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依萍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孝感 443000
摘 要 經過不斷的發展,國內的財經新聞報道在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輿論引導以及信息傳播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結構矛盾凸顯的宏觀環境下,進行供給側改革對我國“十三五”時期或者未來的更長周期之內的經濟體系發展的趨勢有著重要的影響。筆者運用內容分析、定量分析和比較研究的方法,選取《財經》《財新周刊》和《21世紀經濟報道》為分析對象。三家媒體的樣本財經報道來源自財經媒體的網絡電子版,選取時間段為2015年11月10日到2017年3月20日,由筆者根據報道“供給側改革”相關內容選取,從22 360篇新聞報道中共找到979篇樣本,把關于“供給側改革”的財經新聞報道進行了較為完整的分析,從而呈現財經媒體對“供給側改革”建構的現狀、變化,以及這種媒體建構是如何建構新聞主題與生產的。
關鍵詞 財經媒體;“供給側改革”建構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2-0030-05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已成為經濟大國,正站在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新起點上,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面臨“中等收入陷阱”風險,“劉易斯轉折點”加速到來,要素資源約束加劇,體制機制障礙較多,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在這樣的背景下,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重點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之后,“供給側”就成為了經濟政策之中的高頻表達詞匯,各大媒體也在爭相報道,成為了大家重點關注的話題之一,同時財經新聞也得到了重點的關注。大眾與媒體所認知以及解讀的供給側改革會對社會是否穩定,以及改革結果是好還是壞會造成很大的影響。財經媒體借助輿論導向以及設置新聞報道的議程等方式來改變大眾所認知以及理解供給側改革政策的程度狀況,進一步實現對國家“供給側改革”改革成果的影響。
1 研究方法
財經新聞報道可以對輿論進行引導,可以給大眾以強烈的指導以及暗示作用,若是財經媒體對新聞報道的把握度掌握不好,那么很容易會給投資者和普通大眾的心理造成影響,對他們的自信心造成打擊,進一步對整體的大環境產生影響。筆者采取內容分析、定量分析和比較研究的研究方法,選取《財經》《財新周刊》和《21世紀經濟報道》為分析對象,把有關“供給側改革”的報道具體內容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為以后財經媒體不斷優化新聞報道,提供了借鑒意義。三家媒體的樣本財經報道來源自財經媒體的網絡電子版,選取時間段為2015年11月10日到2017年3月20日(“供給側改革提出時間”到2017年兩會結束),由作者主要內容選取,從22 360篇新聞報道中共找到979篇樣本。本文以框架理論切入,為了便于媒體對框架進行梳理,甘耐姆(Ghanem)將媒體的框架劃分成了四個維度:“1)新聞涉及的話題(內容的取舍);2)外在表現(編輯中的篇幅和位置);3)認知上的屬性(被包含框架的細節);4)感情屬性(全篇的基調)”。借鑒學者對新聞媒體框架的梳理,本文將從報道數量、報道主題、報道體裁、報道時機、直接引語與間接引語的使用和媒體偏向(是正面,負面還是中立)這些方面進行分析,呈現財經媒體關于“供給側改革”的主題與生產建構。
2 “供給側改革”財經新聞報道的主題與生產建構
新聞報道的基礎為現實、客觀,對部分事實進行“框限”,對部分事實進行選擇以及對這些社會現實進行主觀地重組的過程。因此,新聞框架形成的依據就是這個建構意義中的主觀策略。關于報道文本的建構分析,筆者主要采取框架理論對“供給側改革”媒體建構進行分析,從而呈現財經媒體對“供給側改革”建構的現狀、變化,以及這種媒體建構是如何建構新聞主題與生產的。
2.1 “供給側改革”財經新聞報道的主題分析
2.1.1 報道數量
在進行“供給側改革”財經新聞報道的主題分析之前,我們借助于這三家媒體報道案例的數量來分析,這方便熟悉這三家財經媒體對“供給側改革”開展報道的基本情況。從報道數量上來看,《21世紀經濟報道》對“供給側改革”的報道數量是最多的,但由于《21世紀經濟報道》每星期的報道總量遠遠多于《財經》和《財新周刊》,所以在樣本時間段內,筆者選擇“供給側改革”相關報道數量在媒體報道總量中所占的比例相對數量來分析,相對數量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案例相關報道占總量的比例=案例相關報道總量/該媒體報道總量
根據案例研究時間段三家財經媒體所有的新聞報道數量的統計數據來看,《21世紀經濟報道》比《財經》和《財新周刊》要明顯的多出很多,但從相對比例來看,《財經》雜志報道占比明顯高于其他兩家媒體,而其他兩家媒體報道占比相同,說明《財經》雜志對“供給側改革”這個主題相較于其他兩家媒體重視程度較高,而其他兩家媒體重視程度一般。
2.1.2 報道主題
表2顯示,主題排在前四名的分別是宏觀經濟(347篇)、金融系統(149篇)、房地產(119篇)和企業(101篇),這四個主題占了樣本總量的73.14%。在這些分類中,宏觀經濟類報道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占樣本總量的35.44%,主要內容是對“供給側”改革的現狀分析、建議和當前存在的問題,涉及到整個國民經濟或國民經濟總體及其經濟活動和運行狀態,如總供給與總需求、國民經濟的總值及其增長速度、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比例關系、物價的總水平等方面的內容;金融系統類報道數量占樣本總量的15.22%,主要包括證券市場、貨幣和財稅、銀行系統以及融資問題等,例如三家媒體都提到“僵尸企業”應嘗試債務融資工具的創新,通過改變融資結構來降低杠桿率和融資成本;房地產類報道數量占樣本總量的12.16%,主要涉及樓市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房價居高不下的問題,在這方面三家媒體都提到需要通過“去庫存”解決房地產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企業類報道數量占樣本總量的10.32%,主要報道的大多是有關“僵尸企業”的問題。除了這幾個突出的主要主題外,能源和農業這兩類主題占了一定比例,能源類主要報道的煤礦、風電等能源問題,這與“供給側”改革強調重點抓好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密不可分,還涉及勞工問題、教育、養老、醫療和環保等主題,說明“供給側”改革在多方面都有體現。
由此可見,三家媒體關于“供給側”改革的報道重點在宏觀經濟、金融系統、房地產和企業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農業類報道上,《財經》報道篇數是14篇,占該媒體樣本數量的9.59%,而《財新周刊》和《21世紀經濟報道》分別占該媒體樣本數量的1.32%和3.55%,可以看出,在關于“供給側”改革的報道上,相較于其他兩家媒體,《財經》在農業方面關注度更高。
2.2 “供給側改革”財經新聞報道的生產分析
財經新聞報道的生產分析主要從報道體裁、報道時機和直接引語與間接引語的使用分析三家媒體對于“供給側改革”的生產建構。
2.2.1 報道體裁
這里報道體裁是指三家財經媒體報道所采用的文體。根據祝興平跟譚云明主編的《財經新聞導論》的相關分類,以報道形式來分類,財經新聞報道有財經深度、財經新聞評論、財經通訊以及財經消息這四大類。根據學者李良榮界定的新聞文體,可以劃分成為三大類:雜交品種(雜文、深度報道、調查報告、述評以及特寫)、言論以及新聞(通訊和消息)。鑒于《財經》《財新周刊》和《21世紀經濟報道》是財經新聞,幾乎所有的文章都有言論的筆墨,也有相當多的深度報道,而消息和通訊較少。因此,本文基于祝興平和譚云明的分類基礎,結合李良榮老師的相關觀點,將《財經》《財新周刊》和《21世紀經濟報道》關于“供給側改革”財經報道分為以下三大類:動態消息、評論類文章(觀點類)、深度報道(新聞類)。動態消息,或指純新聞報道、客觀報道,沒有過多的媒體深入調查和觀點。評論類文章(觀點類),發表權威性評論的地方,常常代表刊物立場的文章。除卻客觀的事件描述,主要為記者(編輯)的觀點。這部分主要集中在“社評”版面和一些專欄言論版面,如《財經》雜志的社評、觀點評述、策論和核心議題專欄,《財新周刊》的舒立觀察和編輯絮語專欄和《21世紀經濟報道》的時論和評論專欄。深度報道(新聞類)指系統反應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以此為標準,筆者將樣本中的有關財經新聞報道的體裁進行了劃分,如表3所示。
綜合角度來看,在樣本財經報道的體裁分類中所占數量較多的是深度報道,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大部分的財經媒體較為關注經濟現象表面之下隱藏的更為深層次內涵的傳播和解讀,單純的只進行快速傳播經濟現象的這種體裁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尤其是周刊雜志,《財新周刊》與《財經》,均為一周只發一期,在時效性的這個特點方面來說,它們并沒有較大的優勢,因此對于報道的體裁來說更為注重深度以及評論報道等形式,日報中的《21世紀經濟報道》,一星期可以發五期,對社會問題和重大的新聞事件更加注重,多使用深度報道對報道的深度進行強化,利用內容對受眾進行吸引。
在財經新聞的種類之中,評論文章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種形式,媒體對新聞事件進行分析、對重大政策進行解讀時一般會直接使用這種文章,較為直接,和只進行動態消息提供的文章相比較,借助于分析事實,從理論、政策以及思想的高度進行問題的提出、問題的分析以及問題的解決,可以更為清晰的、直接的將財經媒體想要讓受眾了解的觀點和看法進行表達,從而對受眾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表3可以看出,在關于“供給側改革”報道中《21世紀經濟報道》的評論文章占比最低,不足1/3,而《財經》和《財新周刊》的評論文章數量占比均稍高,特別是《財經》,其評論文章所占比例大于60%,所以該期刊對于意見、觀點的表達較為注重,《財新周刊》占比也在1/2。在所選樣本之中,三家媒體的評論文章都有在該領域之內的相關機構人士和權威專家進行直接撰稿,比如《財經》報道《破產制度供給與結構性改革》《財新周刊》報道《去杠桿”遙遙無期》以及《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如何釋放生產要素活力》。這些文章的作者有大學教授,也有銀行、證券的專業人士,還有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權威人士,他們從各自不同的領域對“供給側改革”發表觀點和看法。
從這三家財經媒體官網的相關介紹可以了解到對于新聞報道,都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財經》秉承的編輯理念為三獨:獨到、獨家、獨立;及時評論、報道影響中國與世界發展進程的重大事件和焦點人物”;《財新周刊》旨在“為中國政界、學界和產業界精英提供每日經濟活動必需的財經新聞和資訊評論”;《21世紀經濟報道》強調“權威、客觀、冷靜地告知社會重大事件背后的新聞”。所以,從報道體裁上看,《21世紀經濟報道》更加關注重點傳遞信息的體裁例如深度報道,而《財經》和《財新周刊》在傳播訊息時也注重對事件的解讀、分析和評論。
2.2.2 報道時機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供給側改革”這一重大經濟政策,所以本文抓取樣本時間段為2015年11月10日到2017年3月20日,也就是從“供給側改革”到2017年兩會結束(考慮到《財經》和《財新周刊》為周刊,所以把時間定為2017年3月20日截止)。從2015年11月到2016年2月這段時間的報道數量變化圖可以看出,三家財經媒體關于“供給側改革”報道數量趨勢基本一致,不同的是《財經》和《財新周刊》在2016年1月出現極大值,而《21世紀經濟報道》是在2015年12月出現極大值。這說明該報反應迅速,在12月關于“供給側改革”的報道共54篇,大多數是對“供給側改革”的解釋性報道和政策建議。《21世紀經濟報道》對于“供給側改革”這一重大政策的報道比《財經》《財新周刊》更早,將信息第一時間傳遞給受眾。從整體來看,三家財經媒體都在2016年3月出現極大值,這是由于我國在每年3月會召開一年一度的兩會,“供給側改革”作為新常態時期下的重要經濟政策受到廣泛關注。《財新周刊》的報道數量沒有居前列,但是在時間的分布上較為持續均勻,可以對受眾進行持續的信息提供。根據下文的折線圖可以看出,2016年召開兩會的階段和“供給側改革”提出的初期階段,這三家媒體報道的數量達到了高峰,只是在日期上有所不同,高峰期過后數量有所下降。
從三個案例的報道時機分析可以看出,《財新周刊》對新聞報道持續性的特點更加注重,會對新情況進行不斷的發掘。但是《21世紀經濟報道》和《財經》更為關注的則是集中進行報道以及分析重大事件。
2.2.3 直接引語與間接引語
構建新聞話語時最為重要的就是新聞源,可以選擇想要進行披露的事實,借助于重組事實,構建一個話語框架,將想要傳達的信息進行傳達。對于報道之中涉及到的新聞源,我們應該對他的立場、所服務的機構進行分析。
在新聞報道之中,使用引語會對新聞的客觀性進行增加,本文統計了這三家媒體統計了對間接引語和直接引語的使用數量,而且根據來源的明確性,對其進行了劃分。具體的結果如圖2所示。
站在整體的角度看來,只有《財經》使用直接引語的比例比間接引語要高,其他的都是間接引語比直接引語要大。相較于間接引語來說,直接引語沒有被記者進行再加工,更具有客觀性。間接引語一般都對新聞人物發表的言論進行了再加工,例如刪減或者是概括。這樣可以對篇幅進行縮短,從而將敘述的速度進行加快;受眾也會更為直接的對新聞人物想要表達的意圖進行直觀的了解。但是間接引語之中還有記者的想法,所以客觀性相比受到
管制。
3 財經媒體關于“供給側改革”新聞報道的框架特點
筆者通過對2015年11月10日到2017年3月20日三家財經媒體關于“供給側改革”報道進行了梳理,運用框架理論分析,對財經新聞報道的媒體框架進行構建,對該框架之下的財經新聞涉及到“供給側改革”的影響和報道特點進行探討。本文從報道數量、報道主題、報道體裁、報道時機、直接引語與間接引語的使用和媒體偏向(是正面,負面還是中立)這些方面進行分析,呈現了財經媒體關于“供給側改革”的主題與生產建構,進而分析出三個媒體在新聞話語建構方面的特點是什么。
從財經新聞報道的主題上看,在2015年11月10日到2017年3月20日期間,《財經》新聞報道總量為1 656篇,其中關于“供給側”改革的報道有146篇,占媒體總報道數的8.82%;《財新周刊》新聞報道總量為1 817篇,其中關于“供給側”改革的報道有73篇,占媒體總報道數的4.42%;《21世紀經濟報道》的總報道數為18 887篇,其中關于“供給側”改革的報道有760篇;占媒體總報道數的4.42%。可以看出,在報道數量上《21世紀經濟報道》是最多的,以大量的信息吸引受眾,而從占媒體總數的占比比較,《財經》占比最大,表明《財經》對“供給側改革”這一政策相較其他兩家媒體更為重視。
從站在生產新聞報道的角度來看,對于選擇的新聞體裁類型,《新聞周刊》和《財經》多使用評論文章,占比超過一半,《21世紀經濟報道》使用深度報道比較多,對經濟表面現象下面隱藏的更深的意義進行關注。選擇報道時間時,《財新周刊》對重要事件報道的持續性更為關注,對新情況進行不斷的發掘,但是《21世紀經濟報道》和《財經》則對重大事件的集中分析和報道更為注重。
財經媒體要面對的是廣大受眾,主要是為了對消息進行傳播,同時進行輿論的監管、引導。對比這三個樣本的財經媒體,其新聞話語的建構均有自己本身的特點,對各自的風格特點進行了體現,可以讓受眾更為深入的、全面的對信息進行了解,以促進信息傳播的平衡性。在《大眾傳播理論》這本書中,丹尼斯·麥奎爾把“信息功能,即提供有關世界上的事件和社會情況的信息”放在了媒介功能之首。在信息社會中,媒體擔任的角色就是對廣大受眾進行信息的傳遞。但是在信息時代,人們是不能將這些信息全部進行閱讀并掌握的,只有借助于然而信息時代人們無法將海量的信息全部閱讀掌握,只有借助于媒體對一些更為重要的信息進行了解,所以為了對受眾進行更多的吸引,媒體在不斷的競爭之中形成了一種規律,更加注重內容,不管是哪家媒體,其最為重要的就是對內容進行傳播。為了將受眾的興趣進行激發,媒體采用了多種多樣的手段和方式,同時,財經媒體需要對自己的話語建構進行不斷的調整,將全新的角度展現出來,這樣財經媒體的傳播效果才會更好。
參考文獻
[1]譚云明,祝興平.財經新聞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41.
[2]傅永翠,張紅云.新聞寫作中人物引語的運用[J].寫作,2011(1):37.
[3]Thomas K?nig. “Frame Analysis: Theoretical Preliminaries”[EB/OL].[2011-4-20].http://www.ccsr.ac.uk/methods/publications/frame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