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齊龍+徐方清+蔣濤
G20漢堡峰會延續落實杭州峰會共識,在結構改革、國際金融架構、數字經濟、發展等領域取得新的實際進展,就加強國際經濟合作、全球經濟治理發出積極信號。
德國漢堡當地時間2017年7月7日下午1時25分許,G20漢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開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世界經濟形勢和國際經濟合作提出四點意見:堅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大方向;共同為世界經濟增長發掘新動力;攜手使世界經濟增長更加包容;繼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
在G20漢堡峰會期間,習近平還出席了峰會領導人座談會和各階段會議,就反恐、數字化、就業、對非合作、移民等問題全面闡述中方主張,推動國際合作,完善全球治理。
路透社評論稱:“習近平主席的表態堅決捍衛了全球化,凸顯了北京在世界舞臺上正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陳鳳英也表示,習近平的講話清晰地表達了中國對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態勢的主張。
多年來持續跟蹤研究G20機制的陳鳳英還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與去年9月舉行G20杭州峰會時相比,漢堡峰會召開時世界經濟環境已大不相同。但漢堡峰會上達成的共識不僅延續了杭州峰會的主題,也推進了杭州峰會的議題。
“習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漢堡峰會,開啟了全球經濟治理新動能。”7月8日,在習近平應邀對俄羅斯、德國進行國事訪問并赴漢堡出席G20峰會的行程結束之際,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王毅還表示,習近平主席此訪釋放出中國深化伙伴關系、堅持多邊主義的明確信號,凝聚起維護共同安全、謀求普惠發展的有力共識,“為國際形勢亂局注入了穩定性,為世界經濟困局提供了指向標,為全球治理變局貢獻了正能量”。
“我們能達成一份公報。”7月8日,一名歐盟官員在漢堡以匿名的方式向路透社記者透露了G20漢堡峰會的公報磋商情況。
峰會第一天日程結束后,為了能夠達成公報,20個經濟體成員的官員們一直工作到7月8日凌晨兩點。盡管無法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達成一致,但該名官員顯然對能夠達成公報文件的結果感到滿意。
《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漢堡峰會公報》中強調,應對當今時代挑戰、塑造聯動世界是二十國集團峰會作為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的共同目標。承諾在杭州峰會成果基礎上攜手合作,推動貿易投資,發揮數字化潛力,推動可持續發展,與非洲國家建立伙伴關系,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增長,塑造全球化,造福全人類。

7月7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二次峰會在德國漢堡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并發表題為《堅持開放包蓉 推動聯動增長》的重要講話。與會領導人及配偶集體合影。
看到峰會成果的報道后,陳鳳英稱峰會“達成的成果不易”,甚至超出了預期。
外界將此次峰會的協調難度視為歷年之最。默克爾希望世界20個主要經濟體能夠在貿易、氣候變化和難民等重點問題上達成一致。但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后,近半年來,這些問題上的分歧變得難以消解。
“我希望他們今晚能夠帶給我們一個好的結果,但在這里的討論非常艱難。”7月7日,默克爾向媒體表示,即便到了峰會舉行階段,各方在磋商公報時關于貿易問題的條款要達成共識依然困難重重。
陳鳳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往年在多邊主義、開放的世界經濟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等方面業已形成的全球共識,在G20漢堡峰會上都面臨極大障礙。
特朗普政府奉行的“美國優先”政策,給G20機制帶來了巨大考驗。今年3月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發布的公報,首次沒有寫入“反對一切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的表述。外界認為,這一結果是屈服于美國的壓力。
更讓默克爾和其他成員領導人感到頭疼的是,美國于6月宣布退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此次G20漢堡峰會上,G20其他成員仍無法說服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做出妥協。
有歐盟代表團成員向媒體透露,各成員代表曾努力縮小與美方的分歧,在公報草案中就氣候變化議題準備了新的表述,希望各方能在公報上就此達成一致。
當中就包括指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是“不可逆轉的”,并增設一段,“美國將與其他國家密切合作,幫助他們更干凈、更高效地獲取和使用化石燃料”。
上述表述最終都寫入了此次漢堡峰會的公報,但G20成員無法在氣候變化和能源議題上達成一致意見。G20公報也首次圍繞一個議題出現了19:1的局面。
“無法達成共識,公報必須反映出異議。”默克爾在峰會臨結束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稱,對于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決定感到遺憾,但對其余成員同意這份協定是不可逆轉的,她對此感到高興。
“19:1的結果并不差。”德國發展研究院院長德克·梅斯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此次峰會中有諸多因素正挑戰著公平的多邊主義,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特朗普就難以與其他人達成共識。
德克·梅斯納認為,將關鍵領域里的分歧透明化,要比降低共同的底線更有價值,“在氣候保護領域顯然做到了這一點”。
同樣備受外界關注的議題還有貿易和投資。雖然在公報中,G20成員承諾“將保持市場開放”,并“將繼續對抗包括不公平貿易行為等在內的貿易保護主義”,重新將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主張寫進了公報當中,但也加入了新的表述,“我們將認可合法的貿易防衛工具”。
在德克·梅斯納看來,這一妥協顯然是降低了共同的底線,矛盾依然存在。不過也有好消息,G20成員均同意國際組織“全球鋼鐵論壇”就全球鋼鐵行業中是否存在實質補貼從而損害美國利益的問題展開調查,“采用這種多邊程序總比采取單方面貿易制裁要好。”
德克·梅斯納還表示,特朗普在氣候等議題上采取的決策,正在傷及美國作為一個全球大國的影響力,也破壞著美國經濟的競爭力。前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北約前秘書長索拉納在其文章中更激烈地批評說,特朗普所堅持的“美國優先”政策,更準確地說是“美國孤立”政策。
雖然G20漢堡峰會在氣候變化、貿易開放等全球化議題上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阻力,但被認為是全球化2.0版的“一帶一路”倡議卻成為習近平德國之行乃至峰會上的高頻詞之一。
在先后與德國總理默克爾、韓國總統文在寅、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英國首相特蕾莎·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法國總統馬克龍以及美國總統特朗普等舉行的十多場雙邊會見中,習近平與其中的絕大多數領導人都談及“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并得到了對方的積極回應。其中備受外界關注的是,在7月8日同安倍晉三舉行會晤時,習近平指出,經貿合作是中日關系的助推器。“雙方應該推進務實合作。我們歡迎日方同中方在‘一帶一路框架內開展合作。”
赴德國之前,在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習近平還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了會晤。雙方高度評價今年5月在北京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同意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圍繞中俄發展戰略對接以及‘一帶一路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的內容也寫進了訪問結束前夕雙方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進一步深化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中。

7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漢堡峰會閉幕后會見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中美關系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推出的重要國際公共產品,已受到國際社會廣泛支持和積極參與。”外交部長王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在索拉納看來,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希望加強與歐亞大陸及非洲地區各國商業聯系的戰略選擇,也意欲借此機會積累軟實力。
有分析稱,短短數年內,“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變成了全球共識,這除了有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提升的因素外,更因為中國進一步開放和發展的訴求與全球發展的普遍訴求找到了重要契合點。而面對這種其實挑戰重重的發展機遇,中國又剛好展現出了比較強的行動力。
在G20漢堡峰會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一帶一路”建設,努力打造治理新理念、合作新平臺、發展新動力,這同二十國集團的宗旨高度契合。
峰會上,不僅“一帶一路”倡議再次引發世界回響,習近平開展的一系列峰會外交也證明了如今中國處理復雜外交局面的能力日益增強。
中國是今年金磚國家主席國,按慣例,習近平在G20漢堡峰會期間主持金磚國家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包括印度總理莫迪在內的其他四個金磚成員國的領導人悉數與會。而在會前被媒體認為會面臨困難的習近平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雙邊會晤最終也都得以實現。
作為習近平此次訪問行程中的最后一項雙邊會晤議程,第二次“習特會”的舉行,被各方稱作G20漢堡峰會期間雙邊會晤的“壓軸大戲”。
習近平同特朗普的這場會見是在峰會閉幕后才進行,雙方商定首輪全面經濟對話于7月19日舉行,并將于近期舉行首輪執法及網絡安全對話、社會和人文對話。此外,習近平還指出,兩國國防部長要早日互訪,要共同做好美軍參聯會主席8月訪華、兩軍聯合參謀部11月舉行首次對話、中國海軍參加2018年“環太平洋”軍演等工作。
“雙方同意堅持中美合作大方向,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和敏感問題。”王毅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說,兩國元首還就朝鮮半島核問題等重大熱點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增進了相互理解,確認了通過和平方式解決這一問題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