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香序
摘 要:在實施高中新課程的背景下,音樂課作為美育的重要課程,如何充分發揮其作用,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以樂理教學為切入點,闡述音樂教師應如何轉變教育教學理念,處理好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之間的關系,引入科學的教育評價機制,從而激活課堂,切實提高樂理教學的實效性。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1、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上動真格,挖掘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潛能。2、在教師主導作用上下功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接受性學習。3、在教學評價上做文章,引入激勵機制,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總之,雖然本文只論述樂理教學,卻有言近旨遠之意,以期引發讀者關于新課程實施中如何開展音樂教學的更多思考。
關鍵詞:激活課堂;樂理教學;實效性
從教育現狀來看,音樂教育由于沒有升學考試的外力推動,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就成了一種十分重要的內驅力,所以,音樂教育應該讓學生帶著濃郁興趣走進課堂,并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發展興趣品質,這一點,對音樂教學中的樂理教學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許多音樂教師對樂理教學大傷腦筋,往往花了大量的時間來講解,而學生卻難以掌握。據調查,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尤其是在他們看來枯燥無味的樂理學習。但是樂理教學對于音樂教學的重要性又不言而喻。如何解決這一對矛盾呢?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一談我的看法。
一.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音樂教學中應轉變教育觀念,增強民主意識,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教學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中心”;從以“知識為中心”到以“發展為中心”。
在樂理教學中,我較看重的是學生學知識的過程而不是注重他們對知識掌握的廣度與深度,改變原來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注意師生角色的轉變,在教學中老師與學生積極互動,改變舊的教學方法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主動觀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應以一名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的身份,鼓勵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得知識,形成能力。
速度、力度、拍號、調號、裝飾音等樂理知識是同學們經常遇到但又很少注意的,怎么引導他們自主發現呢?我對各學習小組提出要求:找出課本中自己不懂的音樂符號,提出來,通過師生互動共同解答,告訴他們小組發現的問題或解決的問題越多,則小組成績越高。這時大家的積極性加強了,學習的興趣也來了,同學們紛紛翻閱起課本,仔細觀察起來,不一會兒提出了大量的問題,有的問:老師,在音符上方加弧線是什么意思?有的問:音符上方的倒三角形有何作用?還有的問:“>”、“<”是什么意思,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有些問題甲組提出,乙組馬上給予回答,同學之間無法解答的問題,由老師講解、點撥,這種情況下對樂理的講解,同學非常愿意接受,且注意力很集中,效果比一開始由老師不停的講解要好得多,這既提高了教學效果,又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有些問題留到課后由學生通過圖書、網絡等多種途徑,廣泛收集信息,進行研究性學習,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這種學習,同學們既掌握了大量的樂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加強了,并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達到了變被動為主動,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目的,促進了學生的發展,真正做到了“以知識為中心”到“以發展為中心”的轉變。
二.巧用“類比”,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樂理知識。
比如,《彼得與狼》這一課,在介紹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是由不同的音色樂器演奏時,為了讓學生掌握有關配器方面的知識,我沒有直接講配器的概念,而是以化裝這門藝術為切入點,我對同學說:假如你是一個化裝師,要求把一個模特分別化裝成“美國人”、“中國人”兩種類型,你在選擇服飾與色彩時應注意:①你應選擇不同的服飾和色彩;②這種不同的服飾和色彩應與具體的人物形象相匹配。只有那樣,才能表現不同國度人物的特點。否則就會象給洋妞帶黑頭發、畫藍眼睛一樣,顯得很不協調。同樣的道理,為了塑造不同的藝術形象,就必須采用不同的音色樂器,否則就不能正確表現作品中不同角色的特點。就這樣一講,學生對配器的概念就理解了,而且還能活學活用。當我問少先隊員應用什么樂器演奏時,同學們開始分析起少先隊員的特點,并配上相應的樂器。有的建議用“小號”,認為“小號”音色嘹亮,能體現少先隊員的活潑向上的特點,有的說用“喇叭”,有的說用“小提”……。雖然說法不一,但都能說出自己的理由。可見,他們對配器已有所了解。接下去的角色,我仍然先讓他們進行配器,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達到了掌握音樂知識的目的。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音樂與其他學科的綜合。
三.完善評價機制,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
1、根據教學目標與內容的需要,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把班級成員分成七個小組,每組七至八人,以這種形式上課,各小組間的競爭意識增強了,積極性提高了。通過分組競賽的方式,有益于個體和群體的交往和合作,把“小我”溶于“大我”之中。從而領悟共處的真諦,培養了同學們的合作共處意識;確保了同學們課后研究性學習的持續進行。
2、改變原來以教師為主的評價方式,體現師生平等互動的關系。采用教師評價、學生小組自評、互評的綜合評價方式;評價的內容也較原先不同,不再以知識掌握的多少作為評價標準,而是以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及理解程度,個體表演能力,群體合作能力,課堂紀律等幾個方面作為評價的主要方面。通過評價獲得教與學的反饋信息,不斷調整教學行為,作出改進措施,促進學生發展。
總之,通過發揮學生、教師、評價三方面的作用,真正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施,既注意有效的接受性學習,又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主動觀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采取有利的組織形式,完善評價機制,鼓勵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樂理教學難”的這一現狀是可以改變的,而新課程實施中的音樂教學也將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