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QDK全媒體記者 趙青
重慶棚改鑄就廣廈惠民生
文︳CQDK全媒體記者 趙青

陳家坪原重慶針織總廠片區棚改后,居民潘秀云喜遷新居 圖//重慶市建委
2017年1月底,渝中區下羅家灣。
萬銀春數著日子,盼著春節快點過去。
“過完年,新房的鑰匙就能拿到了。”他說。
數十年來,萬銀春都住在狹窄昏暗、陰冷潮濕的平房里。
這次,終于可以搬走了。
在下羅家灣,16戶居民都像萬銀春一樣住著簡陋的平房。
2015年4月,這些房屋被納入重慶市城市棚戶區改造的范圍。
改造前,渝中區對這一片區開展了搬遷意愿的摸底調查,萬銀春是最支持搬遷的人。
萬銀春愿意搬,不等于所有人都愿意搬。
摸底調查結束,有3戶居民不同意安置方案,不愿意搬走。
“改造項目能否按時推進?自己究竟能不能搬走?”一時間,萬銀春不敢期望。
搬!渝中區棚戶區改造與征收工作指揮部決定,愿意搬遷的13戶,率先啟動征收;不同意安置方案的3戶,同意后再搬遷。
分批征收、分批搬遷,指揮部把棚戶區劃分為若干網格——
條件成熟、搬遷意愿達100%的網格,率先啟動搬遷征收;
個別住戶不同意搬遷的網格,通過思想動員,待條件成熟后再搬遷;
個別住戶不同意搬遷,且思想動員未起作用的網格,暫不啟動房屋搬遷征收工作。
2015年5月,不到一個月,萬銀春和12戶居民辦完了搬遷手續。他的心終于踏實了。
“棚戶區改造,居民意愿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網格化’的方式,既尊重了居民意愿,又確保了項目推進。”渝中區棚戶區改造與征收工作指揮部的工作人員說,“目前,渝中區已啟動實施的棚戶區改造項目的簽約率已達97%。”
事實上,這只是重慶棚戶區改造的一個縮影。
在重慶,“鼓勵創新,提高效率”,已經成為棚戶區改造的重要舉措。
沙坪壩區破解資金難題,嘗試PPP融資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棚戶區改造;
南岸區推行“自治式改造”,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棚改的積極性,改造效率明顯提高;
萬盛經開區推行“房票”安置,提高貨幣化安置效率,消化市場存量;
合川區,確保公正,制定征收政策、補償結果、工作程序公示的全過程監督標準;
…………
現在,告別危舊房,不再是“難題”。
2017年6月初,春風與湖小區。
晚餐后,潘秀云挽著老伴,準備出門散步。這是搬新家后,她和老伴養成的習慣。
單元樓里,落腳方便;小區花園,綠樹成蔭。這樣的居住條件,放在以前,潘秀云不敢奢望。
過去數十年里,潘秀云和家人一直住在九龍坡區朝陽村30號。
朝陽村30號是陳家坪原重慶針織總廠的老家屬區,道路不暢,環境不美。
那時候,一家六口三代人,擠在不足5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房屋電線老化,自來水供應不足,樓道狹窄昏暗……早日搬走,是潘秀云最大的心愿。
“每天都想搬家,每天都搬不走。”她說,“經濟條件不允許,對我們來說,住新房是遙不可及的事。”
2016年8月,這樣的盼頭終于有了回響。陳家坪針織廠片區棚戶區房屋改造項目開始啟動。
改造項目啟動之初,有工作人員幫潘秀云算了一筆賬:除了房屋本身的補償安置費用,加上各項補貼政策,搬新家是能夠實現的。
幾經商量,最終,潘秀云用房屋補償款購置了一套新建的商品房。
從無客廳、無廚房、無廁所的“三無房屋”,到寬敞明亮的三室兩廳;從臟亂的街巷,到宜人的小區,這是棚戶區改造給潘秀云一家帶來的變化。
“以前生活在棚戶區中的居民,通過選擇政府提供的安置房或自主購買商品房,住房面積明顯擴大,舒適程度顯著提升,生活配套也更為便利,百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得到增強。”重慶市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說。
“讓利于民”,棚戶區改造是重慶的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
2017年1月4日,渝中區南紀門街道十八梯。
數千名遷走的老街坊趕了回來,坐在一起,暢聊這里的改造。
十八梯是老重慶的標志之一。過去數十年,它從繁華的街道變成了背街小巷,居住環境滯后。
棚戶區改造啟動后,重慶決定重新打造這里,7000多戶居民搬了出去。
那么,未來的十八梯會是什么樣?
未來的十八梯會保留歷史風貌,同白象街、湖廣會館、巴縣衙門等歷史遺跡連為一體,成為重慶歷史文化的展示區。
是的,棚戶區改造不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條件,更提升了城市形象,完善了城市功能。
“它促進重慶形成了一大批重要的商務商貿區,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重慶市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說,“同時,它推動了重慶部分重大城市配套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改造啟動后,大量的新建商品住宅小區、文化體育休閑設施的落成,使重慶城鎮功能得到明顯改善和優化,有效地拓展了城鎮發展的空間。”
實際上,它釋放出來的綜合效益還遠不止于此——
通過“一拆一建”,實現棚戶區土地的集約利用和綜合價值提升,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直接帶動固定資產投資,有效助推重慶經濟發展;
實施國有企業棚戶區改造,解決了一系列遺留問題,促進了企業淘汰落后產能,提高企業造血能力,助推了產業轉型升級,有效提升了企業的經營狀況;
棚戶區改造還推動商業休閑服務設施、文化創意園區的新建,拉動就業消費增長,促進了居民收入的提高。
“重慶的棚戶區改造,既是彌補歷史欠賬的民生工程,又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和城市有機更新的重要途徑。”重慶市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今年以來,重慶市城鄉建委認真貫徹落實市第五次黨代會和全市城市工作會精神,進一步加強對相關區縣和單位的督促指導,加快項目推進。同時積極推進棚改政策性貸款工作,多渠道籌集棚改資金,因地制宜推行貨幣化安置工作。注重將棚改工作與房地產形勢、城市功能完善、“城市雙修”及城市更新等工作的結合,著力改善棚戶區居民的居住環境,發揮好棚改的多重效益。
自2013年以來,截至2017年上半年,重慶市已累計完成各類棚戶區改造1816萬平方米、13.3萬戶,直接惠及群眾46萬余人,直接完成投資約862億元。
未來三年,重慶市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統籌舊城有機更新和新城有序開發,持續深入推進城鎮棚戶區改造,切實改善城鄉居民居住環境,計劃再改造各類棚戶區1400萬平方米、12萬余戶,到2020年基本完成現有棚戶區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