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鑾
職業指導課程是職業技術院校的公共課之一。如何充分利用職業指導課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筆者認為,根據學生實際,學校職業指導教育應轉變思路,即把學生畢業前最后一學期的就業準備教育轉化為學生入校第一學期必須明確職業取向的引導性教育,并依據其人格結構特點,逐步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從而為幫助學生成功邁向職業生涯,為實現社會角色轉換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重新定位職業指導課程的教學目標
當前,職業技術院校學生的來源是初中和高中畢業生。從理論上講,處在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其認知能力、人格發展日趨完善,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但他們當中絕大多數對選擇職業院校的目的性并不十分明確,特別是從職業院校畢業后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意識非常淡薄,從思想上還沒意識到從現在的學校畢業后,基本就要步入工作崗位這一事實。大部分學生還處在從學校到學校、將來繼續到學校的思維定勢中。
根據職業院校教育的主要特點,從當前學生的實際現狀出發,職業院校的職業指導教育應轉變思路,即把學生畢業前最后一學期的就業準備教育轉化為學生入校第一學期必須明確職業取向的引導性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將來自己職業前途的總體趨向是成為一名合格的“工匠”,逐步培養其工匠精神,使其充分利用在校時間,專心學習職業技能并樹立起職業自尊、榮譽和責任感,為將來成功就業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天起,通過職業指導課,有目的地逐步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是完善學生人格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我國在資本全球化條件下作為制造業大國而技能型人才大量缺乏的客觀需要,正如李克強總理一再強調的,“我們要用大批的技術人才作為支撐,讓享譽全球的‘中國制造升級為‘優質制造”。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筆者通過職業指導課程的教學實踐,認為在學生的認知能力、人格發展日趨完善的關鍵時期,依據人格結構的三層次進行引導,效果比較理想。
二、依據人格結構的三層次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人格是源于個體身上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和內部過程。人格是大腦的機能,因而它的形成必然要以神經系統的成熟為基礎;同時它又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一個人的人格必然會反映出他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文化的特點和他受到的教育的影響。人格對個人的行為具有調節的功能,正如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指出的,人格是從內部控制行為的一種心理機制,這種內部心理機制決定著一個人在一切給定情境中的行為特征或行為模式,而完整的人格結構由三大部分組成,即本我、自我與超我。
1.以“本我”為切入點,使學生初步樹立工匠精神
“本我”即原我,是人格的生物面,是指與生俱來的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人格結構的基礎,隨后的自我及超我就是在本我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本我的目標是一味追求滿足,獲得快樂,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例如,餓了就想吃飯,渴了就想喝水。因此,行事原則按快樂進行,而不理會社會道德及外在的行為規范。
職業院校的學生,特別是新生,人格特點基本傾向于本我狀態。為此,職業指導課程應以如何滿足本我需要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認識職業技能的重要性,從而初步樹立起工匠精神。具體引導過程:以職業的概念導入,即職業就是通過誠實勞動獲得收入的活動。首先詢問學生,如果將來從事職業勞動希望得到多少收入;然后啟發學生思考,今天要滿足自身生存需要多少支出。希望得到的收入,是本我的原始沖動,今天的生存支出是本我的基本欲望,但要實現本我的這些需求,必須靠勞動才能獲得,而勞動技能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收入的多少。因此,為滿足本我需要,職業技能必不可少,工匠精神必須具備。
2.以“自我”的現實需要,逐步強化其“工匠”意識
“自我”,即是指自己,它介于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是人格的心理層面,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代表理性和機智,是人格的執行者,它按照現實原則,一方面監督本我并給予適當滿足,另一方面還要受制于超我的指導和約束,壓抑本我的種種沖動和欲望,避免本我和外界規范發生沖突,并將其行為引入社會認可的渠道,盡量使本我得以升華。可見,本我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正視現實、符合社會需要、按照常識和邏輯行事,而這些正是一個人出生之后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
依據自我的特點,在職業指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正視現實,了解社會需要,升華本我,逐步強化其工匠意識。首先,讓學生了解我國技能型人才的現狀。其次,介紹國家政策及地方對高技能人才的重視及待遇;最后,用榜樣的力量感染學生,介紹我國多年來涌現出來的高級工匠。
3.以“超我”的道德化,升華工匠意識
“超我”是指道德化的自我,它是人格的社會面。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范的內化。內化即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保持一致,把自己所認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結合在一起,構成統一的態度體系。通俗的說,內化就是接受外部思想來改造自我,它傾向于站在本我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以道德心的形式運作,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從而維持個體的道德感。可見,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則,它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組成,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范、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
依據超我的特點,通過職業指導課程教學,首先讓學生明確,滿足本我需要基礎的責任和義務,即贍養父母、將來撫養自己子女的法律和道德義務,如果沒有一定的職業技能,就無法承擔這些責任和義務。其次,培養學生為社會為他人服務的意識,使學生明白勞動報酬或收入是合情合理、社會是給予支持的,為社會或他人提供的勞動成果必須是合格的或有水平的,因此,要不斷地用“良心”來評價自己行為的結果,樹立服務他人的觀念,用更高水平的職業技能從事服務他人的實踐活動,這就是工匠意識的進一步升華。最后,培養學生的職業自尊,使其充分認識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幫助學生樹立人格尊嚴和對職業的自尊及榮譽感。
綜上所述,職業院校的學生是我國未來工匠隊伍的后備力量。在學生入校后通過職業指導課,可以不斷地向他們介紹職業趨勢,使其明確職業取向和學習目標;時刻用工匠標準要求他們。而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從“本我”和“自我”的需求出發,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升華其道德覺悟。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