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妍
本文所指的麗江專區,系指1950年4月成立的麗江專員公署轄區,轄麗江、永勝、華坪、寧蒗、中甸、德欽、維西、碧江、福貢、貢山、蘭坪、鶴慶、劍川13個縣。麗江專區地處滇西北橫斷山區,地貌類型豐富,世居納西、藏、彝、傈僳、白、獨龍、怒等民族,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山區。
1954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了一部名叫《山間鈴響馬幫來》的電影,展示了黨和政府組織馬幫跋山涉水,為云南邊境線上的苗寨和哈尼族村寨運送鹽、茶、布料等物資的情景。貿易隊員的到來,打破了少數民族村寨“鹽巴比金子還貴”的現狀。黨的民族貿易政策,受到少數民族同胞的熱烈歡迎;貿易隊員,被稱作“毛主席派來的人”。這一時期,黨和政府組織進行的民族貿易工作,遍布云南各少數民族地區,各村寨都留下了民貿隊員的足跡,各少數民族都感受到了黨的關懷和溫暖。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云南考察時指出:“云南應努力建設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隨著示范區建設的開展,系統梳理新中國建立初期的民族貿易工作,總結經驗教訓,對堅持和完善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設大美小康麗江提供典型的研究個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解放前的民族貿易情況
解放前,云南除漢族居住地區生產生活水平較高、商品交換較頻繁外,少數民族地區大都處于自耕而食、自織而衣的小農經濟階段,農業與手工業尚未分離,剩余商品很少。加之,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山多田少、地廣人稀、交通閉塞,物資運輸主要依靠人背馬馱,因此,商品交換很不發達。1950年以前,麗江專區下轄各縣的商業,大都處于以物易物的階段。但由于自然地理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的差異,各縣的商品交換又各有特點。
貢山縣位于高山峽谷區,東西窄,南北長,氣候類型大體分為江邊濕熱、半山溫和、高山嚴寒3類。受特殊地形和氣候影響,貢山山貨藥材繁多,土特產品豐富,高寒山區盛產貝母、黃連和獸皮,濕熱和半山區種植亞熱帶經濟茶葉、花生等作物。由于產品豐富,物物交換的規模和數量較大,交換品種較多,有食鹽、茶葉、小鐵農具、土布、糧食、鐵三角、砍刀、針線、火柴、珠子等10余種 。加之,因其鄰近緬甸,在當地頭人和外商控制下的邊民小額貿易也偶有發生。但由于經濟結構簡單、交通不便、商品交換的剝削性強等原因,貢山一直未形成定期交易集市。碧江縣地處中緬邊境,情況和貢山類似。
寧蒗、維西、福貢和蘭坪縣,由于受高寒冷涼山區地理環境限制,農業生產仍采用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式,農業產量極低,剩余產品極少,缺乏定期進行集市貿易的物質基礎。唯一的商貿活動,是通過內地行商串鄉偶爾進行的物物交換。這種交換,多被內地去的外商所壟斷,他們用少量的工業品換取少數民族大量的農產品。以物易物的通常比例是:1件土布換1頭黃牛,1顆針換3個雞蛋,1口鐵鍋換1鍋黃連,1斤鹽換1斤貝母,等等。交換價值大約是1:100,比例嚴重失衡。藏族地區的商貿,多半由土司和寺廟所壟斷,他們把商貿和高利貸結合起來,每年冬季向農奴發放各種日用品,到秋季再向農奴索回成倍的農產品,使農奴原本就捉襟見肘的生活更加窘迫。
總體而言,新中國建立前,麗江專區下轄13個縣的商品生產和交換很不發達,僅有的少許商貿活動,主要是經營各縣土司和頭人的奢侈用品;人民日常必需的鹽、茶葉及部分棉布,雖偶有交換和售賣,但交換價值嚴重不等價,帶有很強的掠奪色彩。
建國初期民族貿易機構的建立
1949年7月1日,麗江解放。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改善少數民族生活狀況、消除民族隔閡,黨和政府從民族貿易入手,開始在專區各縣摸索籌建民族貿易機構。
1950年5月,人民解放軍解放西藏昌都后進駐德欽,面臨著藏區農奴主、土司和喇嘛對新政權的武裝挑戰,同時急需解決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矛盾等問題。為改善民族關系,獲得藏族同胞的支持與信任,德欽的商貿工作很快以隨軍貿易的方式開展,同年底成立縣公司,并在縣城設立門市部1個。中甸縣個別頭人由于受國民黨特務的挑唆,對黨的民族政策有疑慮,拒絕同人民政府合作。作為敏感地帶,藏族地區的民貿工作,按照“政權未建,貿易先行”的方針開展。工作組排除重重困難,于1951年成立縣民貿公司和貿易小組各1個。同年,維西縣將1950年建立的民貿辦事處擴大為縣民貿公司,下設門市部2個、貿易小組4個。
1950年12月10日,貿易部召開的各大區貿易部長及各專業公司經理聯席會議確定,要在邊遠地區酌設一攬子性質的貿易公司。而麗江專區的民貿支公司,早在此次會議之前就已建立。當年5月,省政府派8名干部到麗江籌建民貿支公司,在主要鄉鎮建立購銷、貿易小組。1951年2月4日《人民日報》載:“西南貿易部門在少數民族地區大力開展茶葉、羊毛、麝香、硼砂等民族貿易工作。云南、貴州、四川、西康等地國營貿易公司,分別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設立貿易機構,繁榮民族經濟?!?/p>
與藏區3縣比,怒江地區的碧江、貢山、福貢、瀘水和蘭坪5縣的民貿工作起步晚,機構建立耗時長。1950年春,黨從內地派遣邊防部隊和干部,到碧江開展工作。翌年5月,碧江縣民貿公司成立,使這個歷史上幾乎沒有商業的縣份首次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商業,成為怒江地區第一個成立民貿公司的縣。1951年,貢山、瀘水成立貿易小組,蘭坪成立辦事處,3個縣的民貿工作開始起步。1952年,貢山增設辦事處1個,福貢始設辦事處。1953年,蘭坪將1951年建立的辦事處改為縣民貿公司,設門市部1個、貿易小組4個。同年,瀘水成立縣公司,貢山成立貿易商店4個。1954年,貢山、福貢成立民貿公司,標志著怒江地區5縣民貿系統建成。
1950年,寧蒗縣在永寧、涼山辦事處建立貿易小組2個,4年后才成立縣貿易公司。在無前人經驗可資借鑒的情況下,麗江專區民族貿易機構在摸索中建立并趨于完善。1953年1月30日新華社新聞稿載:“云南省少數民族聚居的普洱、保山、麗江、蒙自、文山5個專區,建立了100多個民族貿易機構,收購當地土特產,供應少數民族所需的生產、生活資料?!钡?954年,專區所轄各縣都成立了涵蓋縣、區、鄉、村4級的縣貿易公司。
從1954年底起,專區民貿工作機構和規模迅速擴大。1955年,福貢建立中心商店3個、購銷小組8個、轉運站2個。1956年,寧蒗民貿網點擴充到23個。1957年,碧江民貿網點由上年的7個增加到37個,維西建立貿易小組5個、門市6個。這一時期,民貿工作的重點是逐步限制和改造私商。隨著民貿機構的擴大,原來由土司、頭人、寺廟和從內地去的外商經營的商品交換活動逐步消失,國營貿易全面占領市場,在公平交易中,各少數民族開始享受到社會主義商業貿易帶來的益處。
從1950年到1964年,專區建立的民貿機構,已達支公司1個、縣公司13個、中心商店43個、購銷店132個,有職工1405人,占總人口的0.29%。
建國初期民族貿易的經營
建國初期,麗江專區民族貿易的經營,主要集中在促進物資交流、滿足群眾生產生活所需方面。各級民貿機構一方面通過組織農副產品收購,增加少數民族收入;另一方面,組織商品供應,為群眾購買生產生活所需提供便利。為改變解放前本地土特產品難以運出、外地工業品難以運入、當地頭人和外商盤剝等狀況,各國營商業機構對民族地區的商品供銷,采取“不賺不賠,有賺有賠,以賺補賠”的原則,對部分商品進行價格補貼,收購農副產品則實行最低保護價,致力提高群眾收入。
組織農副產品收購。根據中央和全國民族貿易會議有關精神,對國家需要的一、二類農副產品,按統購派購政策,兼顧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情況的方式進行,兼顧國家、集體和農牧民三方利益。為縮小解放前工業品與農副產品交換的巨大剪刀差,專區各民貿機構在低價售賣工業品的同時,數次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使價格與價值基本上接近。例如,從1950年到1965年,貝母每市斤收購價由3.4元提高到11.8元,提高了3.5倍;麝香每市斤從12元提高到48元,提高了4倍;黃連每市斤由0.87元提高到5.15元,提高了5.9倍。收購初期,由于受工作人員缺乏經驗、政策宣傳少、群眾還未對黨建立起足夠的信任等因素影響,收購總額和品種都不多。1953年,專區收購的農副產品價值僅52萬元。但通過商業人員走村串寨的宣傳和收購,1954年,收購總額達164.9萬元。1953年到1963年間,民貿機構收購的農副產品總值達558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24元,年人均收入11.3元。群眾在歌中唱到:“開采歌聲四起,萬寶滾滾下山,滿山果木藥材,家家副業增收。”
組織商品供應。50年代初,專區各民貿機構通過舉辦經常性的物資交流會,積極組織食鹽、茶葉、火柴、禽蛋等生活必須品供應。1951年9月17日的《人民日報》報道:“云南省國營貿易公司組織百余小組,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物資交流工作?!弊?955年起,開始在各縣售賣牙膏、水壺、毛巾、襪子等日用品,墨盒、鋼筆、鉛筆等文體用品。蘭坪縣民貿公司的供應品種,由1953年的1011種擴大到1963年的4081種。到60年代初,少數民族原來連見都見不到的電筒、水筆、打火機、球鞋等小百貨,幾乎家家都能見得到、用得上。民貿公司組織的商品供應,還使棉布代替了麻布,陶瓷和搪瓷器皿代替了木碗木盆,鐵農具代替了木鋤、木棒,少數民族同胞穿麻布、打赤腳的貧困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56年4月27日的《人民日報》載:“云南省怒江西岸各族人民結束了刀耕火種的歷史,首次使用新式農具。”在民貿部門大量組織食鹽供應、低價出售食鹽后,專區食鹽銷售量逐年大幅提升,1961年達到頂峰,比1953年增長10.5倍,體現出少數民族對食鹽的需求和對民貿部門食鹽銷售政策的支持。福貢縣少數民族在民歌中唱到:“騰沖的刀子這里有,蘭坪的鹽巴吃不完,要啥有啥最方便。”
組織特需商品供應。特需商品,是對各種適應少數民族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特殊需要的商品的統稱,是民族貿易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受不同的生活環境與歷史上形成的經濟、文化影響,各少數民族同胞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風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與漢族有較大差異,各民族之間也有差別。這些差異,反映在經濟生活中便表現為不同民族對不同商品的特殊需求。1955年以后,民貿部門開始組織供應民族特需商品,品種豐富,方式多樣,深受群眾喜愛。1956年3月,商業部召開少數民族特殊需要商品座談會,要求民族聚居地區的貿易公司設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門市部或專柜。同年7月,商業部下達《全國少數民族地區特殊需要商品目錄》,該目錄按商品性質和用途,劃分為綢緞、家用器具、珍寶飛器等9大類1157種。為滿足少數民族的特殊需要,專區各民貿機構積極按需供應民族特需商品,品種涵蓋生產工具、布料、服飾、裝飾品、炊具、飲食等各方面,并根據實際需要不斷擴大特需商品經營。1955年,經營的特需商品只有128種,1963年達850種,翻了6.6倍。尤值一提的是,1955年至1963年間,專區共售出縫衣機259臺。
專區民貿部門組織供應特需商品的原則,首先是按需供應。寧蒗縣無論是在供應飲食類特需商品茶葉和酒,還是供應特需用布方面,都較好地體現了按需供應的原則。其次是采取就地生產與內地支援相結合的方針。1955年,當地生產的特需商品只有92種,翌年增加到110種;1963年達250種、產值達66.8萬元。截止1964年底,就地組織起來生產特需商品的手工業工人達488人,其中皮業、針紡織、銅鐵五金工人,分別達130人、308人和 50人。第三是在組織供應特需商品方面各有特色。寧蒗根據“三就”(就地取材、加工、出售)原則,配合有關部門,發展當地傳統手工業,制造小鐵農具、銀飾品、銅鑼鍋、靴子、披毯、石頭煙鍋、白酒、土罐等,除少部分因原料關系產量較少外,絕大部分商品已基本能滿足自身的需要。福貢的傈僳族同胞,原來做一套簡單的粗麻衣服需要100多個勞動日,完全滿足不了日常所需。為解決這一難題,縣貿易公司在組織供應棉布的同時,還專門組織生產了傈僳族花布10萬公尺,并且在當地進行各種式樣的服裝加工,一套成品售價僅為7元。這種民族服飾美觀又耐用,免去了自織自制的麻煩,深受傈僳族同胞的歡迎。
黨對少數民族貿易干部的培養
鑒于少數民族對能講民族語言、文化心態相近的當地人所具有的親近感和信任感,加之,當地少數民族干部能更好地把黨的政策傳達給群眾,把基層群眾的意見和需要反饋給政府,1951年8月,貿易部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民族貿易會議,陳云副總理在會上指出:“貿易工作是民族工作重要的一環,民族貿易工作者就是民族政策的執行者?!边@次會議明確了各地應根據需要,建立少數民族貿易的專營機構,或設專管干部,同時積極培養與訓練少數民族貿易干部。
麗江專區民貿機構從建立伊始,就大力培養當地少數民族擔任商業人員和管理干部。但由于這些干部的文化水平較低、工作能力不強,各縣公司在培養人才上付出了巨大努力。維西縣民貿干部中有文盲12人,縣公司采取實際工作與業務學習相結合的做法,做什么、學什么,跟班勞動、跟班學習。至1964年,這批干部已達高小水平,能單獨開展工作。
德欽縣的商業人員,基本是在平叛和土改中涌現出來的貧苦農民、積極分子,文化水平低,基本無法勝任工作??h公司采取輪訓方法,分批進行文化教育;同時,鼓勵老手帶新手、師徒互幫,在實際工作中提高業務水平。至1958年,能單獨工作、記賬、管理商品的干部達87名。蘭坪縣公司則采取外來干部和少數民族干部互幫互學、上夜校等方法,提高少數民族干部的業務和漢語水平;外來干部也從中了解到少數民族的語言、風俗,從而更加貼近群眾,更利于工作開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許多本地和外來的民貿干部,還走上各行各業的領導崗位。
把一個沒有上過學的文盲,培養成具有一定業務水平、能獨立工作的商業干部,一般需要6年。在這期間,國家要負擔培養費、交通費,還要支付工資,培養成本很高,但黨和政府始終不遺余力。而少數民族商業干部在民貿工作中發揮的作用,同樣可圈可點。
由于專區所屬各縣交通閉塞,區以下的民貿工作,基本靠公司人員人背馬馱送貨下鄉、走村串寨收購農副產品。因此,商業人員便成了黨和少數民族同胞之間重要的紐帶和橋梁。如,由于公路不通,1958年以前,瀘水縣的物資運送全靠人背馬馱,從縣城到邊遠區,往返一次需要12天,民貿人員克服了種種困難,才保證了群眾的物資供應。怒江六庫商店的41名職工,一直堅持用背簍送貨上山。僅從1964年10月到1965年9月,就背貨上山134人次,給山區群眾送去1.42萬元的生產生活用品,收購1.6萬元的農副土特產品。
民貿公司還依據各縣、區的自然地理環境,派干部教授少數民族生產技術。如,中甸縣大中甸區四村購銷店干部,送貨下鄉時帶上藥材三分三樣品,向群眾耐心講解規格、質量、加工技術和收購價格,調動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集體副業收入。又如,寧蒗瀘沽湖地區的摩梭人,由于受土司和生產技術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利用湖泊資源。1956年,縣公司到永勝請來師傅,教群眾喂魚和捕魚,至1964年,湖岸建立漁業生產合作社2個,社員30人,年捕魚10.5萬斤,產值2.1萬元,除供應當地外,還運往各地銷售。群眾在歌中唱到:“共產黨的光芒啊,沒有照不到的地方,您照亮了摩梭人的心;毛主席的光輝啊,沒有照不到的角落,您溫暖了摩梭人的心;毛主席是我們的大救星,瀘沽湖是我們的幸福湖?!边@首民歌,由衷地表達了少數民族同胞對民貿工作的好評,對黨和政府的擁戴;建國初期民族貿易工作的歷史貢獻,已躍然紙上、清晰可見。
通過全體民貿工作者不辭辛苦、不畏艱險的努力,實實在在將黨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使黨的民族政策和民貿政策深入人心,促進了生產發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普及了漢族文化,加強了民族團結,使少數民族同胞逐步建立起對黨的信任,使新生的人民政權在邊疆地區站住了腳。民族貿易工作,不僅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也取得了巨大的政治和文化成就!
【參考文獻】
[1]《云南省麗江專區十五年來民貿工作的總結》全案號35目錄號1案卷號44.檔案.
[2]《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十年民貿工作總結報告》全案號35目錄號1案卷號44.檔案.
[3]《中甸縣民族貿易公司十年工作總結》全案號35目錄號1案卷號44.檔案.
[4]《碧江縣民貿公司解放以來民貿工作總結初稿》全案號35目錄號1案卷號44.檔案.
[5]《瀘水縣民貿公司十三年來民貿工作總結》全案號35目錄號1案卷號44.檔案.
[6]《維西縣商業局關于解放以來民族貿易工作情況的總結報告》全案號35目錄號1案卷號44.檔案.
[7]《德欽縣貿易公司十年工作總結》全案號35目錄號1案卷號44.檔案.
[8]《蘭坪縣民貿公司解放以來商業工作總結》全案號35目錄號1案卷號44.檔案.
[9]《關于民族特需用紗加工的民族特需商品一律免收布票的通知》全案號35目錄號1案卷號24.檔案.
[10]《云南省貿易總公司麗江專區分公司五月份工作總結》全案號11目錄號01案卷號2 柜號6
[11]《麗江區專員公署工商科52年工作總結》全案號11目錄號1案卷號15柜號1.檔案.
[12]《麗江專區商業局1965年度工作總結報告》全案號35目錄號1案卷號62.檔案.
[13]《民貿工作簡報第一期》全案號35目錄號1案卷號42.檔案.
[14]《麗江專區商業局1965年度工作總結報告》全案號35目錄號1案卷號62.檔案.
[15]王文長.民族貿易概論.民族出版社,1989,88-104.
[16]楊清震.民族貿易學.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1-10.
[17]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編寫組.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565-569.
[18]楊德穎,藍垂華,等.《民族貿易大事記(1949—1989)》.中國商業出版社,1990,1—88.
[19]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蒗彝族自治縣委員會編.《寧蒗文史資料·第三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