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宏
經濟增長率連續三年超過中國也許讓“印度象”有些信心爆棚。然而,稅制改革足以讓印度擁有趕超中國的實力嗎?
印度神話中的象頭神犍尼薩是財富和智慧之神。不少投行和咨詢機構在報告中將這個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稱作“印度象”。將印度與中國比較的話題,從上世紀90年代起從未停息。在“龍象之爭”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國龍”是遙遙領先的。
近年印度的經濟增速開始反超中國,較量似乎進入下半場。印度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讓“大象”步履輕盈。不過,憑借小跑,真的足以讓印度追上中國嗎?
稅改讓“印度象”輕裝上陣
今年初中國制造業企業投資海外,曾引發對中國企業稅制的大范圍反思。不過中國企業面對的稅務問題還算簡單,就在7月之前,印度甚至沒有全國統一的商品服務稅體系。

從3%稅率看,印度政府更多的將黃金當做是一種必需品,而非奢侈品。
從上世紀40年代獨立以來,印度稅收一直是地方各自為政。29個邦及7個聯邦屬地對商品及服務征收不同地方稅率,中央政府也會征稅,對經濟十分不利。首先效率極為低下,公司得在開展業務的各個邦預留大量庫存,避免因在全國各地流通而繳稅;其次企業會想盡一切辦法避稅;再次整條供應鏈中往往出現雙重征稅。
今年3月印度議會下院通過了《商品和服務稅法》(GST),7月1日開始實施,被稱為印度經濟自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獨立后70年間最大規模的改革,旨在用新的全國統一商品和服務稅取代之前地方邦征收的各種名目的稅。新的稅收體系有利于提升效率,拓寬稅基,增加政府收入,提高企業生產力。印度總理莫迪稱,這將創造一個統一的印度,幫助經濟落后的省份。經濟學家認為,其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速可能因此提高1.5到2個百分點。
新稅率下幾家歡笑幾家愁
稅制改革后,印度稅收體系將大幅簡化,很多人都對此抱以厚望。然而,具體稅率的差別會讓一些行業受益,對另一些產業卻會帶來負面影響。
首先,這體現在服務業上。新的單一稅制會增加服務業所繳稅款,帶來物價壓力。現在只支付服務稅的公司,之后將需要增付一項地方特殊管理稅,導致在印度住酒店、吃飯都可能漲價,因為商家會將增加的稅費轉嫁給消費者。
與服務業呈鮮明對比的是,印度黃金行業對稅改則抱積極看法。最新確定的黃金銷售稅率要低于行業之前預期。印度財政部長稱各方進行了廣泛討論,最后將黃金銷售稅定在3%。黃金首飾、白銀和加工鉆石都按3%征稅。從3%稅率看,印度政府更多地將黃金當作是一種必需品,而非奢侈品。在商品和服務稅委員會敲定的稅率中,黃金3%的稅率甚至低于5%的咖啡稅率,更遠遠低于藝術品12%的稅率和奢侈品手袋18%的稅率。
公布黃金稅率后,金飾零售上市公司的股票表現活躍,甚至跑贏了大盤股,這說明投資者認為消費稅將產生正面的影響。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黃金消費國,民間黃金儲備據估計超過2萬噸,這一行業關系到印度的金融穩定。
印度制造業能否借機提升做大
稅制改革還會惠及印度制造業。因為,新稅制有助于減輕本地制造產品背負的級聯稅(一種營業稅或流轉稅,在供應鏈中的每一個階段均適用,并且不會扣減所有在早期階段已征收的稅款)負擔。所以,莫迪在啟動稅改時稱:“有了GST,‘一個印度、偉大印度的夢想就將實現。”
莫迪上臺以來一直在“補短板”:加快道路建設,投資改造鐵路網絡,啟動太陽能發電計劃,大力推進“印度制造”計劃。以其制造業基礎,要實現“偉大夢想”離不開外來投資,稅改可看做其取悅外資的重要一環。據估計,企業將因物流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節省140億美元。
不過,統一稅率只解決了外國公司要應對的諸多難題之一。印度商業也同樣呈分割的狀態。亞馬遜印度負責人阿米特·阿加瓦爾就曾抱怨稱,那里沒有什么標準化可言,每個地區都有一些屬于自己的特征,“就像有25個不同國家似的”。
而且,莫迪政府未能廢止上屆政府出臺的追溯稅法,該法針對沃達豐和凱恩能源等公司,其冗長的法律訴訟一直在削弱投資者信心。
“印度象”想快跑,離不開外資推動。除了十多億人口的大市場,印度能否拿出其他對外資有吸引力的條件來提升本國制造能力還需進一步觀察。
經濟處于恢復期但依然根基不穩
稅制改革是印度這盤夢想大棋里的重要一步,執行力至關重要,這恰恰不是印度擅長的。
遵守稅改后的規定被認為是一大挑戰。很多印度商人不會用電腦,依賴手寫記賬。在全印擁有業務的企業一年要填報1000份以上的數字化報稅單,手寫記賬和數字化稅單間巨大的技術鴻溝絕非一紙行政命令所能抹平。
商品服務稅是否能保持穩定也存在疑問,該稅種正式的稅率表多達213頁,甚至到正式推出前幾個小時還在修改。目前的方案被認為是多方勢力博弈的結果,隨著力量此消彼長,稅率變動的可能性依然較大。
這次稅制改革正值印度經濟處于恢復期。去年底,莫迪決定廢鈔,引起經濟大幅波動。此前還實施了近兩年黃金貨幣化改革,努力將黃金納入儲蓄體系,以穩定金融秩序,效果同樣不佳。
改革屢屢受挫,“印度象”還能大步向前,是依仗其經濟基本面好轉。因為,近兩年來的低油價幫助修復了該國經常賬戶的赤字。這也意味著,“印度象”雖然在輕步小跑,但抵御經濟周期性波動的能力卻不強。相比之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制造業國家、最大出口國和最大外匯儲備國,經濟根基則要扎實得多。
中印經濟體規模差距仍在增大
當然,中國制造業企業不僅遭遇外部競爭對手的前后夾擊,在內部經營方面也面臨切實問題,如要素成本上升等。
但即使面臨挑戰,中國幾十年來積累出的“世界工廠”地位仍未消失,在制造業方面完整供應鏈的優勢仍未消失,這都是別國一時難以比擬的。而且,中國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這也為新型制造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空間。
目前,經濟增長率連續三年超過中國,讓“印度象”有些信心爆棚。
印度2015年初調整了GDP的計算方法,過去的GDP增長率大幅上漲。2014年第三季度的增長率原來為5.3%,而調整后為8.2%。給人留下了印度是新興經濟體新引擎的印象。調整之后,印度的經濟增速開始連續超過處于“新常態”下的中國。
當然,不能因為質疑統計方式就否認印度的巨大變化。按照人口統計,到2050年印度人口可能達到17億,可穩奪全球人口第一的桂冠。但目前中國實際經濟規模已經是印度的5倍,這意味著即便印度目前的增速比中國略高一些,中印兩個經濟體規模上的差距仍在增大,而不是在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