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南


當全世界都以客觀為紀實攝影的第一要義時,羅伯特弗蘭克決定開車橫跨北美大陸,用一種似乎與傳統攝影作對的手法,記錄下他眼中的美國文化,那年他不過30歲出頭;當彩色攝影被看作是不專業的生活快照時,威廉埃格爾斯頓卻堅持在相機里裝上彩色膠卷,完成他的攝影實驗,那年他只有20多歲;在還沒有人敢公開挑戰攝影的道德邊界時,羅伯特梅普爾索普用一組黑白大尺度人體照片撼動了業內的神經,那年他還不到30歲。
可以說,攝影的邊界是被每一代年輕攝影師所拓寬的。而當下,不少90后一代攝影師已經進入業界,名聲鵲起。他們所面對的時代,正是攝影充滿變化的時期,數字化技術、多媒體制作方法、基于網絡分享的讀圖模式等,已經構成當代攝影的新框架。因此,相比上一代,他們有著更多元的視覺素養,也掌握了更復雜的創作技法。那么這些年輕人憑借自己的才華,走出了多遠呢?
本期我們采訪了四位90后攝影師。他們所擅長的攝影領域不同,但都獲得過目前攝影界公認最有價值的年輕攝影師獎項。1991年出生的瑞士女攝影師瑪農維騰博洛克(Manon Wertenbroek)憑借著對多媒材的嫻熟混搭,獲得了2015年的FOAM TALENT CALL(可譯為FOAM天才計劃獎);1991年出生的法國女攝影師克萊門蒂娜·施奈德曼(Clementine Schneidermann)則展示出比同齡人更成熟、更深思熟慮的社會視角,因此,2016年的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新人獎頒發給她;1991年出生的中國攝影師劉禹揚,今年入圍了PDN年度新銳30,他的學習背景和工作方式都非常符合當下的國際化潮流;1990年出生的意大利攝影師西蒙薩皮恩扎(Simone Sapienza)則在追夢路上格外堅定,依靠著對社會議題的敏感,在201 6年《英國攝影雜志》(BJP)所舉辦的學生影賽中獲獎。
當然,這四位攝影師不能涵蓋所有90后攝影師的特點,或者應該說,這一代年輕攝影師最大的特點就是各有不同。但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一窺年輕一代所關注的議題、他們的視覺語言特點,以及他們如何認知攝影。
此外,我們還采訪了德國攝影師托馬斯魯夫(Thomas Ruff)。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攝影藝術院校之一的德國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曾經的學生、現在的老師,他分享了對年輕一代的看法,以及從自己學生身上觀察到的一些“通病”。
再過十年,攝影界的中堅力量將換成他們——那些很酷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