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暢
長期以來傳統式的語言教育方式方法和慣性思維,卻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是:傳授知識是教學的根本,老師處于主體地位。幼兒是傳授知識的對象,處于被動地位。在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中,教師一般只能在理解作品內涵的基礎上,采用有聲有色的朗讀,把語言信息傳遞給幼兒,或借助圖片進行教學,而這些方法都不能表現作品的全部內容,影響了幼兒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因此,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主干的傳統教學模式受到質疑。在現代社會的背景下,對幼兒語言學習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師幼互動不夠。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傳授、輕引導,缺乏與幼兒的互動溝通,幼兒在活動中缺乏交流,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成效沒有客觀反應。
2.教師引導性不夠。部分教師習慣按教案上的思路走,滿足于教案的順利完成,對幼兒在教學過程中的反饋缺乏應有的反應。
3.活動過程操作性不強。一些教師為求授課形式新穎、一些與本課題不相關且無價值的游戲、繪畫、音樂活動也被硬湊到語言教學活動中,結果真正讓幼兒活動的時間縮短,根本體現不出學習的效果。
4.活動材料缺乏趣味性。單純地用圖片展示,在教學中幼兒在沒有動感的圖片中一遍遍的跟念內容,他們會在短時間內失去學習的興趣,不愿意再往下學習,教師也無法達到教學的目標。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傳統的語言教學方式已不再適應教育的需求。取而代之以幼兒為中心,主動學習為中心的開放式現代教學模式。多媒體輔助語言教學正是適應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產生的。多媒體就是承載信息的各種載體,如數值、文字、聲音、圖形、圖像等,它具有感覺、表示、顯示、存儲、傳輸的作用。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集圖、文、聲、像于一身,將計算機、投影儀等多媒體集中于一體,由教師根據不同教學內容要求,靈活運用相關媒體進行教學。
在運用多媒體課件中,首先要確定內容要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和生理特點,多媒體課件既能能滿足教師教學的動態需要,也滿足孩子對動態的事物的需要,吸引孩子,不容易分散注意力。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能夠調動幼兒的多感官參與的特征,即運用有趣的圖形、悅耳的聲音、生動的畫面等形式將教育過程中許多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內容變得具體化和易于理解,這非常符合幼兒的認知需要。其次多媒體課件具有鮮艷生動的圖像,動靜結合的畫面,以及與畫面相協調的聲音,它可以使教學內容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多媒體課件對幼兒感官提供多重刺激,使之產生興奮,使之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這就適應了幼兒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分散,興趣點容易轉移的特點,并由此喚起了高漲的學習情緒。因此,對于需要動態演示和揭示事物之間關系的內容,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如科學活動"食物的旅行",通過聲音、動畫對孩子感官的刺激,不僅能讓幼兒明白食物在人體內消化、吸收、最后排泄出來的過程,而且它動態、直觀的演示能吸引幼兒主動投入到活動中來。計算活動"飛來了幾只小鳥"也是如此,通過形象的動態演示飛來一只小鳥、兩只小鳥、三只小鳥,讓幼兒輕松理解了數之間的關系。這樣讓幼兒對學習內容的的印象更為深刻,更全面、立體,更有效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但是在課件的制作中不能一味追求畫面的豐富、生動,一定要突出教學重點,符合幼兒的年齡與認知特點。目前真正適合幼兒園教學的多數課件需要幼兒教師自己制作,老師在制作課件的時候就要遵循讓孩子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觀看課件的原則。年齡越小的幼兒無意注意就越占主導地位,而且孩子的注意力特別容易受無意刺激干擾而轉移或者分散。多媒體鮮艷的色彩、動態的畫面等能有效地吸引幼兒的無意注意,但它瞬息萬變的畫面和五彩繽紛的信息容易讓幼兒產生視聽覺的混淆和疲憊。而且,過多信息資源的輸入,讓孩子沒有時間去理解和消化。 這樣的多媒體課件沒有讓幼兒獲得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知識經驗,而是讓幼兒成了課件的觀光客,所獲得的知識經驗也只是零的、不完整的。例如在我們教師公開課同課異構中,有這樣一節課“一年四季”,有兩位老師展示這節課,一位老師的課件可謂相當精美,在課件中營造了一年四季四個不同的景象,并且配有優美的文字解說和舒緩的背景音樂,一位老師課件中只有最凸顯四季特征的植物的動態變化,畫面比較單一,結果,第二位教師的課件教學效果反而優于前者,原因是前者內容包含太多,幼兒把更多注意放在了背景音樂和解說中,因為配有解說了,給幼兒自由發言和想象的空間就小了,所以要合理的運用多媒體,從多方考慮,從幼兒的角度出發,把幼兒放在第一位,這樣就能將枯燥的知識變得趣味十足,有利于調動幼兒的學習
興趣。
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多媒體手段,有利于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陶冶幼兒的情操,培養幼兒感受美和表現美的能力,只要我們不斷學習、提高認識、求真務實、大膽創新,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就會真正走進幼兒園,發揮其獨特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