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彬
摘 要:中職學生自控能力不足,又因為思想、心理等原因,犯錯的概率較高,受到責罰現象很普遍。但正如所羅門所說:“那種在合適環境中講的話,如同在銀盤子里放上一些金蘋果恰到好處。”本文提出,對學生的責罰一定要講究藝術,念好“四字經”,使學生在心靈上得到震撼、蕩滌,從而改正錯誤,健康成長。
關鍵詞:中職學生 責罰 愛 健康成長
在中職學生成長過程中,犯錯受罰不可避免。鼓勵和責罰要結合使用。如何恰當運用責罰手段,是一門藝術,也是對教師的考驗和提升。
一、心中要有“愛”
教師責罰學生,要出于“愛”的目的,要讓學生感受和體驗到教師對他的“愛”,他才能從心里接受處罰,進而改正錯誤,彌補不足。所以,教師教育學生時要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寓教育于充滿愛心的話語會產生“良性刺激”,讓學生受到處罰而不留心靈創傷,從而徹底改正錯誤。
二、眼中要有“實”
學生犯了某種錯誤時,教師應該立即著手對事件作全面了解。
學生犯錯的原因可能較復雜,班主任處理時切忌感情沖動、不分青紅皂白,而要冷靜、實事求是地分析原因,弄清楚事實真相后,再決定是否責罰、如何責罰。對犯錯學生要一分為二,既要看他偶然犯的錯誤,也要看其一貫表現;既要看所犯錯誤的嚴重性,也要看其改正錯誤的態度和可能性;對犯錯原因的分析要實事求是,要分析主觀原因、客觀原因,以及主客觀原因所占比例。然后,對被責罰者作換位思考,從被罰者角度來幫其指出錯誤及錯誤所帶來的不良影響。責罰時切不可將學生的錯誤看成是一貫的行為,把一些非品德性錯誤看成是道德品質問題。片面武斷、夸大事實、帶有威脅性的責罰,對學生來說就可能產生負面作用。要么他們當作耳旁風,表面接受,實際我行我素甚至有意逆反;要么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自卑懦弱,無自主意識,無上進心。責罰后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后果補救是矯正學生錯誤的關鍵一環。如學生動手打人,班主任除責罰外,必須要求學生及時道歉、賠償。這樣,可以培養他們對自己行為后果負責的好品質。
三、口中要有“理”
有的教師缺乏師生平等觀念,班主任還掌握著學生評語、操行評定、畢業鑒定等大權,認為學生必須言聽計從,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尤其是當學生犯錯后,會主觀專斷、只準服從、不聽申辯,用降低操行等級、學校處分等壓制學生,使得犯錯學生當時攝于教師的威勢,嘴上不敢說,而心中不服氣,產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教師回避、疏遠、厭惡,甚至憎惡;或對班主任表面服從、背后抗拒,從而導致不良的行為和不正常的心理;或對班主任懼怕,慢慢發展成個性壓抑、無獨立意識的人。因此,教師責罰學生時,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像朋友一樣耐心傾聽,然后,擺事實、講道理,幫助學生認識錯誤、接受責罰,這樣的責罰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四、手中要有“度”
進行責罰教育時,力求點到為止、留有余地。教師的“法外開恩”,既讓學生易于接受,又會產生負疚感,自我鞭策、自我教育。筆者所教班級有位學生李勇,剛入學時常常曠課,老師多次提醒,也不見效果。有一次,他又曠課了,當時,筆者很想狠狠地處罰他,讓他長記性。但冷靜下來后,還是只讓他把以往曠課的原因、曠課后的想法寫出來,并想想哪些原因是自己不能克服的,教師表示愿意幫忙給予理解和通融。兩天后,他主動找筆者說每一個原因都想了,發現自己都能克服。筆者給予肯定和鼓勵,并乘此機會跟他提出要嘗試遞減曠課次數的期望。一學期后,李勇真的做到不再曠課,連遲到次數也大幅減少。輪到本班執勤時,他還主動要求執勤,檢查學生出勤情況。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如果沒有走進學生心靈,教育就成為一句空話。中職學生是基礎教育中被忽視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心靈是柔軟而脆弱的,尤其需要關注和正確引導。教育是充滿感情的事業,教師對學生應該飽含愛。正如陶行知先生那樣,對學生應該捧出“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因此,教師要多研究中職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多研究與學生交流的方法,講究責罰藝術,以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南京市六合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