運用。原告涉案技術信息是否屬于公知技術,判斷的關鍵在于公知技術的界定和涉案技術是否屬于公知技術的判斷標準的確立。
關鍵詞:技術秘密;公知技術;界定;判斷標準
一、問題的提出
四川省廣漢市某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訴四川省某建設開發總公司、四川省某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四川省某機械廠等侵犯技術秘密糾紛一案中,被告對原告四川省廣漢市某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請求保護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工藝與利用技術”,通過公知技術抗辯,從根本上否定了該項技術獲得法律保護所應具備的前提條件,主張不構成侵權,獲得了一、二審法院的勝訴判決。一審法院認為,四川省廣漢市某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的包含工藝原理、設備布局、設備尺寸等11項技術信息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工藝與利用技術”,均可從公開出版物和行業標準等公知技術中獲取,故四川省廣漢市某科技實業有限公司擁有的該項技術不具有專有技術的特征,也不具備依法受保護的非專利技術成果的構成要件。四川省廣漢市某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訴稱被告侵犯其“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工藝與利用技術”,無相應事實和證據證明,不予支持。據此,一審法院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四川省廣漢市某科技實業有限公司不服原審判決,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訴。最高人民法院認為,原審法院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
本案提供了在技術秘密侵權案件中公知技術抗辯的最佳范例,也為界定公知技術范圍和確立原告涉案技術是否屬于公知技術的判斷標準提供了實踐依據。那么,公知技術為何物?原告涉案技術是否屬于公知技術又如何判斷?這些問題對技術秘密侵權中的公知技術抗辯至關重要。
二、公知技術概念
公知技術是指為公眾所知悉的技術,也就是說為其所屬領域的相關人員普遍知悉和容易獲得的技術。實際上,公知技術與《專利法》中現有技術的概念基本相同,只不過公知技術的提法來源于《反不正當競爭法》。現有技術是指專利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技術,同樣的,公知技術亦指被告涉嫌初次侵權使用日期④以前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技術。換句話說,公知技術應當在被告涉嫌初次侵權使用日期以前處于能夠為公眾獲得的狀態,并包含有能夠使公眾從中得知實質性技術知識的內容。公知技術是《反不正當競爭法》意義上的概念,現有技術是《專利法》意義上的概念,筆者認為實質上應屬相同概念,可以通用。這也為準確界定公知技術的范圍提供了理論依據。另外,對于公知技術概念中“公眾”一詞具體含義的理解,在學界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釋。一種觀點認為,公眾是指任何人;另一種觀點認為,公眾是指所屬技術領域的相關技術人員。筆者認同后一種觀點。公眾是一個集體名詞,包括涉案技術本領域的所有相關技術人員。對于某一個領域的公知技術,只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才有可能普遍知悉和容易獲得,本領域以外的其他人不具備知悉和獲得該領域相關技術的能力和知識。關于這一點,從《反不正當競爭法》司法解釋第九條中亦可找到相關依據。
三、涉案技術是否屬于公知技術的判斷標準
原告涉案技術是否屬于公知技術,是技術秘密侵權是否成立的前提,更是公知技術抗辯能否得到支持的關鍵。那么,符合什么樣的標準,涉案技術才能被包含于公知技術范圍之內而成為公知技術呢?在學界通常有五種判斷標準:①十分接近或者明顯相近似標準,涉案技術與一項公知技術相同或者十分接近;②等同標準,涉案技術與公知技術相近似構成等同;③創造性標準,涉案技術相對于公知技術是否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④有限的創造性標準,涉案技術與一項單獨的現有技術相比明顯沒有創造性;⑤新穎性標準,涉案技術相對于公知技術是否具有新穎性。考慮到技術秘密的特殊性,筆者認為在涉案技術是否屬于公知技術的判斷中應適用創造性標準為宜,這既保護了公共利益,又防止了技術秘密權的濫用。
創造性標準解析:所謂創造性標準,出自《專利法》和《專利審查指南》,是指涉案技術相對于公知技術是否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若不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涉案技術則屬公知技術,抗辯成立,反之不成立。首先判斷新穎性。新穎性判斷采取的是單獨對比原則,就是每一項涉案技術方案分別與相應的一項公知技術內容單獨進行對比,如果其技術領域、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預期效果實質上相同,則認為該項涉案技術不具有新穎性,屬于公知技術。在具體對比時,筆者認為應將一項涉案技術方案與一項公知技術內容的相應技術特征逐一進行對比,若其相同或等同,則此項涉案技術方案不具有新穎性。其次判斷創造性。若涉案技術具有新穎性,這時就涉及到創造性判斷的問題。創造性判斷通常情況下是一種結合性判斷,與新穎性判斷的單獨對比原則正好相反,需要將多項公知技術結合起來判斷。先找到與涉案技術方案最接近的公知技術方案,也就是與涉案技術方案領域最接近、相同的技術特征最多、解決的技術問題和技術效果最相近的那項公知技術方案,然后通過對比找出區別特征(不包括本領域慣常技術手段的直接置換),若此區別特征被另一項公知技術所披露,并且解決的技術問題和技術效果均相同,那么此項涉案技術方案相對于公知技術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不具有創造性,從而涉案技術屬于公知技術。以上判斷方法是通常情況下的判斷方法,對于原創性技術、組合性技術等特殊技術來說,并不能完全適用,其具體判斷標準本文不予討論。
本文通過系統論述技術秘密侵權公知技術抗辯的關鍵性問題,旨在提供一種較為清晰的判斷思路,希望對司法實踐中公知技術抗辯相關問題的理解和認定有所幫助。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