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
從目前來看,首先要讓IPO平靜下來,騰出時間對整個市場進行刮骨療毒的改革。
中國資本市場的IPO又到了十字路口。由于二級市場行情日趨低迷,上證指數一度跌落至兩年前“股災”爆發時的最低位置以下。面對這樣的市場行情,輿論自然要找原因,今年以來明顯加快的IPO成為眾矢之的。多位重量級的專家發表言論,直指近期證監會以支持實體經濟為名,大力推進IPO,對股市造成了嚴酷的抽血效應,行情自然只能節節后退以“虛位迎新”。但是,也有為數不少的專家認為暫停新股沒有必要,A股市場已經多次暫停新股,都未能產生什么效果。
從最新情況來看,市場輿論怒懟IPO已經對證監會產生了一點觸動性的效果,至少在剛剛過去的一周,證監會核準上市的企業從過去的每周10多家減少到了個位數。但是,還沒有證據表明從此IPO將放慢速度,可以想見的一個情景是,只要股指稍能抬頭向上,IPO馬上又會潮水般涌出。因此,至少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期內,要求中國資本市場出現人們所期待的“小陽春”行情,是不現實的。
這種圍繞著IPO所產生的糾結,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最大的矛盾。
最近幾年,隨著國內經濟轉型的推進,企業經營都比較困難,加快企業IPO進程,已經被作為幫助企業走出困局、保障經濟增速完成預期目標的一個重要手段來使用。在這樣一種制度框架之下,加大企業IPO力度成為證監會的中心工作,是非常自然的一種結果。
但是,這種制度帶來的一個嚴重問題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交易市場,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二級市場無法承受滾滾而來的新股對資金的攫取。與二級市場上的股票買賣是由資金在場內來去循環不一樣的是,通過IPO吸收的資金一般都不會回到市場,這就造成了二級市場處于長期性的資金饑渴之中,幾乎成為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
另外,這樣的IPO還造成了另一個問題,即大量連銀行都不愿意貸款的公司經過投行的包裝以后被輕易推進市場。IPO機制高度扭曲,成了一種無風險的市場行為。資本市場的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當IPO變得沒有風險,或者說這種風險僅僅表現在未通過證監會的審核這一點上,市場的風險就必然集中到二級市場上,由廣大投資者來承擔了。
事實上,這種對企業IPO的支持并不能真正起到幫助企業的作用,有的公司反而因為上市,必須將一切袒露在市場面前,從而在用盡了IPO所圈到的資金以后,加快了潰敗的進度。而近幾年上市的民營企業,則出現了控股股東大幅度減持甚至將持股一拋而空的洪水,IPO說是支持創業的,其實正在損害民間的創業精神。但是這怪不了這些毫不留情拋盡持股的大股東,創業本是為了賺錢,而當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從二級市場得到比辛苦地在實體市場上打拼豐厚得多的收益,再堅持留在企業,又有什么必要?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關鍵就在于放棄目前的審核制,將IPO改為注冊制,即企業只要自認為可以IPO,可以上市,只要在證監會指定的相關機構注冊就可操作。很多人擔心一旦實行這項改革,蜂擁而至的圈錢企業會把市場壓垮,造假也將更為猖狂。其實,當IPO不再由權力作背書,回歸到企業經營中的一個正常環節的時候,它的魅力就會減退,IPO的風險也會呈現出來。當這種現象成為常態,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對IPO退避三舍,那么,股票二級市場的運行也就能基本保持正常的狀態。
IPO實行注冊制,是中國資本市場一定要實現的一個目標,但是,中國資本市場要實現這個改革,至少在改革實施的最初一段時間內,市場很可能會出現更大的混亂,大量騙子公司會乘虛而入,如果沒有嚴格的監管及時跟進,確實會產生許多問題。中國資本市場已經經歷了多年的瘋狂,要求其在一夜之間回到正常軌道是不現實的。為了這個改革的推進,需要市場的各個方面付出沉重代價。
從目前來看,首先要讓IPO平靜下來,騰出時間對整個市場進行刮骨療毒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