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鑫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武漢 430073
摘 要 在媒體融合時代下,專業內容生產和用戶內容生產(UGC)并存。受眾逐漸告別被動信息消費時代,主動參與內容生產,UGC模式發展得如火如荼,近年來電視新聞節目也開始引入UGC模式,文章以《新聞聯播》為例,著重分析UGC模式應用于電視新聞的動因、特點和傳播價值。
關鍵詞 媒介融合;UGC;電視新聞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2-0006-02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豐富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并且新媒體具有的信息實時更新、動態傳遞且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等優勢逐漸爭取了大量受眾,甚至改變了受眾的媒介接觸習慣。在Web2.0時代,微博、微信、微視頻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UGC模式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聞發布不再是新聞媒體的特權,只要有一個終端和網絡,任何一個在新聞現場的人都能先于專業媒體傳遞新聞。受眾從被動收看電視新聞到主動搜索、參與互動、甚至參與到內容生產當中來,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作用越發重要,傳統媒體如果不抓住媒介融合的機遇,重新定位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作用和價值,很可能在新舊媒體的較量中落于劣勢。
1 動因
(1)受眾媒體接觸習慣發生改變。以前人們想要看新聞,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在固定的地點收看電視新聞節目,或者收聽廣播新聞。就算是報紙,也要等到固定的發行時間,到固定的版面去找自己所感興趣的信息。而且受眾所接受的信息也是經歷過媒體議程設置過后的信息而非受眾感興趣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受眾接受到的信息是受到諸如時間空間和新聞媒介的限制的。
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這一被動局面,受眾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變身成為主動的尋求者。人們不用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只要有一部手機,連上網就可以隨時隨地尋找感興趣的信息,甚至現在的移動客戶端還可以根據受眾的搜索和瀏覽習慣,給用戶定制個性信息。新媒體獲取信息的便捷性使得受眾越發傾向于在新媒體上尋找信息。
(2)多屏互動,實時反饋。傳統媒體時期,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直線傳播模式,新聞媒體傳播者,而受眾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但是受眾是一個活躍的群體,他們在接受信息后會往往產生新的看法,并渴望通過一定的方式跟媒體交流。不過在傳統媒體時期,傳授雙方之間溝通渠道有限,一般只能通過電話熱線、來訪信件等方式和新聞媒介進行信息反饋,這種反饋方式不僅歷時長反饋遲緩,而且不成規模,零散的個人的意見不一定能得到新聞媒介的認可。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媒體融合在我國也逐漸開啟了“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視頻和移動客戶端)的新時代,創造了全新的、實時的、高效的互動溝通渠道。受眾在家看新聞節目的同時,可以使用手機屏在新聞媒介的微博微信官方賬號評論留言,甚至可以觀看直播實時發布彈幕,比如今年兩會期間央視新聞開啟的直播互動節目《兩會有啥事 我們幫你問》,觀眾可以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觀看節目和代表們實時互動。融媒體時代下,受眾強烈的互動需求得以滿足,全新的技術帶來的強參與性和強互動性贏得了年輕人的喜愛。
(3)受眾直接參與內容生產。微博、微信等融信息傳遞、分享為一身的融合媒體的出現為受眾提供了廣闊而自由的發聲平臺。同時手機攝影功能的提高,更是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技術門檻,在新聞發生時,現場的觀眾手握手機往往能第一時間將信息傳播到微博、微信等平臺上。理論上只要有一部手機和網絡,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用戶逐漸滲透到內容生產體系內部,新聞媒介在內容生產中的地位受到了沖擊,職業化的內容生產體系外衍生出了用戶內容生產體系。這樣一來,新聞媒體的競爭不僅僅是其他媒體,而是在新聞現場的某一個普通受眾。
媒體融合條件下,新媒體的互動性增強了傳播過程的逆向作用,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傳授雙方角色可以相互轉換。傳統媒體也要重新定位受眾的作用和價值,積極融入新媒體,進行優勢互補,從而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
2 UGC模式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的呈現特點
(1)受眾參與節目制作,參與度高。《新聞聯播》最早引入UGC模式是2015年春節期間推出的《百姓自拍》系列節目,新聞媒體向觀眾征集自拍視頻,以觀眾個人的故事獨立成篇,用手機自拍記錄最真實的生活,用平實的語言講述最原汁原味的故事。觀眾不再只是看客身份,而是變身第一敘述人,參與到節目的制作中來。
不同于以往的新聞制作,UGC模式將表達情感的空間讓給了受眾,讓普通百姓代替專業記者,用手機替代專業攝像機,站在普通人視角,講述身邊事。沒有了面對專業設備的拘謹,沒有了記者的傳統式的提問,觀眾拿起手機,用最習慣的方式、最自然的狀態、最樸素的語言講述最真摯的情感。《百姓自拍——2015回家過年》系列節目中的《曉芳家的喜宴》,講述人吳曉芳拿起手機記錄下了妹妹吳珊出嫁的過程。將近5分鐘的視頻都是采用的吳曉芳用手機拍攝的視頻。由于普通百姓并未接受過專業新聞教育,鏡頭并不完美,新聞要素也未必完整,但勝在感情真摯,結尾在剛剛送走妹妹和妹夫后,吳曉芳在家里對著鏡頭說出了沒能親口對妹妹說出的叮囑,言語間并沒有過多的修飾,卻也將一個姐姐對妹妹的關切之情傳遞給了觀眾。
(2)實現大小屏聯動,互動性強。UGC模式引入電視新聞節目發揮了“小屏幕”優勢,實現了“大屏幕”的回暖。2017年春節期間,《新聞聯播》推出系列特別報道《厲害了我的國》,征集觀眾自拍視頻,將鏡頭交給觀眾,讓觀眾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站在普通百姓的視角講述身邊的變化,抒發家國情懷。《新聞聯播》從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出發,拍攝手法上采用自拍這種時下流行的用戶生產方式,引起了年輕人熱烈回應,不少“90后”也都拿起手機拍下身邊人和家鄉事發生的一些可喜的變化。《厲害了我的國》播出后也引起了持續的網絡熱議,網友紛紛點贊《新聞聯播》“走下神壇,與民同樂”的行為。新舊媒體實現聯動,對于電視媒體來說,既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了主流價值觀,也贏回了不少受眾,不少網友表示,過年像追連續劇一樣追《新聞聯播》。
(3)業余替代職業,缺乏新聞專業性。UGC模式下,觀眾代替記者,手機代替專業攝像機,雖然提高了受眾的參與度,容易引起共鳴。但也出現了一些新聞非專業性的問題。普通百姓并沒有受過系統的新聞教育,缺乏新聞敏感性,在拍攝視頻過程中,背景資料的介紹相對缺乏,故事細節方面的鏡頭捕捉的較少。以2015年《百姓自拍》系列節目中《曉芳家的喜宴》為例,吳曉芳僅僅拍攝了參與婚前準備和結婚場景,拍攝期間她對相關人物的介紹是非常單一的,關于她家庭的背景以及和她妹妹吳珊的故事也是經過了記者后續了解并以同期解說的方式來加以介紹的。這樣一個5分鐘的報道如果全交由未接受過專業新聞訓練的非專業人士拍攝制作的話,觀眾所能獲得的信息是極其有限的,所以UGC模式下,新聞媒介的專業素養是無法取代的,對于UGC模式的引入也需要結合雙方的優勢,互利共贏。
3 UGC模式的傳播價值
2017年“新春走基層”報道收視較去年同期提高27%以上,除夕至初二這三天《新聞聯播》收視率較去年春節提升98%。央視新媒體平臺推送原創稿件150篇,多個系列被全網集體轉發,總閱讀量超過1.5億,良好傳播局面的形成得益于報道方式的創新。不同于傳統報道好人好事或者樹立典型模范傳遞主流價值觀的方式,《新聞聯播》創新性的將UGC模式引入,挖掘大眾情感深處的共鳴點,并引發受眾持續參與讓普通百姓作為第一視角發現身邊的真善美。令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鴨綠江邊防戰士說的一句話:“我就是一個兵,為祖國執勤站崗是我們應該做的,要是為了多少錢的話,你覺得我們腳下的領土值多少錢呢?”這個戰士不是典型模范,也沒有先進事跡的介紹,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他的這句話卻振聾發聵。鏡頭里展示的是邊防戰士真實的日常,樸素的語言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因此更讓人為之動容。《厲害了我的國》用真實打敗了套路,用最原汁原味的報道引發億萬觀眾的共鳴,并持續成為網絡熱詞和熱搜話題,引領新春輿論場。
最后,UGC模式將受眾變成用戶,提高了受眾參與度,讓觀眾更有代入感,將其引入電視新聞節目也是令人耳目一新,但是UGC模式的非專業性也不能完全照搬,電視新聞節目應結合二者的特點進行優勢互補,不斷創新電視新聞報道的新方式。
參考文獻
[1]楊華.央視《厲害了我的國》系列報道如何煉成——從大眾情感的最深層尋找共鳴點、傳播點[J].中國記者,2017(3).
[2]何衛東.簡析媒介融合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及其應對[J].中國傳媒科技,2016(8).
[3]劉鵬.從“單屏”到“多屏”——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探索[J].記者搖籃,2015(4):35.
[4]張宏偉.媒體融合時代電視新聞節目的表達創新[J].編輯之友,2016(12):47-50.
[5]劉莉.新聞正在告別被動消費時代[J].新聞實踐,2010(8):14-16.
[6]唐務遜.創新節假日電視新聞節目模式[J].聲屏世界,2015(7):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