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輝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運用新思維、新方法,在教學中開展體驗式教學,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切身經歷感悟思想品德的魅力。
關鍵詞:初中思品教學;體驗式教學;角色扮演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日新月異,思想領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各種思潮沖擊著人們的頭腦。這對我國人民,尤其是中學生提出嚴峻的挑戰。道德是文明的標志,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因此,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國家和學生個人發展的迫切要求。傳統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大量的說教占據大部分課堂時間,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運用新思維、新方法,使課堂變成學生行動的場所、實踐的空間,即在思想品德課中開展體驗式教學,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切身經歷,感悟思想品德的魅力。何謂體驗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組織相應的社會實踐或者模擬社會實踐,指導學生參與其中,使學生通過體驗,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加深對理性知識的理解。體驗式教學方法,形式新穎、方式靈活,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基本知識,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如何開展體驗式教學呢?
一、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體驗是個體自身的行為,別人代替不了。因此,要進行體驗式教學,就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自己體驗。但是如今依然有一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忽視學生作為課堂主人這一現實,習慣地把學生看做容納知識的器皿,一味地進行說教和灌輸,把課本上的內容、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全部傾倒給學生,要求學生對重點知識死記硬背。試想,學生在學習中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沒有自身的體驗,即使把知識牢牢記在心里,在用到的時候能夠靈活取舍嗎?在遇到現實問題時,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采取適當的行為嗎?我想應該不會那么容易。
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賦予他們自由的發言權、實踐的主動權,幫助他們在體驗中感悟知識、體悟真理、凈化心靈、指導行動。
例如:筆者在一節思想品德課上,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了一百萬元,你想用來什么?這個問題立刻在學生中間引爆。學生先是不可思議地“啊”了一聲,接著就七嘴八舌地說起來。“我要給爸媽買所大房子”、“我要去環球旅行”、“我要用來做公益事業,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每個學生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以個人為中心、有的以家庭為中心、有的以社會為中心……僅憑一個簡單的答案,我們不能武斷地判斷學生的思想品德究竟怎樣。不管學生的答案是什么,筆者都對學生報之以微笑,鼓勵學生說出自己更多的想法。
等學生回答得差不多,我接著問:“看來我們對怎么花錢都很在行,不過,你們覺得如何賺取這一百萬才行呢?”學生積極地思維起來。之后筆者播放了一個真實案例的視頻給學生——一個公司職員的銀行卡內,突然多出一百萬。怎么辦?把錢轉出來據為己有?通知銀行核實情況或打電話報警尋找匯款人返還?有的學生主張,自己沒偷沒搶,把錢據為己有可以理解;有的學生認為,錢不是自己的決不能拿,否則良心會受到譴責;有的學生則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如果自己特別需要這筆錢,就先拿來一用,如果不是特別需要,就還給匯款人……教師通過若干個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案例的核心,讓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進行體驗、選擇,最后通過案例的結果使學生明白,良好的道德必然會受到人們的尊重,背德違法的行為必然會受到人們的譴責和法律的懲處。
二、組織學生進行角色體驗,使學生獲得情感上的認同
學生良好的品德是否能夠形成,取決于他們情感上的認同與否。只有學生認同某一行為,才能積極實踐,內化為自己的良好品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體驗,使學生獲得情感上的認同,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奠定
基礎。
例如筆者在“孝敬父母”品德教學中,沒有停留在向學生闡述為人父母的艱辛,而是開展“準媽媽”活動。教師事先準備了重3公斤的兩個沙袋,上課時要求學生輪流上臺體驗腰腹部綁沙袋的感覺,讓學生體驗母親懷胎十月的辛苦。
首先上臺的是兩個男生,綁上沙袋后問他們感覺怎么樣,他們笑著說:“感覺還不錯呦!”很好,那就綁著站會兒。過會又問,他們的回答是:“還可以。”那圍著教室走幾圈。還沒走完,他們已經冒汗。再問,他們仍嘴硬:“沒事的啦。”等到體驗結束,解下沙袋的一瞬,之間他們長長地出了一口氣,腰立刻彎下去,并情不自禁地說:“哎呀媽呀,累死我了,當媽太不容易了。我要好好孝敬我媽。”其他學生聽了哈哈大笑。
學生通過在情境中扮演角色,進行體驗和感受,在情感上獲得認同,此時教師無須運用過多的言語進行說明,學生的認識已漸漸提高。
三、開展社會實踐體驗活動,使學生把行動內化為品德
除了上述模擬實踐活動外,初中思想品德教師還可以把課堂設置在室外,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認識和解決現實社會矛盾及沖突的過程中積極地進行體驗和探究,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例如:筆者在進行《珍愛我們的生命》教學時,要求學生作為一個小記者,對自己的父母進行采訪,了解父母養育子女的過程,以及其中的酸甜苦辣,使學生通過采訪,體驗生命的珍貴;之后帶領學生走進醫院,采訪醫生、患者,體驗生命的不易;最后,筆者邀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承若遺體捐贈者給學生講解做出這種選擇的初衷和希望,使學生感受生命存在的意義。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感悟到珍愛生命、實現人生價值的意義,并把珍愛生命內化為自身的良好品德。
總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進行體驗式教學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教師要在教師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使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