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云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份,科學合理的課堂提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增強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 寓趣于問,激發興趣
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意識地提出一些帶有趣味性的問題,寓趣于設問,創設生動愉快的情景,把學生已有的知識與即將學習的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學生處于“憤”、“悱”狀態,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例如,筆者在引入“復制”操作時,首先描述了一個比賽情景:一個人在講故事,講“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講的什么呢?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講的什么呢?從前有座山……”這樣一遍遍地重復下去,另一個人則把所講的故事輸入到電腦中,也是這樣一遍遍地輸下去,一個小時后,比比誰的遍數多。結果是講故事的人贏了嗎?不!是另外一個人,這是為什么?贏的原因是打字速度快,還是另有其它便捷的操作?假如你是那操作電腦的人,你會贏嗎?這些有趣的問題一下子把學生逗樂了,同時也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噢,原來有一個“復制”操作在起作用。這種激趣性提問,不但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而且會讓學生對新的學習內容產生濃厚興趣。
二、 適時提問,啟迪思維
課堂教學中,在導入新課、學習新知等不同階段,學生的思維狀態是不同的,提問要注意時機,要問在學生“欲發而未發”之前,問在學生“似懂而非懂”之處,問在學生“無疑與有疑”之際,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去積極思維。反之,如果提問時機把握不好,學生就會感到無所適從,難于啟迪學生思維,影響課堂效果。
例如,文字處理軟件中的“替換”操作,是個可以大大提高編輯效率的操作,適用于對內容的有規則修改。作為新授內容,不妨設計一篇比較長的文章,其中某一詞語在全文出現的次數多達幾十處,但都用錯了,要求學生將其無一遺漏地改成另一詞語,并對操作進行計時。可先放手讓學生去操作,一般情況下,學生都會運用以前所掌握的編輯操作進行修改,待學生充分體驗到重復相同操作的枯燥、低效時,教師適時提問學生:是否有更為省事、更為高效的操作呢?這一問,正好問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學生的精神頓時為之一爽,思維隨即啟動,對“替換”操作的學習及體會也就變得更深刻。這里比較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先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不用“替換”操作來完成有關任務的情景,當學生體會到雖然能夠完成任務,但效率較低之際,教師適時提出“是否有其它更為高效的方法?”這個問題,一下子把學生的思維從“埋頭苦干”中拽出來轉而去思考其它方法,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拿到任務不要急著去做,先想想有幾種方法,哪種更好,然后再著手去運作,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 誤區設問,提高思維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認識是從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謬誤的多次反復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誤區設問就是根據教學中學生易錯易漏的知識內容、難以掌握的基本技能等地方預設陷阱,讓學生預先體驗錯誤,這樣可以杜絕或少犯同樣的錯誤。
例如,學生在掌握了文件(夾)的刪除操作、文字處理軟件中的文字及圖片的刪除操作后,已基本形成按“delete”鍵即完成“刪除”操作的操作習慣,然而這一個操作對于刪除表格的某列某行及至整個表格時,卻不然 ,為此,學生經常在此出錯,總是習慣性地用“delete”鍵去做。教學時,不妨在介紹正確的操作方法之前,先故意列舉以前的刪除操作,然后讓學生嘗試刪除一個表格,此時,學生往往會滿有把握地先選中整個表格,然后,按“delete”鍵,然而表格卻紋絲不動,這時教師向學生提問,這是為什么?難道“delete”鍵失靈了?教師緊接著讓學生在表格中輸入一些內容,然后再選中表格,再按“delete”鍵,發現“delete”鍵起作用了,但刪除的只是表格中的內容,表格本身并未刪除,噢,知道了,原來“delete”鍵只刪除表格中的內容,那么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刪除表格本身呢?到此,教師就順勢進行正確操作方法的教學過程。“掉進陷阱的體驗往往比走一段直路更容易使人記憶猶新”,學生對刪除表格操作及“delete”鍵在這兒的作用,通過誤區設問而理解得更為深刻。誤區提問讓學生在“反面教育”的作用下,經歷了一個設謬----排謬的過程,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會逐步養成思維的批判性、嚴謹性和深刻性,從而提高思維的品質。
四、 一題多問,提高探索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同一個問題,應善于從不同角度向學生提出問題,運用條件的增設變化及結論的延伸和條件與結論的互換,一題多解、舉一反三等方法設計出新的問題。有助于學生縱穿橫拓的思維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例如,學習文字處理軟件的保存操作時,在學生學會了新文檔的首次保存并自我認為已掌握了保存操作后,教師不妨變換角度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如果以后再給已保存過的文檔增加新內容,要不要保存、如何保存、會不會再次彈出如首次保存時的“另存為”對話框?如果對一個已保存過的文檔要換個名稱保存,怎么做?如果對一個已保存過的文檔要換個保存位置又怎么做?如果對一個已保存過的文檔中的內容進行了刪除操作,不保存而退出應用程序,再次打開該文件會不會看到被刪除的內容?這些問題的提出及解決不僅使同學對“保存”操作的認識變得更為全面、深刻,而且通過這個例子,也讓學生得到啟發,遇到問題不能只從一個角度去考慮、認識,而是應該有意識地去多想想問題的其它方面。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只要教師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念,巧設問題,博采眾長,寓其它學科的教學方法于信息技術課中,使之形成最佳的結合點,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業務水平,將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就能依據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特點,創設出更加靈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真正體現教育以人為本,素質為本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