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青
“活”地“香”村
文︳趙青
土地流動
——當我們在談論農村土地流向哪里這個問題時,其實我們是在談論到底誰來種地的問題。土地產權不明晰,缺乏流轉機制,導致有地的人不想種,或者效率低,想種又有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人卻拿不到地,最終制約了農業的發展。

百姓種養殖股份合作社蔬菜基地種植的蘿卜喜獲豐收 圖//潼南區委組織部
2014年6月初的一天,潼南區柏梓鎮梅家村黨支部書記劉琪林給同鄉劉朝富打了一個電話:“人總要有個根,要不你回來,我們一起種地。”
那時候,劉朝富在城市務工,年收入近20萬元。
如果回村里務農,年收入不到4000元,他不愿意。
拒絕劉琪林的,不止劉朝富一人。
在梅家村,超過半數的村民都在城市務工,留下來的多是60歲以上的老人。
梅家村已然是一個“空心村”。勞動力出走,地自然撂荒。
2013年11月,劉琪林剛剛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他帶著村干部,組織了院壩會,收集民情。院壩會上,他和村干部聽得最多的是一句順口溜:“荒田荒土無人耕,浪費土地痛人心。”
“梅家村有3600畝耕地,3240畝都荒廢了,荒地占了90%。”劉琪林說,“地里到處是雜草,最深的地方跟人一樣高。”
地,是村民賴以生存的“根”。“根”荒蕪了,誰的心里都不是滋味。
梅家村需要一場徹底的變革。
院壩會結束后,村“兩委”班子集思廣益,開始動員黨員干部帶頭尋找出路。
“30多年前,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探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釋放了土地的生產力。現在,我們面臨著土地閑置的困境,能不能通過這樣的制度改革,激活生產力。”在一次村黨支部會議上,有黨員干部提議。
梅家村想要盤活土地。
2014年9月初,多次被拒絕的劉琪林再次撥通同鄉的電話。
“要不跟我們出去調研,看看荒地如何復耕,鄉村是如何致富的。”他說。
之后,村“兩委”班子帶著干部、村民組長,先后到山東壽光、四川成都、云南景洪等地考察“取經”。
2014年11月,經過學習考察,村“兩委”決定,緊扣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改革精神,在不改變“集體所有,承包到戶”的基礎上,率先用好用活土地經營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經過反復討論、修改、完善,劉琪林和村干部拿出了一套方案——
把土地變成股權。將耕地劃分為良田、潮土、坡地等類別。根據類別,分別設定入股折量標準,以2000元一股計算,鼓勵村民流轉土地經營權,按股加入專業合作社。
把現金變成股金。鼓勵村民以現金方式參與入股。原則上,每戶村民入股金額不得超過五萬元,防止少數人通過現金控股,改變集體經濟屬性。
“土地入股,能夠集中經營權;現金入股,可以補充生產需要。”劉琪林解釋,“散戶經營,目前難以適應市場。把資源變成股份,能夠破解勞動力不足的困境。”
2014年12月,潼南區百姓種養殖股份合作社正式成立。
村“兩委”成員、骨干黨員,成了合作社的“領頭人”,他們帶頭下地種田,并無償墊付資金。
“很多眼睛盯著,等著看效果,我們不能當‘蹺腳老板’。”劉琪林說。
在黨員干部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動了起來。
現在,已經有1985人參股,占全村總人口的80%。劉朝富也在其中。他說:“其他村可以通過改革做到的,梅家村也可以。”
一人一鋤,一人一力,漸漸地,荒地變成了良田。
2015年,2000畝地復耕;
2016年,2600畝地復耕;
2017年上半年,3240畝地復耕。
伴隨荒地變為良田,村民的日子也發生了變化。
2017年6月20日,夏日的陽光灑進果棚。
葡萄快熟了,劉朝富拿出手機,定格畫面,將照片發給在外務工的子女。子女們看見這些照片,跟他一樣高興。
“顆粒飽滿,碩果累累。他們覺得,梅家村了不起。”劉朝富笑著說,“種地不比務工輕松,但可以在家鄉掙錢,不覺得累。”
等到月底,葡萄熟了,訂單來了,他又有一筆分紅。
是的,在梅家村,日子就像那日漸成熟的葡萄,一天比一天甜。
跟劉朝富一樣,種了一輩子地的曾仁芳也覺得生活有了盼頭。
百姓種養殖股份合作社成立后,曾仁芳成了50畝套種玉米地的反包管理員。
玉米種子、肥料等生產資料由合作社統一購買,曾仁芳主要負責施肥、除草以及收玉米。
如果每畝玉米地的產量在500斤,合作社將以每畝地200元的標準,向他支付管理費。要是每畝地的產量超過500斤,超出部分的利潤,合作社得四成,他得六成。
“跟過去相比,現在的收入翻了幾番。”已經干了兩年多的曾仁芳說,“僅管理費就有一萬多元。原來,梅家村的撂荒地都是金地銀地。”
截至2016年底,梅家村基本形成了以蔬菜水果為主要產品、種植面積達2760畝的生產規模,累計實現經濟收益300萬元,帶動村民人均增收5200元。
2017年6月21日,晨光熹微。
菜地里,李延玉又開始忙碌起來。
百姓種養殖股份合作社成立后,李延玉辭去工作,從城里回到村里,開始種地。
“在城市工作,給別人洗碗,每月能拿到一千多元錢。”她說,“回村里干,也能掙這么多。如果勤快一些,還能比這個多。”
眼看村里的發展越來越好,在外務工的村民開始陸續回到村里。
“過去,村里有1280人常年在外務工。”劉琪林說,“現在,已經有近700人回來了。”
在很多村民眼里,梅家村越來越“吃香”了。
2016年11月,潼南區百姓種養殖股份合作社股民大會召開。
會上,全體股民決定,把合作社連續三年的股民分紅拿出來,繼續推動改革——
擴大經營規模。布局以“渝佛桃”為主的“百畝桃園”,舉辦“桃花節”,開辦農家樂,著力打造農旅融合產業;
完善生產配套設施。新建泥結碎石路,硬化鄉村公路、產業便道,整治排灌水渠;
…………
“投入與產出,這個‘雪球’會越滾越大的。”劉琪林說,“在這項改革里,黨員干部吃苦在先,立了標桿;通過流轉土地經營權,盤活了資源;股份制度的規范,利了百姓。現在,我們擰成了一股繩,今后的發展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