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超婧?吳麗娜?王磊
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2014年起使用財政資金,將公共就業服務向基層延伸,探索出了一條職業指導大眾化傳播、專業化實踐的新路徑,服務在校學生、社區居民3萬余人。筆者牽頭對“職業指導進校園、進社區”項目進行了調研,以完善職業指導策略。
一、調研過程
筆者對服務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78份,有效問卷432份;對項目承接、巡講講師、項目管理內容等訪談了20余人次;走訪了西安市人社局、陜西師范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單位。
二、調研現狀
1.對“職業指導進校園、進社區”項目的問卷調查
(1)整體評價。64.9%的人表示對項目滿意或比較滿意,感覺一般的占21.3%。71.3%的人認為參與項目有利于求職面試,39.7%的人認為有利于生涯發展,25.2%的人認為有利于擇業選擇,15.5%的人認為有利于就業維權,10.8%的人認為有利于自我管理。
(2)師資水平。27.3%的人認為師資水平優秀,42.4%的人認為師資水平一般,22.0%的人認為師資水平合格,8.4%的人對師資不太滿意,1.2%的人認為教師不稱職。
(3)內容偏好。25.2%的人偏好就業形勢分析,24.0%的人偏好就業援助,23.4%的人偏好求職技巧,20.3%的人偏好擇業指導,7.1%的人偏好專題培訓。對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開發的輔助手冊,非常喜歡的人占34.4%,比較喜歡的人占46.6%,討厭或不喜歡的人占8.3%。
(4)形式評價。針對形式的評價,34.4%的人非常喜歡,46.6%的人比較喜歡,比較討厭和非常討厭的人共占8.3%。讓受訪者滿意度最高的是職業心理測評,次之是職業生涯規劃或創業大賽。
(5)服務需求。學校希望加強的是對就業形勢與創業政策、就業市場對從業者的能力要求的指導,學生希望加強對就業形勢與創業政策、職業心理測評技術與方法的指導,社區居民希望加強對就業信息與渠道和勞動權益保障的指導。
2.對“職業指導進校園、進社區”項目的訪談調查
(1)整體評價。受訪者認為,項目講師團的組建、巡回講座扎實有效,加強了各方對職業指導的重視。項目對增強就業工作活力、豐富就業服務形式、降低就業信息不對稱等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組織評價。承接單位認為,項目采取公開招標的方式值得肯定,但存在項目招投標流程復雜、時間偏長的問題。項目深受廣大師生歡迎,學生積極性提高了很多,但對提供身份證號碼配合度不高。
(3)師資評價。講師團在職業指導理論、工具技術方面值得肯定,但講師的水平參差不齊。此外,師資授課的標準化、流程化、模塊化尚不規范。
(4)需求評價。學校不僅希望將職業指導送進學校,更希望將企業信息送進學校,幫學生對接就業資源。社區居民需要的不是求職就業,而是找到好的工作,提高收入待遇。
(5)考核評價。有受訪者認為,需要加強對每場活動的評價考核,在抽查的基礎上,對活動效果做進一步精細化的評價。
3.實地調研
(1)公共職業指導。在公共就業服務組織上,西安推進就業補貼政策落實、“就業援助月”“廳局長校園行”等專項活動,依托一體化信息系統職介子系統,形成了辦公自動化、信息網絡化、服務便捷化的服務體系。西安就業服務中心聘請企業HR、高管等進入校園,開展就業創業培訓,效果明顯。
(2)院校職業指導。陜西師范大學在職業指導投入上,做到“四個到位”,即機構到位、編制到位、經費到位、場地到位。在具體操作上,采取“五項措施”:一是以課程建設為核心,二是加強信息化建設,三是加強隊伍建設,四是加大就業實習基地建設,五是注重用人單位調研回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實施“就業競爭力提升計劃”,分層搭建了課堂、課外、網絡三位一體的就業指導體系:一是普查畢業生就業情況;二是開展就業訓練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活動;三是根據學生個性化需求,給予精準化、問題導向式的輔導咨詢。
三、問題與不足
1.職業指導理論認識有待提高
多地對職業指導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視、輕視或誤解,導致項目在操作中,得不到理解和認同。人們對職業指導專業化知識與技能還比較難以深入理解,公眾多將職業指導混淆于就業面試、德育輔導、職業生涯規劃等。
2.職業指導質量效率有待提高
承接機構反映,招投標流程提供資料繁瑣、時間流程長,獲取佐證材料尤其是身份證號難度大,降低了求職者參與的積極性,影響了工作效率。在符合財政資金使用規范、確保財政資金使用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簡化程序、提高效率、加快預算使用進度,是確保項目順利推進的基礎。
3.職業指導評價機制有待完善
評價機制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評價目標不明確,除了服務人數、服務時長外,項目未設定具體的要實現的目標;二是評價標準過于簡單,對項目效果的評價以定性為主,缺乏定量的標準;三是評價主體單一化,除了主辦機構及服務對象對項目的評價外,缺乏相關主體的評價及建議。
四、對策與建議
1.深化對職業指導功能價值的認識
加深理論認識,解決項目“是否做”的問題。進一步加深對職業指導規律、機制、方式、方法的認識,明晰項目持續開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帶動項目投入與參與各方的主動性、積極性:一是利用各類媒體,特別是新媒體宣傳職業指導活動;二是在各類招聘會上為求職者提供擇業指導、政策解答、面試指導等服務;三是廣泛吸納各界資源,提高職業指導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2.明確公共職業指導服務定位
通過把握項目定位,解決項目“做什么”的問題:一是要繼續開展基礎性、普適性、大眾性的職業指導巡講;二是開發職業指導資源或課程,優化工具方法,提高項目質量,爭取有所創新和突破;三是拓展職業指導服務空間,將政府促進就業關懷送到基層,送到最需要的地方,體現公共就業的服務屬性。
3.搞好職業指導項目方案設計
通過完善方案設計,解決項目“怎么做”的問題:一是加快職業指導核心模塊構建,形成獨具特色的內容體系;二是規范項目組織與監管,按照方式靈活、程序簡便、公開透明、結果評價的原則實施;三是整合各方資源,把單項活動和一次性的工作要求轉變成制度性的安排,推進項目創新。
4.加強職業指導隊伍建設
通過加強隊伍建設,解決項目“誰來做”的問題:一是組織職業指導員職業資格培訓和鑒定,力促持證上崗;二是組織學校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工作者,加強情境式、組團式、自助式的專業化培訓;三是通過培訓隊伍以點帶面,促使學校和社區多做基礎性工作,提前預防和干預就業困難和危機,將矛盾盡早解決。
5.探索職業指導服務標準化建設
通過探索模式,解決項目“怎么走”的問題:一是學習標準化建設成果,提高公共就業創業工作隊伍的素質和業務能力;二是逐步實現公共就業服務標準化、信息化、常態化,為準確判斷就業形勢和領導決策提供可靠依據;三是加大資金投入,配置現代化辦公設備,形成辦公自動化、信息網絡化、服務便捷化的就業服務體系。
(作者單位: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