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四川美術學院 030045)
地域文化背景下鄉村幼兒園環境設計的思考
——以西江苗寨幼兒園為例
張 敏 (四川美術學院 030045)
隨著我國城鄉居民素質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學前教育。截至2015年,我國幼兒園在院人數3894.69人,毛入園率達到67.5%,然而鄉村適齡兒童在園人數1039.78人,僅占全國入園兒童總數的26.7% !這個字很直觀地告訴我們問題的嚴重性。學齡前的教育是一個人一生接受的教育當中最重要的一項,我們的性格、習慣大多是從幼兒時間被塑造的,那么這個時期接受的教育對我們的一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現實問題,本文從環境設計的角度探討鄉村幼兒園環境的可塑造性。首先正視自身與城市的差距并且不盲目模仿;其次通過以西江千戶苗寨幼兒園為例,探討如何在民族文化背景下進行環境的再設計;再次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將大自然與課堂二者相互交融,創造新的鄉村幼兒園設計的理念;最后總結在環境的在設計下保護和傳承個性的文化。
地域文化;學齡前兒童;鄉村幼兒園;環境設計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大已后,思想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顏氏家訓》;“一個人自幼受的訓練,與一般人所受的訓練如有不同,那么后來所形成的差別便會更大,甚至可以說是完全兩樣”——亞里士多德。很多國內外知名的教育學家都提出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早些年的中國,人們大多沒有這樣的意識,很多孩子并沒有接受學前教育,直接進入小學開始接受教育,殊不知很多習慣與品性在這之前早已確定。當然,這跟國家政策有很大關系,教育的投入往往在義務教育方面力度更大。隨著人們素質與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人的開始關注學前教育,但鄉村在這點上遠不及城市。我希望從設計的角度為鄉村幼兒教育提供一條新的思路,讓鄉村幼兒教育能夠更好地發展下去。
1.盲目攀比與模仿
經過一些村子的走訪調查,在村民心中,城市的都是最好的,他們給孩子灌輸的是長大后一定要去大城市,將農村的所有問題全部歸結于農村自己身上,“因為我們這里是農村啊”,是我聽到最多的回答。但是我們要明白,城市的各種模式不一定適合農村,城市的“套路”農村是模仿不來的,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要正視城鄉差距,并善于利用農村的優勢才是正確的出路。
2.缺乏地域性特色
很多農村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包括自然的以及人文的。鄉村幼兒園的環境建設大多缺乏地域性特征,一味地照搬城市的模式,但資金又不到位,只能似像非像。反而逐漸地失去原本的民族特色。
3.農村兒童缺乏自信
農村兒童由于自己出生在偏遠鄉村,家庭條件、接受教育的條件無法與城市相提并論,或者從小得到的家庭的關愛是不完整的,也在他們的性格上造成了一些缺陷,導致他們性格上的缺失。
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多個相連的村寨組成,依山而建。據統計,西江千戶苗寨現共有住戶1288戶,人口近6000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村寨聚居地。有遠近聞名的銀匠村,苗寨所有的銀飾都為手工打造,技藝精湛。值得一提的還有苗寨姑娘的桃花刺繡,更是別具一番風味;還有西江的牯藏節、苗年也是聞名四海,苗寨被稱為苗族的露天博物館,演繹著苗族發展的史詩。
苗寨所在地形為河流谷地,白水河穿寨而過。苗族同胞勤勞勇敢,在這片土地上開辟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壯觀的自然景觀。苗寨同胞喜酸辣口味的食物,自制酸菜、辣椒、酸湯更是這里的飲食特色。米酒也是苗寨同胞的心頭好,自制米酒更是這里的一大飲食文化。
1.西江苗寨幼兒園現狀
苗寨幼兒園,建筑外觀與周圍的建筑并無兩樣,但隨視線的跟進,呈現的是像城市一般五顏六色的兒童戶外娛樂設施,打破了這一片寧靜,顯得格格不入。除此之外,便是一片空落落的水泥地。教學樓同樣,如我們印象中的教學樓一般,很多間教室,幾間辦公室,刷著淡綠色的墻圍。隨著梯步的增加,失望同步增加,本該是充滿民族特色的地方反倒顯得,一片空白,僅剩洋溢著的歡笑聲還算符合它的身份(如圖1)。課程的設置毫無新意,只有一些常規的手工課,文化課,體操課。民族文化與地域性特征完全沒有體現在環境上。在與這里的老師簡單聊過之后,他反映了一個現實問題,缺乏搭建鄉村文化的橋梁——教師。

圖1 幼兒園現場照片
2.將幼兒帶入自然
千戶苗寨擁有非常好的自然資源,應當充分利用,將幼兒帶入自然是一大創新和挑戰。
從環境設計的角度考慮,我們應當利用幼兒園現有的土地面積,創造身邊的自然。在教學樓前的空地開墾出幾片小的田地,步道也設計成彎曲的小徑,營造“曲徑通幽處”的鄉村意境。將每片田地安置不同的種植功能,讓孩子們觀察作物的生長過程,了解每種作物的生理習性。包括養殖一些家禽,孩子們自由地觀察,在蟲鳴聲、鳥叫聲、蛙叫聲中成長,充滿童趣。
3.將自然帶入課堂
在室內環境的設計當中,取消一些獨立教室的安排,讓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一起學習生活,打破年齡的界限,大的照顧小的,小的向大的學習;設計帶有民族特色的區域,供兒童學習民族技藝,例如銀飾,例如米酒制作,酸菜腌制等等。
通過對幼兒園空間環境的改造,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了傳統文化。讓鄉村的兒童感受到更多來自社會的關懷和愛,通過設計的角度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更加有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品性。希望可以通過以點蓋面的方式能為鄉村幼兒教育提供一條新的思路,讓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更加陽光、更加自信。
[1]高月梅,張泓.幼兒心理學[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華黎. 四川德陽孝泉鎮民族小學災后重建設計回顧[J]. 城市建筑,2012(02).
[3]李曉東.福建下石村橋上書屋,福建,中國[J]. 世界建筑,2010(10).
[4]李曉東. 讓過去通向未來——橋上書屋[J]. 廣西城鎮建設,2013(8).
張敏(1992- )女,漢,重慶,研究生在讀,四川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