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怡青
堅持把“兩化”深度融合作為制造強國建設的根本路徑。
推進兩化融合是當今各國先進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共同課題。
中國的兩化融合歷史,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發展階段。黨的十六大提出了“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十七大提出了“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十八大則提出了要推動“兩化深度融合”。
工業化與信息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到底如何協同,“兩化融合”推進中應當怎么做才是合理的、有效的、促進經濟發展的?
今年6月,《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下稱《基礎和術語》)和《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要求》(下稱《要求》)兩項國家標準正式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張峰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是“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研制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進入了新階段。
據工信部統計顯示,經過多年實踐,“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已取得了顯著成效,9項“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國家標準完成立項,全國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的企業達4300余家,開展“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的企業達73000余家。
張峰透露,下一步要加快“基礎和術語”、“要求”等“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全面普及,務實推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邁上新臺階。同時,將做好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工信部將與國標委、國資委聯合發布《關于深入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的指導意見》。
一項系統工程
《財經國家周刊》: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是一項全局性、系統性工程。也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任務。如何理解兩化融合的重要性?
張峰:兩化融合是我國長期堅持的重要戰略部署。
一是兩化融合是制造強國建設的主線,也是實施網絡強國戰略重要選擇。以德國工業4.0為代表的全球主要國家圍繞新工業革命積極謀劃,對高端產業進行再調整再布局,兩化融合是我們順應產業變革趨勢做出的戰略選擇。《中國制造2025》提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明確了兩化融合在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中的重要作用。
同時兩化融合也拓展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產業滲透融合的深度與廣度,為ICT產業開辟了新的發展和應用空間,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途徑。
二是兩化融合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引擎。適應新常態,既要加快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的全面滲透融合,也要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培育發展新動能。圍繞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動出臺并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通過加快構建制造業雙創體系激發企業創業創新活力,普及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為系統推進轉型變革提供方法和路徑。通過組織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試點示范,提升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培育推廣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

張峰,1959年10月出生,河北省人,工程碩士、高級工程師。現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
三是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是企業培育新動能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的途徑,經濟發展新舊動能的轉換,落實到企業層面就是企業新舊能力的更替。培育不同技術條件和市場環境下的新型競爭能力是推進兩化融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和《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要求》兩項標準給出了規范企業推進兩化融合的推用方法和機制,可以帶動企業以新型競爭能力建設為主線推動兩化融合工作,實現兩化融合從關注局部向統籌全局轉變,從單純強調技術向技術與管理并重轉變。
《財經國家周刊》:兩化融合是我國長期堅持的重要戰略,十七大提出“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十八大提出“兩化深度融合”。十八大以來兩化融合取得哪些進展?
張峰:持續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兩化融合發展在不斷取得新成就和新進展,頂層設計逐步加強,發展成效也不斷顯現,為制造強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兩化融合政策體系日趨完善。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等系列文件,這些文件都從不同的角度對兩化融合進行了部署,使兩化融合的內涵不斷豐富,兩化融合推進機制不斷完善。
二是在兩化融合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作用顯著。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的滲透不斷加深,企業綜合集成水平也在持續提高,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取得新進展,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在不斷擴大。
三是新模式新業態在不斷涌現。兩化融合催生了網絡化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生產新模式,工業云、大數據、工業大數據、工業電子商務等新業態也在蓬勃發展。
四是信息技術產業支撐服務能力進一步夯實。我國的光纖網絡現在基本上建成,正在推動向邊緣地區實施光纖到村;集成電路、基礎軟件等領域取得了突破;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在重點行業的應用也在不斷加深,正在日益方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中國制造2025年》提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明確了兩化融合在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中的重要作用。
兩化融合新階段
《財經國家周刊》:為什么說前述兩項國家標準的正式發布,標志著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進入了新階段?
張峰: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是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舉措和有力抓手。
經過多年時間,圍繞《基礎和術語》、《要求》等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開展的貫標工作,已經取得顯著成績,初步形成了以貫標引領兩化深度融合發展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體系,推動兩化融合步入快速發展軌道。
一是貫標凝聚了共識,明確了方向。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在社會各界形成了對兩化融合的廣泛認識,目前9項國家標準完成立項,其中3項已正式發布,全國4300余家企業開展貫標,以標準引領互聯網時代企業新型競爭能力建設。7300余家企業開展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以數據為驅動明確發展方向、找準發展重點。
二是貫標轉變了行政方式,創新了行業管理模式。圍繞管戰略、管規劃、管政策、管標準的行業管理職責,工信部不斷創新行政工作方式,形成以管理體系貫標統領兩化融合的工作思路,通過標準制定、政策引導、宣傳培訓、試點示范等形成了以貫標促融合、以貫標求發展的行業管理新模式。
三是貫標優化了工作機制,激發了市場活力。通過貫標搭建了線上線下的協同工作平臺,形成了多方參與、協力推進兩化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了以市場服務為紐帶、以價值鏈共創為基礎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激發了各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吸引了20余萬人次參與,培育形成了包括460余家服務機構、兩萬余名服務人員的咨詢服務隊伍。
四是貫標創造了價值,增強了信心。眾多企業通過導入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系統推進技術創新和管理變革,在戰略轉型、管理優化、技術融合、數據應用和核心競爭力提升方面成效日益彰顯。貫標企業在研發、生產和服務等方面的水平顯著提升,運營成本平均下降了8.8%,經營利潤平均增長了6.9%,企業貫標的積極性、自覺性、時效性不斷增強。
《財經國家周刊》:對于貫標工作,下一步還有哪些具體部署?
張峰:務實推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邁上新臺階。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創新思路,匯聚力量加快推進《基礎和術語》、《要求》等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的全面普及。
一是會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關于深入推進工業和信息化融合管理體系的指導意見》,為全面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做好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
二是深入開展試點示范,不斷提升貫標的廣度和深度,實現重點區域和優勢產業貫標全覆蓋,引導央企等大型企業集團推動下屬企業及供應商全面貫標,組織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示范,總結推廣優秀達標企業經驗和成果。
三是持續建設數據地圖,推動分級分類發展。依托中國兩化融合服務平臺,聯合地方、央企、行業持續推進企業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研制發布區域和行業兩化融合發展數據地圖,為政府精準施策、行業精準引導、企業精準決策、市場精準服務提供有力支撐。
四是健全市場化運作體系,提升第三方服務機構綜合服務能力。完善貫標工作的全流程服務體系,建立開放透明的監督管理機制,推動貫標達標與政策支持、招標投標、融資授信等工作相結合。
發揮標準引領作用
《財經國家周刊》:“十三五”期間我國推動兩化深度融合主要思路和工作重點有哪些?如何進一步發揮標準的引領作用?
張峰:“十三五”期間,為了加快兩化融合工作,我們制定了《兩化融合“十三五”發展規劃》。這個規劃也作為《中國制造2025》中間“1+X”里面的重要內容。
規劃主要的思路就是以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為戰略目標,以激發制造業的創新活力、發展潛力和轉型動力為主線,圍繞著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關鍵環節,積極培育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持續提升產業新型競爭能力。
為適應目前互聯網時代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我們主要致力于以下幾個重點工作:
第一,加快構建互聯網雙創新體系。這個體系主要是把《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三個國家戰略,通過兩化融合串在一起,統籌實現三大戰略。
第二,普及推廣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為系統推進技術創新和管理變革提供方法和路徑。
第三,推廣制造業的創新模式,包括網絡化的協同制造、個性化的定制和服務型制造,等等。
第四,培育互聯網產品和服務,大力發展平臺化服務新生態,通過兩化融合來推動企業轉型。
第五,提升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營造制造企業和互聯網企業融合發展的新生態。
第六,發展智能裝備和產品,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第七,完善制造業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支撐融合發展的服務能力。
關于標準的引領作用,這個是全球的共識。“十三五”期間,我們要進一步發揮標準在推進兩化融合方面的重要作用,堅持自主創新、開放合作的原則,充分結合我國制造業的產業特色和實踐經驗,對新時期兩化融合發展的理念、要素、規律、方法和路徑進行系統總結,并將其固化為系列標準。為政府、行業組織、服務機構、企業協同推進兩化融合提供依據和準則。
通過標準的普及和應用,將優秀的經驗在產業界進行普及推廣,引導我國兩化融合邁向新的臺階。
《財經國家周刊》:目前聚焦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如何具體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張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世界經濟加速向以網絡信息技術產業為重要內容的經濟活動轉變,要做好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我們堅持把“兩化”深度融合作為制造強國建設的根本路徑,制定并組織實施了50個規劃及專項行動計劃,形成了推動“兩化”深度融合的頂層設計、政策體系、組織保障和工作機制。
突出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實施智能制造專項和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目前建立了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打造了一批數字化車間,初步形成了若干可復制可推廣模式。
推動出臺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將“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雙創”有機結合起來,基于互聯網的制造業“雙創”平臺大量涌現。
制定“兩化”融合企業管理體系并成為國家標準,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評定企業714家,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企業超過7萬家。2016年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61.8%、45.4%,比2013年提高了18個百分點和23個百分點。
推動出臺促進有關信息消費、“互聯網+”的兩個指導意見,制定了支持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發布了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協同研發、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分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截至2016年底,全國光纜線路長度達到3041萬公里,建成了世界最大的4G網絡,所有地市基本建成光網城市,網絡提速降費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三網融合在全國穩步推進,為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