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增站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是引領和整合社會意識形態的基本方針,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文化建設上自覺、博大的胸懷和高遠的境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應對價值觀念變革、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戰略舉措,是堅持“中國道路”和方向的關鍵,是新時期進一步加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緊迫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有助于確立科學、合理的社會價值觀建設方向,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提供基石和支撐。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理念;中國道路
中圖分類號:D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7)07-0030-04
社會主導性價值觀和價值理念體現執政黨的意識形態指導,凝聚社會各階層共識。黨的十八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根本觀點進行新的概括、凝練,從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三個層面,提出并制定了以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主體內容的新時期社會主義制度之基本的價值理念。核心價值觀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靈魂和根本性質,是我們黨在發展新時期向民眾所承諾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價值理想,準確而深刻地表達了改革開放實踐中,當代中國全體民眾對社會共享性公共價值信念以及在此基礎上優良的民族文化心靈秩序的吁求。
一、理論、社會、文化三重背景交融: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生成的時代背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歷史的不斷生成的概念,它在多元、復雜的時代中逐漸形成,并不斷得到完善,最終得以確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市場經濟及其內在的價值取向、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文化競爭使得文化價值觀和道德倫理觀念不斷世俗化。全球一體化使得異域文明與本土文明持續發生沖撞,導致民族文化自我意識和本根信念的深度迷失及一定程度上激進主義的自我否定,出現了大幅面的文化低俗、信仰匱乏、倫理失范、道德沉淪及愈來愈嚴峻的社會問題,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關注。在此意義上,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所表達的,是一個革命理想與政黨倫理雙向結合,歷史選擇與制度變革內在銜接,國家認同與現代文明相互包涵,公民道德與民族傳統互為體用的、引領社會精神與文化生活發展的主導性思想規則。無論是從當下還是從長遠來看,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的實質和關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建設正在通過卓有成效的制度安排方式,增強民眾對合理的社會價值信念的自覺認同和踐履意識,促進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內化。
核心價值觀提出的理論背景、社會背景、文化背景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理論背景。在實質性意義上,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無疑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不斷被充實、完善的背景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發展取得一定成績的階段提出的。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在不斷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上不斷摸索并取得階段性成果。改革開放初期,因“文革”期間對社會的破壞,黨要求人們重新認識相關問題,樹立革命的崇高理想,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扭轉社會風氣。“五講四美三熱愛”①就成為這一時期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設的主要內容。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及道德滑坡、思想蛻化等現象也隨之出現,造成社會風氣混亂、社會問題嚴重。為了解決這些新問題,黨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三講”學習教育活動,在全社會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提倡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并以此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設的主要內容。2005年2月,胡錦濤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1]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把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在《中共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并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2]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概括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包含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多個層面,是我們黨領導下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遠大理想和最高價值,反映了一定時期內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遠大目標和整體布局,是黨在時代的浪潮中,把握人民的新需求,關注社會的新問題,豐富并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是被作為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點,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大報告用24個字,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
人類的文明史是通過科學的價值信仰的培育和人性的不斷改造而走向自由的進程。一個國家必有其靈魂與軀殼,靈魂者,信仰也;軀殼者,經濟物質也。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作為當代中國社會新文化建設戰略舉措,核心是國民的精神信仰,文化重塑與信仰重建是當代中國社會最高的精神訴求。黨提出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就是鮮明地亮出旗幟,就是希望以此來引導社會思想潮流,使得人們思維清晰,方向明確,從而積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維護黨和人民共同奮斗的文化基礎。在社會主義普遍陷入低潮和“蘇東劇變”以后,我國也出現了信仰危機,馬克思主義在淡化和邊緣化。許多人注重物質利益,保持“中立主義”。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弱化,沖擊和影響著黨和人民團結奮斗的政治基礎。有鑒于此,2010年,《紅旗文稿》第15、16、17期連續刊出署名文章,提出“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重要文化價值構建主張,認為“文化自強”的靈魂“就是凝聚在文化之中、決定著文化質的規定和方向的最深層的要素,就是核心價值觀。這就深刻揭示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急迫主題:民族和國家的真正強大不獨有賴于經濟實力的雄厚,更有賴于基于雄厚經濟基礎的文化道德和精神價值的深厚強大。”[3]
其二,社會背景。促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建設,并在實踐中不斷探尋和摸索,是中國共產黨人直面特定社會歷史時期一定范圍、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機,積極回應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價值沖突,理智應對社會轉型期價值分化的正確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任務的提出,具有多方面深刻而復雜的社會背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有了明顯增強,內政外交和國防事業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人民的總體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實現了從溫飽到奔小康的歷史性轉變,國際地位也明顯提升。對我國來說,21世紀初期的這20年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黨領導人民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切都要求我們要在不斷總結經驗、借鑒文明成果、鞏固執政黨意識形態領導地位的同時,在理論和實踐方面,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出新概括。“一個成熟社會的最基本特征,是不同階層的社會成員之間,或各社會成員及社會群體之間,其社會價值取向的枝葉層可以各有偏好,但在其根干層具有無需相互解釋的認知一致性,或者說,在對最基本的價值問題的判斷上持有相同的準則。”[4]這種根本價值就是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它并非自發形成的,而是由國家有意識地建構和推廣的。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舉措,是我們應對社會轉型期價值分化和沖突的重大選擇。中國社會轉型期的價值分化,主要表現為社會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多種體制的交織并存、社會同質性的消解以及主導價值觀缺失等方面。在社會轉型時期,我國社會價值觀念的總體特征表現為多元并存、新舊交替。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變革,社會結構和社會利益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動和調整,出現了各種思想的相互交織和激蕩,人們的價值觀念不可避免地多元化,伴隨著價值真空、錯位、虛無等現象,社會面臨著傳統與現代、落后與先進、東方與西方等新舊、地域、意識形態領域的沖突和分化。許多還生活在傳統價值觀念中的農民群體、受到西方價值觀念影響的城市居民并存于社會生活實際,主導意識形態下計劃經濟的價值觀念以及社會轉型中萌生的新價值觀交叉沖突,引起了社會價值系統深刻的變化。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尋找價值整合的有效方法,構建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給社會注入一股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促進社會和睦發展。
其三,文化背景。完善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是實現國家價值認同的必然途徑。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一直以來備受中西方相關方面的關注。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有新的理論補充進來,完善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陣營,為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維護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和思維借鑒。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也在逐步形成,中國文化軟實力在不斷增強,社會意識形態在主流意識的引領下不斷向健康、進步的方向發展。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在全球化時代,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從未停止過對中國社會文化的滲透,封建主義殘余思想也時常泛起。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將長期面臨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和文化格局的對抗。遭遇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消費主義、功利主義、虛無主義、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等以各種形態和面相登場亮相所帶來的思想觀念的多方面沖擊,面對文化普遍主義和特殊主義之爭,在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等已經被完全特殊化和“妖魔化”了的今天,中國社會完全有必要去重新理解、打量和反思“西方現代性文化”所堅持的諸多被認為具有“普世性”的價值觀念的歷史復雜性,從民族文化復興戰略的高度,我們必須建立一套主旨明確、旗幟鮮明、深得人心的文化價值觀理論體系,即為中國社會所共同需要的社會共享性公共價值,并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實踐,確證其正當性和應有的能動性活力,以擴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文化基地。
需要指出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所實現的“國家認同”,不是盲目地自我肯定,而是內含著承擔若干轉化和創造的歷史使命的要求。今天的“中國道路”確實面臨很大的挑戰。一方面,全球化實踐伴隨著更加激烈的國家利益競爭,政治經濟層面上中國面臨的諸多挑戰更是異常嚴峻;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內部的價值認同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經過30多年的市場化社會改革,資本和金錢的邏輯不僅逐漸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且滲透到日常生活,持續地改變著人們原有的價值感、意義感和對“共同體”的歸屬感。在市場化進程中,隨著各階層的分化日益加劇,一定程度的社會“斷裂”如何整合就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同時,當舊的意識形態已經日漸空洞化,其吸附力不再那么有效,而傳統的倫理教化和精神上的理想主義追求也日漸遠離這個日益世俗化社會時,受“理性經濟人”觀念的影響,社會的核心價值之闕如已經很嚴重,許多人已習慣了生活意義的空虛化。對那種把人變成原子化的個人,切斷人與人、人與國家之間的聯系,不談道德倫理,以經濟利益替代一切的市場邏輯,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二、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的合理性與正當性維護:核心價值觀的內在意蘊及其鮮明的針對性
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精神文化的主導和核心內容,它支配和導引著一定歷史時期人們的價值思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一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需要一個帶有整體性、主導性的合理的社會價值追求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既關照歷史,更立足當代,做到了歷史與現實結合、民族性與時代性結合、社會主義特征與進步人類文明價值觀念的有機結合,完全符合中國社會實際,充分反映和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作為人類價值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抽象性與具體性的統一,表征著中國人民在價值觀認識上的深化和新的理論自覺。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體系,是社會應對價值觀念歷史性變革的必然選擇。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某類事物的價值判斷表現出其道德價值的基本觀點,由此形成人們特有的價值觀念,經過時間、空間上的傳遞和共同文化心理的承認與積淀,逐漸形成一定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它長期占據著人們的頭腦,影響人們的行為和認知。這種文化認知往往構成一種“巨大的保守力量”,是價值觀念的惰性或穩定性。但這種惰性或穩定性又是相對的,雖然社會價值觀念的紊亂和多元并存使不少人茫然而困惑,但當維護舊秩序的價值觀念和反映歷史進步要求的價值觀念發生沖突,舊的價值觀念的缺陷就日益顯現,而新的價值觀念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時,人們就會選擇和接受新的價值觀念,完成價值觀念的新舊交替。[5]價值觀念的變革是社會改革的重要內容,是社會順利實現改革的精神護航。例如,若不解放思想、從過去錯誤的實踐中得出經驗教訓、依據具體的國情制定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和“三個有利于”的價值觀念,就不會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21世紀初期,我國經濟發展獲得了階段性成果,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我們黨及時提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繼而又提出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是對這一階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
其次,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建設是完善中國發展模式、堅持“中國道路”和方向的關鍵。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是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是一個國家的立國價值理念。任何一個國家,在確立自己的發展方向、發展道路時,都是通過其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提出的,這種立國價值理念往往表現在憲法總綱中,以此來確立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地位。當前中國發展模式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關注的焦點,中國提出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問題,“目的是從正面闡述自己的看法,理智應對所謂‘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中國的發展前景不確定論等思潮與論調。”[6]
最后,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建設,是新時期進一步加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緊迫需要。一個社會是否和諧穩定,一個國家是否安全,既取決于國家的硬實力,如經濟實力、技術實力等,同時也取決于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如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意識形態的整合力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等。意識形態安全是整個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如果失去了意識形態領域內統一的指導思想,社會就會陷入一盤散沙,國家自身的安全也就無法保障。[7]180-181近年來,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已經遍布生活的各個方面。西方敵對勢力針對我國實施西化和分化的用心越來越重,且隨著時代的變化其手法不斷翻新。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其一,在全球范圍內借蘇東劇變和冷戰結束極力宣揚“淡化意識形態”,通過鼓吹“馬克思主義過時了”“社會主義失敗了”“社會主義的歷史終結了”等,企圖搞亂人們的思想。其二,利用我們執政黨內少數黨員干部的工作失誤、少數腐敗分子的腐敗行為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惡意丑化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其三,污蔑中國的社會主義為“極權主義”,目的在于強化西方意識形態的霸權地位。其四,利用經濟手段進行文化“植入”,把“人權”“人道主義”同經濟活動掛鉤。其五,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報紙、雜志、信息網絡等文化產品的輸出,公開或隱蔽地推銷其社會政治理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7]181-182西方敵對勢力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滲透的種種分化瓦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策略,就是要動搖和破壞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使人們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失去信心。所有這些,無疑增加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上的指導地位及引領社會意識形態向積極方面發展的難度。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發展歷史的文明古國,本身就具有優秀的文化傳統和強烈的民族意識,這為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我們黨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作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促進文化和諧、引領中國先進文化的指南針,為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應對國家文化安全,捍衛國家文化主權,抵制文化霸權,堅持文化領導奠定了堅固的基石。
三、政黨倫理、民眾政治認同與理想、信念培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深遠意義
置身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時代,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研究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審慎判斷、牢牢把握時代發展特征和中國發展實際,科學分析市場經濟實踐的內在需求和發展規則,在此基礎上準確判斷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大社會領域的基本訴求,藉此理智回應“應該怎樣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核心問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是由思想理論、理想信念、道德準則、精神風尚等多種因素構成的體系,不僅僅是單個的價值目標。它在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內容、涵義、實質、科學性特征以及要求等的基礎上,要求我們從路徑、機制、保障等入手,探討如何使其真正落到實處。因此,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理論研究和培育的戰略重點和核心目標,就在于綜合借鑒歷史上和現實中不同民族和國家價值觀內化和教育的有效方略,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向現實的有機轉化。
首先,在全社會范圍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有助于確立科學、合理的社會價值觀建設的著眼點和努力方向。其目的是促使全社會進一步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與“中國夢”實現之偉大歷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實質和努力方向,以此統領人們的思想,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最大的主體性認同和共識。通過切實可行的有效路徑,使廣大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改以往民眾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形成主要是一個外在嵌入、被動接受的過程為一個漸進生成、批判性反思以及自覺的主體性建構的過程。在此基礎上,逐漸加強對民眾心理和精神境界的引導,促進社會心理和諧,使其走心智健全發展之路,從而形成整個社會良好的人文秩序,培育民眾的價值認同感,真正做到以道理服人,使其自覺接受并實際踐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
其次,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進一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命題。文化軟實力建設成為現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著眼點之一。具體來說,文化軟實力可分為四種不同力量資源,即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外交政策和國際形象、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中國要成功地成為世界強國,僅僅有物質力量的積累是不夠的。無論是從當下還是長遠來看,圍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需要從國家的意識形態、國民的道德素質和國家的國際形象等多層面來選擇提升文化軟權力的具體路徑。
再次,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的現實需要。通過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建設的有效路徑和機制構建,有利于社會的價值整合與價值重建。社會價值的整合與重建,即正確認識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價值觀念以及各種觀念之間的聯系,了解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傳統價值觀念、西方價值觀念與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念之間交互作用,明確價值一元與價值多元的關系,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價值觀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有機整體,從世界的視角觀察,它是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優秀成果的高度凝練;從歷史的視角省察,它是文化建設實踐的全面總結和理論提升;從發展的視角闡釋,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支撐。因此,要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基石。
最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建設,是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戰略舉措。一個民族要蓬勃發展,民族精神是其發展的脊梁和源泉,是一個共同體中各民族和睦發展的精神紐帶,它在思想上和道德上對民眾起一種重要的引領作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精髓,一直是中華民族贏得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力量源泉,是中華民族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強大精神動力。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有機結合,其內在關聯在相互促進中,可以使其在實踐理性的深度拓展中得到有機的升華,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內化為個人的精神追求和實踐動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其強有力的支撐。
結語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積極實踐和傳播其基本理念,是我們黨應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的復雜情境,以及在不同價值觀念影響下產生激烈沖突和社會矛盾的現實,直面建設和諧社會及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所面臨的諸多文化價值觀挑戰和難題的重大戰略,是我們黨尊重多元化社會,運用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引領、整合社會意識形態的必然選擇,體現了黨在思想文化建設上自覺、博大的胸懷和高遠的境界。核心價值觀一方面總結了黨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過程中形成的思想理論成果,著眼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形成,構建了富有時代特征、人文內涵、中國氣派的嶄新的現時代社會的普遍價值觀,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先進文化、實現持續發展奠定了精神基礎;另一方面,從精神生活層面,為解決人民群眾在社會行為中的不和諧問題及社會公共道德缺失、精神信仰危機等問題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標準。
注釋:
① 1981年2月25日,全國總工會、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文聯、中國愛衛會、全國倫理學會、中華全國美學學會等9家單位聯合作出《關于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的倡議》,號召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開展以“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和“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為主題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
參考文獻:
[1]胡錦濤縱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02-21(01).
[2]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6-10/18/content_7252336htm.
[3]萬俊人.我們為何要構建“核心價值體系”[N].光明日報,2011-01-24(11).
[4]粟迎春,陳帆.轉型與嬗變:現代化進程中的少數民族價值觀[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144.
[5]張澍軍.馬克思主義哲學若干重大問題講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7.
[6]李景源.核心價值體系與中國發展道路[G]//張禹東,宋長青.華大講堂200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87.
[7]王月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軟實力[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