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琳+林怡寧+陳曉欣+鄉敏娟+廖秋蓮+張兆勁
摘要:粵西地區流行年例習俗,茂名年例更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項目通過文獻研究和實地收集資料,從“年例”活動到“年例文化”,在更為宏大的時空背景中考察年例的文化意義,分析年例文化發生的變遷及其原因,更準確地把握年例文化的社會功能,為年例更好地發展提供對策與建議。
關鍵字:年例 文化變遷 社會功能 繼承
中圖號: 文獻標識碼:
2012年,茂名將“年例”申請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學術界對此研究相對匱乏。很多人對于“年例”的看法僅僅局限于其作為傳統節日的宗教性質和神話性質,而忽略了年例已經都隨著時間的遷移而出現的多方面、多層次的變化。課題成員赴茂名坡仔村、佳山村、鰲頭鎮、聯唐村、長坡村、田中間村、楊梅村等多個村莊進行實地調查,共發放問卷190份,回收有效問卷177份,有效率93.17%。由于側重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數據分析主要運用百分比、頻率等一般描述統計法,對茂名文化變遷進行考察。
一、年例文化變遷及其原因
茂名等地區素有“年例大過年”之說,據本次調查數據顯示,茂名地區舉辦一次年例的花費均值達到10550,但是收入在8000以上的比例僅為30.5%,雖然舉辦年例給當地的村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負擔,但是近三年都有舉辦年例的村民比例占到了69.5%,年例習俗保存良好,村民平均每年參加年例次數為4.75。雖然村民參與度較高,但是年例作為一種民俗文化,有著傳承性與變遷性,演變至今,活動內容不斷簡化,在形式和內涵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遷。
(一)年例儀式感減弱,游神娛神活動減少
光緒《茂名縣志風俗》有載:“自十二月到是月(農歷二月)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傳統的年例,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活動以及游神娛神,儀式感強烈。他們認為這能夠讓神明“愉悅”,從而使神明普降恩澤,造福一方子民。但是,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如今的年例,在形式上從“做年例”“吃年例”“看年例”簡化為“做年例”“吃年例”為主,游神娛神活動舉辦的越來越少。在訪談電白區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何主任時提到:當下民間慶祝年例已經減少了儀式活動,以宴請親朋好友為主。在走訪調查的水東鎮、電城鎮、林頭鎮共8個村中,也只有電城鎮的田頭村(爵西村)在年例期間進行多項特色民俗表演,其它調查地僅僅邀請身邊的親朋好友一同參加年例,并沒有進行民俗表演。茂名市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賴主任提到:年例的形式已經發生改變,人們不再重視年例儀式上的意義,而把年例當做親朋好友間感情交流的機會,因此,民俗表演只剩下老藝人自演自賞,很少人觀看,年例的活動形式不斷被簡化。
(二)內涵上的變遷
從訪談中得出:過去村民僅僅作為參與者,很少思考年例的文化代表性和文化意義,但是隨著教育的普及,村民知識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對本土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視,年例村民漸漸從年例這一民俗活動獲得精神滿足,意識到年例儀式是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對于年例文化的文化認可度與保護意識不斷加強,加深了對年例文化意義上的認知。調查者對年例是否是鄉村文化代表、是應該傳承的傳統文化認可度都超過4(滿分為5),可見村民對年例的文化意義比較認可,可見當地對年例文化的文化自信有所增強,保護意識不斷增強。
(三)年例傳承發生斷層
粵西地區是一個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區域,城鎮富裕起來后,年例的傳承卻失去了鄉村這一載體。以茂名市電白區為例,電白區水東鎮作為電白區的縣城,交通便利,教育文化資源豐富,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吸引了其他鄉鎮人口的聚攏。底層鄉鎮富裕的人們“逃”到縣城后,將鄉村生活的習俗留在了鄉村和過去。縣城里,迎神接神的廟和祠堂沒有了,年例期間盛行的游神活動在這部分外遷的居民中也無法開展,人們沒辦法“睇年例”。縣城人口密度越來越大,相應地就要有高樓來容納。住高層商品房的人們,沒有了鄉村里寬闊的空間在年例時宴請親朋好友,“吃年例”的習俗也無以為繼,年例的傳承發生了斷層。
二、當下年例的社會功能
年例在漫長的變遷過程中,年例所扮演的社會功能也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新的內涵和時代特色加諸于年例這一傳統節日中,使得年例逐漸衍變為地區交際與娛樂一體化的具有強烈認同作用的文化節日,具有宗族認同、社會交往和文化娛樂等多方面農村社會功能。
(一)宗族認同
年例蘊涵著當地村民的宗族心理、宗教信仰、價值取向等文化底蘊,反映了他們的族群文化特色。年例把每一個體、每一群體聚合在一起,使個體以及整個族群在這一地域中傳承自己的群體文化。可見,年例維系著民眾的群體信仰與群體認同,擁有一種內在的穩定性,因而在粵西地區經久不衰。以游神和祭拜儀式為例,在回答“您怎么看待年例的祭拜儀式”時,65.65%的人認同祭拜儀式可以保佑家里的平安,48.59%的人認為可以增添對未來的信心,帶來好運,67.23%的人認為年例是一個傳統,需要繼承,而認為“如果我當家了,就不會舉行這些儀式了”的人僅為1.7%。同樣,在關于游神的回答中,認為“可以給村里帶來一年的好運氣”和“作為傳統的風俗,需要繼承和保護”的分別占57.6%和71.2%。因此,即使在宗族崇拜祛魅和移風易俗在農村地區實行多年,本地的村民對年例習俗仍保持著共同的宗族認同和價值取向,年例依然發揮著加強宗族認同的作用。
表1 關于年例祭拜儀式的看法(N=177)
頻數 百分比
祭拜儀式可以保佑家里的平安 116 65.65%
可以增添對未來的信心,帶來好運 86 48.59%
是一個傳統,需要繼承 119 67.23%
聽從長輩的安排 153 86.5%
如果我當家了,就不會舉行這些儀式了 3 1.7%
表2 關于年例游神儀式的看法(N=177)
頻數 百分比
給村里帶來一年的好運氣 102 57.6%
這是傳統的風俗,需要繼承和保護 126 71.2%
是鄉村的一個特色活動 55 31.1%
給我們的生活增添樂趣 112 63.3%
這是迷信的表現 6 3.4%
(二)社會交往
蔣明智等認為年例最初產生時主要目的可能是驅鬼納福,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種聯絡感情、人情流動的形式。通過對年例和廟會兩種模式的比較,提出廟會模式的社會交往是單向且簡單的,而年例模式則是雙向的社會互動,其社會整合功能更為復雜。
圖1 廟會模式
在回答“您是否同意年例能增強親友間的感情”時,97.7%的人都表示認同;同時,有94.4%的人也同意“年例能擴大我的交際圈”這一觀點。各村村民相互串門吃年例,遠近親疏的親戚和朋友也會前來吃年例。到了正年例這一天,主人總會預備多二分之一的飯菜,因為被邀請的客人往往會再邀上自己的朋友湊熱鬧。當然,門前的車越多主人越光彩,客人越多主人越自豪;假若門前冷冷清清,會被鄰里看不起。在這樣一種文化環境和心理環境下,地區的交往在年例期間就密切起來。很多城鎮的甚至外地的朋友也被邀請來吃年例,年例使得當地的交際圈子也越來越大。
(三)文化娛樂
年例大多在二月舉行,人們有較多的閑暇時間,也因此各項活動得以舉辦,大戲、木偶戲、歌舞、唱歌等慶祝活動也逐漸加入進來。在原本驅鬼神的宗教色彩之外,更多的是帶著娛樂的慶祝節日,大致曾經出現過四類活動:一是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活動,比如粵劇、木偶戲、采茶戲和雜技等;二是邀請外來歌手進行演唱會等;三是煙花匯演;四是村民集體觀看電影等。在祭祀神靈的同時,村民也為自己過了一個歡娛的節日,87.6%受訪者都贊同“給我們的日常帶來了樂趣”。另外,本地村委還會利用年例等完成一些宣傳活動和政策普及,比如年例和禁毒宣傳、反詐騙宣傳相結合,不支持人數僅占14.7%,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繼承傳統文化,加強鄉村文化認同
在繼承和保護年例文化時,我們既要主要傳統古建筑的和保護,也要注重傳統祭拜儀式、傳統民俗表演的傳承。首先,構建專業人才隊伍,落實年例文化保護工作。文化工作人員申請年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能夠讓當地村民對年例文化有了更加系統的認識和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們對鄉村傳統年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的進程。其次,培養傳統文化繼承人,保留傳統鄉村文化特色。傳統年例活動中的“擺照”、“擺鐘”、“打醮”、“游神”等儀式,“舞龍醒獅”、“木偶戲”、“做大戲”等民俗表演活動,此類非物質文化部分主要是靠藝人來傳承、發展的。我們可以合理利用中央給予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的經費支持,對非遺的項目的傳承人的發展與培養提供經費資助。同時,拓寬培養繼承人的渠道,提供更多學習的機會,如鼓勵老藝人開展傳統文化技藝興趣班,再如引導傳統技藝走進校園,開展傳統技藝第二課堂等等,讓更多的民眾接觸傳統文化,促進文化的傳承。
四、創新年例活動形式,發展年例文化旅游業
年例中傳統的唱大戲(粵劇)、演木偶戲等表演,受眾群體主要集中在高年齡層,不管是藝人還是觀眾都是以老年人為主,缺乏新鮮血液。因此為了延續年例文化的魅力,應該創新活動形式,結合年例發展文化旅游業。一是調整文藝表演的節目,使其更加迎合年輕人的口味,加入更多現代化的元素。比如除了傳統的民俗表演以外,可以加入輕音樂、雜技、小品等現代表演,促進節目的多元化,努力做到滿足多層次觀眾的文化精神需求,擴大表演節目的受眾群體。二是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教育相結合,提高村民的文化意識和素養。例如,在茂名部分地區的年例期間,鄉鎮府、村委會等組織開展禁毒、禁賭、反電信詐騙、打擊傳銷犯罪等宣傳活動,加強了鄉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三是組織與年例民俗文化活動相關的比賽活動。例如舉辦年例主題攝影比賽,年例主題的征文比賽等年例主題活動,以年輕人所熟悉的活動形式開展傳統文化活動。最后,茂名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同時還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如“中國第一灘”、“放雞島”等旅游勝地,發展年例旅游業有助于推進當地的鄉村文化建設,不僅可以為當地創造經濟效益,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資金支持,還可以加強當地鄉村文化的特色,強化當地的文化記號,提高人們對年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可以籌辦如“年例文化節”、“年例狂歡節”等大型的旅游項目,在年例活動氣氛濃厚的村落或者街道打造“年例一條街”或“木偶一條街”等旅游景點,將特色的年例活動集中展現給游客看,更好地達到傳承與宣傳年例文化,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耀瀧.粵西“年例”民俗溯源[J]. 文化遺產, 2014(03): 128-135.
[2]周大鳴.年例習俗與宗族認同: 以粵西電白縣潭村為中心的研究[J]. 文化遺產,2008(01).
[3]蔣明智.鄉村社會的人情盛會:以粵西高州的年例為例[J].民俗研究,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