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俊波+++宣澤星
摘要:微博成為人們接受突發事件信息,并參與突發事件信息建構,是突發事件輿情形成的重要載體。其中微博熱評集中展現了受眾參與行為,本研究發現微博熱評具有即時性、情緒化、高復制率、對話性等特征,造就的突發事件輿情呈現多樣化和碎片化形態。
關鍵詞:微博;熱門評論;受眾參與;輿情演變
微博的出現與發展,使得中國的突發事件報道在汶川地震后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原有的傳播格局已經被逐步打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微博手機端的占有量已經超過電腦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微博在突發新聞報道中扮演著更加重要、更加復雜的角色。如今,熱門評論、圖片評論等功能的推出,使得普通網民在意見表達上有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渠道。其中,熱門評論是指一條微博下點贊數較多的高質量評論的集合。
熱門評論能夠較為客觀地體現民意,在微博功能日趨成熟的當下,水軍轉發、惡意評論等行為層出不窮,而熱門評論的排序由系統算法依據用戶的點贊數和內容質量決定(在本文的研究樣本中,熱門評論的排序僅按照點贊數由高到低分布)。
本研究以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為例,將@人民日報相關微博及其熱門評論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官方媒體報道與移動互聯網輿情的關系,探討輿論引導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方向。
一、研究背景說明
2015年8月12日22時50分,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開發區港務集團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所屬危險品倉庫發生火災。23時26分,網友@小寶最愛旻旻發布了首條爆炸現場的視頻微博:“重大火災,爆炸聲跟打雷一樣!”。23時30分左右,倉庫發生爆炸。之后,多名微博網友上傳了爆炸時的圖片或視頻,天津爆炸立即成為關注度排名第一的熱門話題。次日凌晨,以@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媒體為代表的微博帳號開始了實時報道。
其中,@人民日報發表了174則與天津爆炸事故相關的原創或轉發微博,跨度從8月13日凌晨到今年2月5日。@人民日報創建的話題#天津港爆炸事故#擁有超過17億的閱讀量和310萬的討論量。基于該媒體的官方屬性、媒體影響力和用戶基數,本文選取@人民日報發布的微博作為研究樣本,通過內容分析法進行數據的分析。由于筆者搜集數據的時間與事件發生的時間有一定間隔,而@人民日報在事件后期一些微博中有刪除評論的行為,因此本文在準確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微博熱門評論的特征
本文選取了@人民日報于爆炸發生后一天內發表的熱度較高的24條微博,按照每條微博點贊數前十的標準梳理出240條熱門評論:
其中有59條熱評屬于信息提供類(包括災情實況、專業知識等內容),占比24.6%;另外181條熱評屬于非信息提供類,這類熱評沒有提供關于災情的具體信息:其中有68條傾向于情感表達(包括祈福、分享心情等內容),占比28.3%;有111條傾向于觀點表達(包括質疑官方信息、駁斥他人觀點、表達各自立場等內容),占比46.25%;此外還有2條熱評沒有明確意義。
(一)微博熱評的即時性
突發事件中,移動網絡輿論信息源大都以“在場”形態出現 ,即時性是移動互聯網的一大特點。在微博平臺,熱門評論和發表時間的早晚具有直接關系?!耙庖娦纬傻某跗谑遣环€定的,這一時期也是搶占輿論市場的最佳時間。” 點贊數較高的熱門評論的發表時間往往緊跟微博發布之后,換句話說,同等條件下越早發表的評論越有可能成為熱評。
(二)微博熱評的語言特征
熱門評論基本來自于微博用戶的原創或轉發,其語言具有獨特的口語化特征,一條點贊數較高的熱評往往具有簡短、通俗易懂和情緒化這三個特點。微博熱評不需要遵守傳統媒體在新聞文本中體現的冷靜、客觀原則,即便是提供事實信息的熱評,也因為發布者身在現場而摻雜著情緒化表達。比如,@人民日報發布的第一條關于天津爆炸的微博下,排名第一的熱評內容為:“外面都是消防車!大家別開車出去看熱鬧,有點人性和常識?。f是港里化工品庫爆炸了!強烈呼吁及建議:大家關好門窗,不確定哪里爆炸,不確定是否有有害氣體,大家減少外出,不要湊熱鬧,不要給救援添麻煩!看到救護車消防車請讓路(別點贊,幫忙轉?。?/p>
相較于其他類型的熱門評論,情感表達類的熱評往往運用了一些簡單、通俗的修辭手法,在沒有過度文學化的同時保留了書面語的特征。例如,“愿你們下輩子珠玉琳瑯,錦繡安康,兒孫滿堂,福壽綿長?!边@是@人民日報災后24小時內微博中點贊數最高的熱評,為用戶@阿苒妹妹于8月13日18時54分發表,點贊數達到15667個。在同一條微博下,點贊數達到11966個的熱評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爸爸媽媽送到部隊高高大大的一小伙子,回去的時候就是一小盒子?!?/p>
此外,這些熱評往往包含了一些主動要求復制轉發的短語,諸如“求擴散”、“頂上去讓大家看到”、“幫轉”等。這些短語往往包含在信息提供類的熱評中,它們的大量出現不僅源于微博用戶的語言習慣,也是因為網民越來越重視自己在危機事件中的意見表達。
(三)微博熱評的高復制率
與之相似的,是微博熱評復制率較高的特點。內容一致的熱評往往會反復出現在同一條微博甚至之后的微博中。比如,@人民日報在8月13日0時43分發表的標題為【突發:#天津發生爆炸#騰起蘑菇云 河北多地有震感】的微博下有一條熱門評論:“特別提醒大家注意?。。〈蠹也灰袭?,評論回復當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是外國勢力培植的代言人,冒充不同省份及地區的人相互進行地域歧視和攻擊,目的是挑起地域仇視,離間國人,制造不安定因素,破壞社會秩序!請大家一定幫忙頂上去,讓更多人能清楚的知道事實的真相?。。?。”該條熱門評論也出現在之后微博的熱門評論區中。復制評論往往是網民自發的行為,當網民看到并判斷某條評論的價值后,就會復制內容重新評論,在評論區形成病毒擴散一般的趨勢;此外也有部分網民在前后不同的微博下重復發表自己同樣內容的評論;有網民的熱評復制自其他微博、論壇的內容。
(四)微博熱評的“對話性”特征
微博的評論區是一個雙向交流的輿論場,網民除了針對微博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也會對已有的評論進行回復。相較于微信朋友圈聊天式的評論回復,微博更像是你來我往的辯論。一些熱門評論就具有明顯的對話性的特點。它們并不是針對某一個網民的回復,而是針對已有的一種觀點集合的看法,是兩個乃至多個群體的交鋒。比如,在@人民日報一條標題為【最新:17人遇難 部分救援人員被困】的微博下。有熱門評論以官方為對象發表負面看法:“嗯,報道里永遠只有36人死了,然后呢,蘑菇云都升起來了你他媽跟我說空氣未見異常,你是不是準備說火情小意思,請領導和人民放心????你他媽把人民群眾當傻子呢?”然而,同一條微博下也有熱門評論駁斥這種看法:“37人遇難什么一把手下臺的,是一個很低級的謠言,作為一個天津人,無論是天津的受難者,一般民眾,救援人員,還是你所不屑的所謂領導,現在都不是用來為你一個旁觀者所消費的……”
這種具有對話特征的熱評往往分為三類:
第一種熱評是網民以微博賬號主體或者信息來源主體為評論對象,尤其在@人民日報這樣的官方媒體賬號下,一些網民往往將媒體與政府混為一談,構建出一個想象的輿論共同體。在@人民日報8月16日14時05分發表的一則標題為【16日上午確認4名消防戰士罹難】的微博下,有熱評表示:“我連‘走好都不敢說。真相查清楚,揪出負責人,安置好附近的居民,照顧好戰士們的家屬,這些比緬懷點蠟轉發更重要。人民日報,不要只注重宣揚感人事跡,你們還有更要緊的更實際的事要做?!?/p>
第二種熱評是網民針對已有的一些評論發布自己的意見。在這類評論中,網民往往以“噴子”、“鍵盤俠”等稱呼來指代自己針對的群體。
第三種熱評,網民在脫離已有的評論內容時也能發布具有指向性的評論,這是基于微博在國內的發展所形成的較為混亂的意識形態格局?!肮薄ⅰ拔迕笔蔷W民對各自異見者的稱呼。在@人民日報8月17日8時發表的標題為【關于#天津港爆炸事故#,這21個消息都是謠言!】的微博下,點贊數第一的熱評指出:“有些人對于這起事故在腦海中已經意象了自己的一套看法,不論官博怎么辟謠,怎么說真相,這些人都會認為是官媒隱瞞欺騙,背后有什么巨大的陰謀,從而達到自己腦海中意象的真相,我簡直呵呵了?!?/p>
(五)微博熱評中的謠言與辟謠
由于微博評論獨特的語言和傳播特征,使得熱評區相對微博正文自成一個輿論生態。突發事件報道的過程中,自發性和即時性是微博評論的基礎特征,這在理論中使得一些謠言有了滋長的溫床,但在實際上也為辟謠提供了空間,微博熱評區可視作一個謠言的自凈系統。在@人民日報8月13日凌晨兩點發布的標題為【緊急擴散:附近醫院聯系方式】的微博下,就有熱門評論指出:“辟謠!?。。。。。。。?!那個叫家樂見重傷媽媽的新聞是假的?。?!標記的電話是詐騙號碼!某大V已經辟謠!!別再唯恐天下不亂,助長騙子?。。?!”
而在同一天中午11:57發布的標題為【現場視頻!無人機航拍畫面公布】的微博下,有熱門評論指出:“辟謠】爆炸沖擊波對人體傷害,是沿人體表片狀沖擊。人體表面最脆弱的是鼓膜。沖擊波過后,你的耳朵不痛,聽力無下降,你的內臟肯定不會受傷……”這條熱門評論復制自醫療大V @白衣山貓的博文,反駁了爆炸發生不久后廣為流傳的“內臟受傷論”(該說法指出爆炸產生的沖擊波會損害附件居民的內臟,并且在短時間不易察覺)。根據本文選取的資料,熱評區出現的有針對性的辟謠評論,往往是網友從大V或者其他自媒體復制的內容。
三、關于突發事件微博輿情的分析
通過微博評論,網民不僅是讀者,也是一個自由表達個人觀點、情緒的發布者,更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編輯”的角色。熱門評論區代表了受眾對于本條微博的集中看法,是一個自由的言論市場。網民按下的每一個贊,都是其基于已有內容的個性化選擇;每一個網民此時此刻看到的熱門評論區都有所不同,直到該條微博的熱度下降。一條熱門評論的背后,是成百上千位“編輯”的肯定。
在新浪微博平臺,熱門評論是突發事件輿情的重要體現。根據新浪微博2015年8月19日發布的第二季度財報,2015年6月微博月活躍用戶數(MAU)為2.12億。盡管用戶基數龐大,但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個體網民處于“長尾節點”,高階位的話語權仍然由位于核心節點和橋節點的官媒、大V掌握。透過熱門評論,網民能夠將自己獲取的有價值的信息發表出來,民意能夠更加直觀、動態、集中地體現,這意味著網民不再處于傳播節點的末端,而是變身話語的源頭或傳播紐帶,使得原本由大眾媒體壟斷的一元化的傳播主體多元化。尤其是在突發事件中,與事件直接相關的普通網民(比如塘沽當地的居民、附近醫院的醫務工作者)能夠通過評論高效地傳達一些信息、觀點,對于輿論工作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在官方媒體微博下的熱門評論中,輿論領袖的作用被削減,普通受眾的影響力擴大。一條微博的轉發量、評論量和點贊數會因為發布者的身份而有所差異,但在微博評論區,熱門評論的點贊數與內容的相關度遠高于發表者的身份。盡管如此,基本的傳受關系并沒有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官方媒體、機構和微博大V仍然掌握著主要的話語權。突發事件中,網民討論的內容受媒體主導的議程設置決定;網民發表的辟謠評論往往復制自權威性較高的自媒體;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使得網民傾向于從傳統媒體微博上對照、核實信息 ;網民的意見受到微博大V的影響。
互聯網的出現使得普通網民有了直接發聲的渠道,但話語權仍然微小,熱門評論是網民將個人意見反饋給官方機構、媒體的一條較為便捷的途徑。由于移動互聯網的特征,這些熱門評論依舊帶有明顯的碎片化特征。除此之外,情緒化表達也是熱門評論的重要特征。本文選取的資料顯示,多數網民都在提供信息或者發表觀點是夾雜了個人情緒。此外,熱門評論時常出現的褒貶不一、各執一詞的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當下社會共識的分裂。在@人民日報關于天津爆炸事故發布的微博中,網民關于死亡人數、空氣質量、河水污染、煽情宣傳等問題的態度有著截然不同的分別,只在悼念消防員等少數語境中保持著較為統一的語態。
新媒體背景下,突發事件的分秒傳播讓媒體只能在獲得一鱗半爪的信息而不是完全獲得新聞的要素時就要對之進行報道。 例如,@人民日報在8月13日0時43分發表第一條微博:“網友爆料,天津港港區附近發生爆炸……”而@央視新聞則在這條微博發布41分鐘后根據前方記者返回的消息以更加詳細準確的內容在微博播報了新聞。在這一點上,兩個官方媒體的操作方式各有不同,無論是側重哪種要素,媒體報道都及時有效跟進了現場。但在爆炸發生后的一段時期,官方媒體應對微博上出現的各種謠言卻出現了反應遲鈍的現象。直到8月14日16時36分才發出第一條辟謠微博【天津警方:網傳瑞海公司總裁背景深厚系謠言】,而且明顯與網民關注的重點脫節。正如李克強總理在天津指導工作時指出,“權威發布跟不上,謠言就會滿天飛”。官方媒體必須以人為本,更加重視突發事件中的辟謠工作。
官方媒體需要進一步改進突發新聞的策劃和報道方式,增強多元化、多緯度、全媒體的報道理念,彌補碎片化特征。無論是微博正文還是簡短的熱門評論,無疑都存在字數上的限制(即便新浪微博開放了140字的上限,但微博在跟蹤報道突發事件時仍會追求言簡意賅)。
官方媒體須重視與普通網民的溝通、對話。在突發事件中,網民的評論不僅能成為重要的信息源,也是輿情監控的樣本。在本文選取的樣本中,@人民日報與評論區的網友沒有直接互動,報道內容基本來自前方記者和官方機構。微博的熱門評論本身具有強烈的對話特征,媒體在發布微博的過程中,也可以多多采取自我評論、回復熱評的方式提高信息的傳播效率。
在熱門評論區,媒體必須平衡好網民的言論表達自由和“把關人”角色的義務。在天津爆炸事件的報道中,@人民日報曾多次刪除一些熱門評論,引發了大量網友的爭議。一方面,言論傳播過程中必然會有不適當的內容出現;另一方面,網友對于突發事件時期的言論表達往往非常敏感,刪除評論的行為容易招致不滿。媒體需要建立一套公開、清晰的標準來平衡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既保證網民能充分表達意見,又避免語言暴力、謠言的肆意傳播。
四、結語
移動互聯網時代,突發事件的報道方式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微博作為中國網民了解新聞的途徑,也是媒體發布新聞的平臺,已經成為重要的輿論場。官方媒體在內的傳統意義上的傳播者應重新審視受眾在傳播中的地位,重視普通網民在突發事件中的角色,不斷創新報道方式,改善傳播效果。
注釋:
1. 林凌,移動網絡輿論傳播機制及引導策略,當代傳播,2012(5)
2. Morley, D. (2000). Home Territories: Media, Mobility and Identity:London: Routledge.
3. 曾慶香,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敘事模式,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11)
焦俊波 博士 浙江傳媒學院講師;宣澤星 浙江傳媒學院新聞專業學生;本文系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Z16YD036)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