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印剛
語文教育經過多年“陣痛”之后,正迎來她的回歸。我們的語文教學不缺少苦口婆心的勸學,不缺少細致入微的分析,不缺少持續扎實的讀練,但這些并不能催生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因而,我們不難理解,語文學得不錯的學生面對勤勤懇懇、一絲不茍的語文教師,并沒有多少感激之情。而是不滿于教師無盡的“精講”、痛苦于課后煩瑣的練習。文章的滋味,在講練中消失殆盡!著名作家吳伯簫先生曾對語文教學忠告說:“現在的教學把課文都講‘腫了,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生閱讀原文,放在與生活的聯系上。”
語文本身包羅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外;既有濃郁的親情,又有純美的風光。可以這樣說,教語文就是教生活,本著這樣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將語文教學和生活相融合。
一、從課前導入就突顯生活
切入生活、抓人心緒的課前導入,是課內與課外緊密銜接的重要環節。恰當的引入會使學生深深感到:原來生活處處是語文!從而使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生活的好習慣,讓學生逐漸具備和生活對話的意識,使語文學習漸入佳境。
二、鼓勵學生比照生活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生活是多元的,而語文學科也是多元的。課堂上,同學們可以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在一種和諧、平等、自由的氛圍中,讓學生找回自己的思想、態度,盡情地交流、探討;盡情享受思想碰撞時那美妙的火花。語文課堂,給學生的絕不僅僅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思想、一種原則、一種立場;一種作為“受者”應該擁有的能力。給學生一個快樂的生活空間,以一種博愛、寬容的心態來對待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無拘無束地比照生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靈活性、獨創性、敏捷性和發明性,使他們的智力水平得到高度發展。
三、讓富有生活意識的訓練走進語文課堂
語文訓練切不可當作百科全書來對待,將一系列的知識點加以羅列,否則學生會產生厭煩情緒。語文訓練最好以競賽、表演等富于樂趣的形式出現,使學生感覺好像就在參加電視節目中的知識競賽,使學生在樂中求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了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的
能力。
四、將生活中的語文資源請進課堂
學生的“理解、積累”不是靠教師的講解分析得到的,學生的“運用技能”也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只有親身參加語文實踐活動,從生活中學習,他們的“理解”和“運用技能”才能獲得與形成,才能逐漸積累、豐富語言。從生活中學習,我們的學生才有可能成為“可發展的學習者”。那么,該怎樣用好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呢?
(一)利用好生活中的網絡資源
課前可指導學生搜集資料,增加對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課中可插入相關資料、文章的閱讀,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課后可推薦讀物,以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閱讀能力。
(二)利用好生活中的電視資源
語文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特別是口頭交流和溝通。這就有必要利用好生活中電視這個資源。電視有好多語言類的節目,其語言的風趣、幽默、睿智,其現場的應急變化能力,令人嘆服。諸如“實話實說”、“焦點訪談”、“新聞聯播”等欄目,就大容量、高規格地給我們的學生注入了生活,豐富了學生的頭腦。
(三)利用好生活中的街頭資源
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教師,應鼓勵學生“奔向”十字街頭,關注社會生活,擴大信息接受量,讓生活的源頭活水滋潤語文的田園。看街頭招牌,看廣告語。各大型考試卷中不就常常出現廣告題嗎?讓學生放寬視野,體會到語文的豐富性,領略到語文的魅力。
課堂上的語文是有限的,可是生活中的語文是無限的。我們要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睜大自己的雙眼,去發現、學習自己身邊的、生活中的語文。將生活融入語文課堂教學,有利于語文課真正走進每位學生的心靈世界,在他們心靈深處形成主動求知與探索的熱切欲望,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提升他們內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養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從而點燃生命的熊熊火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