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征
摘 要:在我國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也促使了網絡語言的發展,使之成為了社交中一項新興的重要語言,且還在不斷的發展中,得到了我國語言學界的關注。所以就要求我們要用正確的眼光來看待和對待網絡語言,使其發展向積極方向邁進。此篇文章就從社會語言的角度對網絡語言的發展進行了分析,以便于可以為網絡語言的深入化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網絡語言;社會語言學;發展;分析
[中圖分類號]:H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0--02
隨著網絡的發展,也帶動了一種別樣語言的發展,就是網絡語言,它與傳統的語言存在一定的差異,形式也各異,可以說是一種自成體系的語言。由于其語言形式簡練生動鮮活,所以備受廣大民眾的喜愛,被廣泛地應用在社交當中。實際上網絡語言指的就是網民在交流時所應用的語言,主要涉及到拼音、漢字縮寫、英文字母縮寫,或是有意義的數字、形象生動的圖片或動畫等。它的存在提高了網上聊天的效率,形象了網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因其是語言交際方式的一種,所以不但與網絡科技存在著聯系,更與社會、語言存在著聯系,它可以體現出人際間的社會關系。
一、社會語言學的概述及涵蓋范圍
社會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所研究的內容就是語言的社會本質和差別。它起源于美國,是以語言學和社會學為基礎依據,從不同的角度、方面對語言的社會本質和差別進行研究和分析的學科。通常情況下,社會語言學所研究的內容主要涵蓋以下幾方面:1)某個國家或者某個地區的語言情況,例如:雙語、多方言等情況。2)多種的語言變體,涉及到標準語言、地方方言、社會方言和土語,正式和非正式語體以及社會性能等等。3)交流環境與語言選擇之間的關系以及語言選擇和人際交往的相互作用。4)社會及不同集團對語言或語言變體的態度、評價及給社會造成的效應。5)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引發的語言變化等。
二、從社會語言角度來看待網絡語言的發展
網絡語言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變異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受社會環境以及其它客觀因素的影響,或是使用者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作用對其進行了改變。總的來說,網絡語言的發展多樣化,本文主要從詞匯和語音兩方面對其發展進行分析。
(一)語言的諧音發展
網絡語言的諧音向發展是其最為明顯的改變,通常包括:數字、方言、漢字、英文以及漢數字混合諧音等。
1.英文諧音。
英文諧音指的就是在網絡語言中將英文詞大的發音與漢字的字音、字形等相結合,采用簡化的形式來進行語言溝通。例如:I see――IC意思就是我明白了,modem――貓指的就是網絡調制解調器,fans――粉絲,high――嗨(興奮、激動的狀態)等等。英文諧音的出現也促進了相似網絡詞語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網絡語言與英語的結合,不僅方便了網絡交流,還便于人們對不常用詞語的理解。
2.數字諧音。
在網絡語言中數字諧音占有著非常多的比重,主要指的就是利用數字的讀音來進行溝通。例如:1314就是一生一世的意思,521就是我愛你,666代表的意思就是很厲害,5555的諧音就是嗚嗚嗚...代表哭泣的意思等等。數字諧音的出現更加方便了網絡之間的交流方式,簡化了語言,而且可以讓網絡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形象,具有趣味性。
3.方言諧音。
方言諧音指的就是人們在將方言時一些音、字存在差異而過于突出而被應用到網絡語言當中的現象。例如“人”在一些地區就會因方言存在而使其讀音偏向于“銀”或者“淫”,如“好銀,壞淫”,將“沒有”讀成“木有、米有”等。方言諧音在使用方面會在一定程度上會強化同一地域使用者之間的認同感,為交流增添了幽默、詼諧的色彩。
4.漢字諧音或擬聲詞。
漢字諧音指的就是受同音字詞的影響,或是在溝通過程中因輸入錯誤而產生的諧音字詞,被人們應用在網絡的溝通當中。例如:“圍脖”就是“微博”的諧音,“奔四”就是“笨死”的諧音,還有“好的”諧音就是“好噠、好滴”,在用后者進行表達時其語言更為生動形象,語氣更為凸顯。而網絡詞語“科科”與人們字壞笑時所發出的聲音相似,所以被賦予了諷刺、嘲笑的意思。更加甜蜜的網絡詞語“么么噠”則表示是親吻的意思,是在親吻時因其聲音與之相似而產生的。
5.字母、數字及漢字諧音的混合應用。
有些網民在溝通過程中希望語言更加新穎,追求標新立異,但受漢字等范圍的約束,所以在進行溝通時就會主觀上將漢字、字母、數字等混合使用,呈現出各異的特點。例如:me too--me2意思就是我也是,I服了U意思就是我服了你,Thank you諧音3Q,是謝謝你的意思等。這類混合語言的使用雖然與漢語和英語的用法不符,但卻能夠便于網民的溝通,加深理解,當然也對正確用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部分人不能夠很好的了解其正確用法和內涵。
(二)在詞匯方面的發展
在網絡化的今天,網絡語言也正在普及當中,大量新詞匯的出現給漢語語言的應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一些在網絡中經常用到的詞語更是受到《現代漢語詞典》的重視,被其收入囊中,因此也更加說明了網絡詞語對我國語言文字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諸多新詞新句中,大部分是被生生捏造出來的,還有些是存在于古詩詞的典籍當中,將其賦予新的意思并被應用在網絡詞語中。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由詞語或句子縮寫形成的。
在進行網絡交流時,網民通常為了便于書寫和溝通,將詞語進行縮寫,用首字母的方式來代表整個詞語所要表達的意思,這種縮寫現象經常被應用在英語單詞的運行中。例如:我們經常用到的也是經常在說的“DIY”就是英文do it youeself!的簡寫,意思是自己動手做;Q就是cute的縮寫,意思是可愛。像這種縮寫形式的網絡語言首先是在網絡流行了一段時間,而后被應用到輔助溝通工具中,更有甚者被媒體廣泛的應用。而句子的縮寫也只是將句子中的謂語動詞進行適當的劃分,例如“為何放棄治療”這句話就可以簡化為“何棄療”,也就是分別去掉了部分修飾的詞語,將體現句子意思的字詞單獨進行重組。又例如:“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就可以被簡化成“人艱不拆”,“十分感動,然后拒絕了他”可以簡化成“十動然拒”。雖然簡化了句子,但其意思并沒有產生變化,反而更容易人理解。
2.受社會現象的影響而衍生形成的。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也使人們逐漸向手機化、電腦化方向認知,通過利用手機或電腦來對國內外的事情進行了解和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就使得一些網絡新詞新句逐漸的誕生了。例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句網絡用語,初始來自于社會事件,是河南省中學的一名女教師在遞交辭職信上寫下的,對此辭職行為正確與否引發了人們的探討。這句話被選為了2015年十大網絡用語,與之相類似的網絡語句還包括:“我想靜靜”、“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要靠才華”、“你們城里人真會玩”等等。
3.通過圖案、符號等來表達出字詞的含義。
網民在利用手機、電腦等網絡設備進行溝通交流時,因不能面對面地進行交流,以至于不能了解和感受到對方的情感變化,因此就產生了用鍵盤上的符號、字母、標點等組成的特定圖案來體現自己的情感,促進雙方情感的交流,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而且還增強了溝通的趣味性。例如“(*^ ^*)”代表的就是開心、高興的意思;“→→”代表的就是嫌棄、鄙視的意思,~(@^_^@)~代表的就是可愛、害羞的意思,=_=代表的就是困、想睡覺的意思等等。此類表情大多都是由符號及文本結合形成,所表達的意思也是具有固定性。在交流過程中可以直接利用輸入法拼出,既方便快捷,又高效,但僅限于平常聊天中使用,不能用在正式的文學、書信等方面書寫中。
4.詞義引申和轉移。
在網絡語言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有些新詞新句的出現都是來自于原有詞匯,是在原有詞匯的引申或轉移下產生的,當然也有一些是來自于古典書籍當中,在被賦予新意思后重新進行使用。例如:“給力”一詞所表示的意思為“有幫助、有作用、給面子”,是在2010年被納入到網絡熱詞中。它的最早起源就是古詩詞書籍《魏書》當中,原話是“得俸而不給力。”在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給力”的意思就是官府向官員支付薪資的一種方式,是通過撥放不同數量的勞役來免費耕地的意思,也就是給予一定的免費勞動力。將其應用在現代化社會中,其意思已經被重新定義,并被廣泛地使用。又例如“醉了”一詞,在網絡語言中通常表達的意思是“不能理解、無語”,在溝通交流中經常被我們用到,常用的句子有“我也是醉了,醉醉的啦”。這個詞的原義表達是酒喝多的一種狀態,在現代化網絡用語中將其進行引申和轉移,使之被賦予了一種郁悶、無奈情緒的意思。對原有字詞的意思進行引申和轉移是網絡語言發展的一個重要渠道,網友們通常為了更加貼切地表現出自己的情感、特點、個性,追求表現形式的多樣化、新穎化,與傳統相對抗,對一些字詞進行延伸和拓展,以此來使現代化的漢語詞匯變得豐富多彩,趣味十足。
三、結束語
此篇文章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對網絡語言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此觀點僅為個人意見,對于不妥的地方仍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學習。但隨著社會現代化腳步的加快,網絡、科技的發展,網絡語言因具有趣味性、簡潔性和易理解性被人們熟知和廣泛的應用,就已經體現出了其自身獨特的語言魅力,在豐富了語言本身的同時也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但同時我們也應正確的認知網絡語言,了解其帶給我們便利、趣味的同時,也會對我們產生一些消極影響,對于那些趣味低俗、與語言交際原則不相適應的網絡語言我們要積極抵制,使網絡用語可以向正確、健康的方向發展。我們在應用時要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廣泛的網絡用語中嚴謹這一態度,只有這樣,才可以擺正我們對網絡語言的認知,用健康的思想、態度去對待,了解其發展過程,從而為網絡語言更好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原野. 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網絡語言的發展[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02):171-174.
[2]韋獻妮. 從生態語言學角度看中國網絡語言的衍生與影響[J].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01):98-100+104.
[3]郭婷婷. 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論時下網絡語言變異[J]. 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07):137+139.
[4]楊麗萍. 從社會語言學視角看網絡語言中的漢英語碼轉換[J]. 雞西大學學報,2012,(02):117-118.
[5]李戀. 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網絡語言[J]. 科技信息,2010,(14):593-594.
[6]張愛紅. 從語言學和社會學角度看網絡語言雷人的發展[J]. 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0,(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