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呈
連通行政村奔小康的“最后一公里”
文︳陳呈

江津區衛星地圖
【重慶實踐】成果共享
基礎設施共享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更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問題日益凸顯,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需求。尤其是交通問題,客運是城市的“標配”,卻成為農村的短板。正因為“最后一公里”的不暢,許多農村居民奔小康的愿望被阻斷。
“要致富,先修路。”1982年,時任四川省眉山縣縣長徐啟斌的一句話火遍全國。
重慶剛直轄時,經濟發展和民生事業困難重重,而最大的問題莫過于交通不便。
2003年底,“八小時重慶工程”全線貫通;2015年,“四小時重慶”基本實現……
在重慶,交通便利的受益范圍正在不斷擴大。
如今,那些高山峽谷間的鄉鎮和行政村竟也慢慢通行客車了。
2016年底的一天,黔江區石家鎮火石埡村。
“嘀嘀”,客車的鳴笛聲老遠就響起了,一群村民興奮地圍了過來。
“這是第一輛開進我們村里的客車啊!”村民向守義站在人群里,興奮中夾雜著感慨。
要知道,這曾經是火石埡村村民夙夜以求卻又遙不可及的祈盼。
火石埡村距離場鎮很遠,很長一段時期都沒有公路。最早,村民們想去場鎮只能靠步行,每次都得翻山越嶺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前幾年,村里修建了一條去場鎮的土坯路,天晴的時候,路上勉強能行駛拖拉機或摩托車,但一到陰雨天,土坯路上便滿是爛泥,基本喪失通行能力。
“簡直沒想到,現在客車都能開到村里了,我們農村真是變得和城市差不多了。”向守義說,“我決定不搬到場鎮上和兒子一起住了,就安安心心留在村里種菜、喂豬。想去場鎮的話,隨時搭客車去就行了。”
截至去年底,重慶市已開行農村客運線路3621條,投入客運車輛12268臺,建成投用鄉鎮等級客運站315個、農村客運招呼站(點)9427個。全市已通客車行政村7817個,通達率達94.4%,全市鄉鎮客運通達率達到100%。
讓邊遠山區的農民能在家門口坐上客車,這樣一個簡單的初衷背后,卻絕非政府下個決心那么簡單。
畢竟,相比于城市客運,農村客運普遍存在客流分散、農民支付能力有限等問題,這就導致農村客運成本高、利潤薄,基本沒有客運企業愿意接下這個“燙手山芋”。
近年來,重慶市為了扶持農村客運發展,出臺了多項相關政策措施。
比如,在全國首創性地推行政府資助購買農村客運保險,減輕經營者負擔,提高車輛抗風險能力。
比如,在實施國家燃油補貼政策之外,再對農村客運線路進行補貼。
再比如,為鼓勵扶持修建農村客運站(點),對納入計劃的鄉鎮客運站和農村客運招呼站(點)進行補助……
驅車穿行在武隆區的山間公路上,一路風景美不勝收。殊不知,在這些美麗風景的背后,卻潛藏著巨大的風險。
在武隆區,過去每年平均發生車禍38起、死亡51人。
通村公路更是大部分都在山區盤旋,一個接一個的急轉彎成了威脅群眾出行的“攔路虎”。
農村要通車,首先得解決道路的安全性問題。
從2014年起,武隆區就籌資5300萬元,對6米以上高的路堤、臨水臨崖和急彎陡坡等特別危險路段,安裝了總計近300公里的防護欄。此后,在車輛通行量年均增長13.4%的情況下,該區年平均發生事故下降到9起、死亡人數減少到7人以下,基本避免了直接墜江事故的發生。
在黔江區,雖然部分鄉村公路坡度和彎度較大,但專門設置的寬大的水泥防護墩讓人倍感安全。
“這個大家伙,最早重慶只有我們黔江才有哦。”黔江區交委負責人打趣道。
原來,為保證出行安全,黔江區在每一個急轉彎處都特別設置了專用的防撞水泥墩,能抵抗5噸以下車輛撞擊。
“只有安裝了安全護欄之后,我們才會開通這條路的農村客運。”黔江區交委負責人說。
黔江區在兌現農村客運“雙百”目標上自做加法,不僅要求修通公路,更要安全保護措施都到位了,才算是真正實現路通。
曾經有句話,說農村公路是“一年建、兩年爛、三年斷”。鄉村道路的管護,在某種程度上比建設更重要。
截至去年底,重慶農村公路安裝的防護欄總里程已經超過1.9萬公里。同時,每年投入日常養護資金近10億元,用于路基路面養護、水毀路段搶險保通等,從而使農村公路通行狀況得到較大提升。
在江津區珞璜鎮同福村,有一條鄉村公路被鄉親們申請改了名,大家親切地稱它“同福路”。
改名不是為了和村名統一,而是這條鄉村公路為當地村民真正帶來了福氣。
同福村海拔在450—820米之間,是珞璜鎮最偏遠的一個山村。
2014年,同福路(原名“廣水路”)修建項目立項,這是江津區第一條按照二級公路標準修建的鄉村公路。
為何修在這里?珞璜鎮政府下了一番考察功夫。
同福村的土壤富硒富鋅,且擁有燕尾山、水口壩水庫等自然資源,適合發展與珞璜工業園區相配套的休閑觀光旅游產業。同時,該路通車后,從繞城高速珞璜下道口開車到同福村,由過去的40分鐘縮短至10分鐘,距離主城和珞璜工業園分別只有40分鐘和10分鐘車程,對投資者有很大吸引力。為此,管理部門決定將這條鄉村公路建成一條高標準的旅游公路。
但如果僅僅修了公路就了事,那只能算1.0層級的發展規劃。
2015年公路開建,珞璜鎮政府又同步啟動招商引資工作,相繼引進了宗申集團“宗申富硒生態園”、重慶煤炭設計院“大師村落”、成都阿拉丁農場、山海建設集團“同福新居”、重慶雍桂農業公司的“雍桂山莊”……
2016年底,這條長2.7公里、寬7米的雙向兩車道鄉村公路,通車僅半年多,就已經吸引了20多個農業項目,流轉土地3000多畝,到位資金超過1億元。
“這條公路建成后,村里真是一天一個樣。”村民們現在常常感嘆。
有了這條農村公路,同福村及周邊農民過上幸福生活不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