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青
“兩區一園”勾勒大足新貌
文︳趙青

大足高新區,施密特電梯有限公司的員工正在忙碌 圖//趙青
“那時候,我們站在黃土坡上招商。”
2017年6月14日,大足高新區產業園。面對眼前日新月異的景象,大足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周樹云十分感慨。
過去,這里是一片荒草地,無人問津。曾幾何時,周樹云和同事們拿著園區規劃圖,一邊領著老板看工棚,一邊暢談著未來的愿景,一家接著一家地把企業引了進來。
2017年6月初,重慶國飛通用航空設備制造有限公司。
生產車間里,研發人員正在給無人機“紅孩兒”做調試。“紅孩兒”能夠在50米的高層進行滅火,其科技含量在全國相關產品中首屈一指。
類似這樣的無人機,國飛公司落戶大足高新區不到三個月,已經研發出三款。
“在這里,我們能夠心無旁騖地研發產品。”公司負責人曹兵說,“公司從遼寧搬遷至大足,是被園區的產業環境所吸引。”
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區內產業結構,是大足高新區的定位。
圍繞定位,從企業落戶,到企業投產,再到業務拓展,大足高新區拉起了一張大網——
企業落戶,開辟綠色通道,安排專人對接,快速完成工商注冊、稅務登記等;
企業投產,協助招聘員工,成立產業基金,助力生產順利完成,逐步釋放產能;
業務拓展,圍繞產業鏈條,引進配套企業,拓寬企業上下游市場,催生高新產業群。
“用保姆式的服務留住企業,用以商招商的模式建設園區,是我們培育產業環境的抓手。”周樹云說,“依靠這張大網,大足高新區正散發出誘人的魅力。”
這樣的魅力不僅“迷倒”了重慶國飛通用航空設備制造有限公司,還吸引了施密特電梯有限公司、重慶羅博泰爾機器人研究院、重慶大隆宇豐摩托車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相繼來此“扎營”。
現在,大足高新區已經成為重慶市智能裝備產業基地、重慶市環保裝備產業基地、重慶市特種裝備產業示范園。
“產業總投資額已經超過165億元。”周樹云說,“未來,近300億元產值將在這里產出。”
2017年6月14日,大足工業園區。“吱吱”的機器聲從“鄧家刀”的廠房里傳出。
看著粗黑的菜刀面漸漸被打磨得光亮細滑,重慶鄧氏廚具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修建心里充滿了成就感。
“鄧家刀”的特色是刀背厚,刀口薄。保持特色,拋光刀面,放在以前,需要四五名老師傅,靠著一雙巧手,一點一點地完成。每天最多能磨數把。
四年前,鄧修建帶著廠里骨干,跑遍了山東、江蘇、廣東的制刀廠,回來后,自主研發出鍛打刀坯磁性自動砂帶磨削工藝。
“有了這個工藝,機器自動拋光,每天可以磨數百把刀。”鄧修建笑著說,“拋光,是制刀的關鍵一環。隨著自動化程度提高,人工成本降低,市場更廣闊了。”
在鄧修建眼里,創新等于出路。
其實,不止“鄧家刀”一家企業,也不止鄧修建一個企業主,在大足工業園區,整個五金產業都把工藝創新視為謀求轉型的頭等大事。
過去,大足區與浙江省永康市、廣東省陽東市并稱為“中國三大五金之鄉”。
2000年后,沿海五金制造技術開始革新,而仍舊采用簡易技術制作和家庭作坊式生產的大足五金產業逐漸開始走下坡路。
從2006年起,大足區決心重振五金產業,大足工業園區開始聚集五金企業,并推動其轉型升級——
舉辦與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相關的論壇、講座,拓寬生產者的創新思維;
鼓勵企業改進生產設備,提高生產工藝,增強產品加工能力,實現節能降耗;
創新營銷方式,協助搭建互聯網電商銷售平臺,拓寬產品投放市場的渠道;
…………
漸漸地,傳統五金轉變為現代五金,小作坊升級成“規模企業”。大足工業園區成了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典范。
“幾年下來,‘鄧家刀’的自動化生產已經實現70%。”鄧修建說,“現在,刀具的銷量增長了數倍。”
2015年5月28日,重慶市雙橋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場項目簽約儀式正在有序地進行。
與雙橋經開區簽署協議的,是重慶華非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它決定,在這里投資100億元,建立軌道交通裝備研發和生產基地。
近年來,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成為重慶新興的重大產業。讓這些重大產業扎根于大足,則是雙橋經開區狠抓的“龍頭”工作。
沿著這項工作一直往下梳理,在這里,重大產業的聚集效應正在凸顯。
從全球最大的筆記本機殼生產商巨騰國際,到世界500強企業正威集團,再到知名企業國揚電子、上汽紅巖車橋……近年來,109個投資項目相繼被引進,協議引資總額達800億元,預計產值達1200億元。
雙橋經開區憑什么能把這些企業引進來?靠的是這三把“鑰匙”——
實行黨工委、管委會負責人帶部門聯系重大項目責任制,不斷提升服務、辦事效率;
打造配套設施,新建供水管網39.6公里,投用多個企業供電專線,建成數個周邊生活設施;
推進內貿流通體制改革,促進服務貿易創新,激活民間投資的活力。
一步一步地完善,一點一點地優化,伴隨服務軟硬環境不斷發展和升級,這些產業和企業的規模還將持續“發酵”。
“到2020年,力爭工業總產值能夠突破120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雙橋經開區負責人底氣十足。
“站在黃土坡上招商”,這不單是周樹云的感慨,也是大足區招商人共同的感受。
那時候,他們到江蘇、浙江、廣東等地招商引資。提及大足,沒有多少人知道,更沒有企業愿意落戶。
如今,從汽摩及零部件到電子信息,從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到環保裝備,從現代五金到現代家居,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這里投產,越來越多的產業在這里壯大。
2016年,大足區工業總產值邁上千億臺階,工業增加值為183.3億元,分別是五年前的2.2倍和1.6倍。工業生產對大足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47.6%。工業已成為推動大足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
“抓工業,就是激活力、搶機遇。”大足區相關負責人說,“園區是工業經濟增長的輻射源。我們已經初步形成了‘兩區一園’的差異化發展格局。”
引進高精尖,激發創新力,大足高新區緊盯創新驅動發展;
升級老產業,打造新產業,大足工業園狠抓產業結構調整;
培育大企業,構建大集群,雙橋經開區突出產業集群效應。
“兩區一園”,已成為勾勒大足新貌的“主線”。
未來,大足區將繼續把“兩區一園”打造成“推進工業化、信息化、產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平臺。
大足,將成為更受投資者青睞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