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玉
(甕安縣朱家山國有林場 貴州甕安 550400)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林業管理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
曹植玉
(甕安縣朱家山國有林場 貴州甕安 550400)
基于生態文明角度下,分析林業管理現存的問題,并且針對林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做了簡單的論述,提出了加快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林業可持續化發展,則需要加強對林業生態系統的保護,改變生態環境,促進生態平衡。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開展,需要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化發展的支撐,對此加強林業管理,有著現實的意義。
生態文明;林業管理;可持續化發展;環境保護
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人們能夠遵守自然規律,進行生產活動,實現人與自然以及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基于生態文明下,重點推進林業可持續化發展,已然成為林業發展的核心。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有著必要性,具有現實價值,能夠實現林業資源合理利用,確保生態系統平衡的實現,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與發展。
生態林業指的是借助本區域自然資源優勢,遵循生態經濟學,利用生態規律,來促進林業的發展。生態林業體系主要包括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等。生態林業可以實現充分的協調,為人類生存以及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狀態,其作為森林生態系統,具備平衡動態結構的功能,以及促使內外實現交流的功能。生態林業的特點具體體現為多成分與多目標、多功能。林業資源較為豐富,包括林木資源、水土資源等,生態林業管理除了保護林業資源外,還需要維持生態平衡,促進林業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生態林業能夠改善大氣環境,治理荒漠化問題等。
2.1 結構不合理
現階段,基于總體角度而言,我國林業管理以及可持續化發展依舊存在著問題。森林資源總量處于減少的發展趨勢,森林覆蓋率相對較低,并且森林質量較低,尤其是林分水平,與世界水平相比,較為落后。林木齡組結構以及樹種結構存在不合理問題,進而難以確保社會經濟發展對于林木資源的需求。
2.2 林業科技水平較低
就目前林業管理與可持續化發展情況來看,林業科技與專業水平相對較低,雖然我國不斷地加大對林業科技的投入,但是總體需求不斷變化與提升,使得林業管理依舊面臨著技術問題以及技術人員匱乏問題等。林業科技總體投入不足,林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科技貢獻率小。就林業管理的實際情況來看,缺乏精細化以及科學化管理手段以及技術,難以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2.3 林業資源配置不合理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林木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基于發展的需求,使得林木開采量不斷地增加,但是林木生長更新較慢,加之林場建設相對滯后,最終造成林業資源失去平衡,極大程度上影響著林業可持續發展。林業補償機制不合理,林木使用人應該基于林業資源開發的形勢以及開采量等,為林業環境建設,付諸貢獻,但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除此之外社會大眾,對于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持度不夠,大眾的參與積極性較差。
2.4 林業保護監督力度不足
我國林業管理部門職責定位存在不合理以及不科學問題,現階段林業管理體制相對落后,對于林木資源亂砍亂伐以及違法開采毀林等行為管理力度不夠。林業管理以及可持續化發展,需要社會各界以及各管理部門的協調配合,全面的落實林業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以促使林業可持續發展,對此還需要做好溝通與配合[1]。
3.1 加強林業資源監管
基于生態建設角度,林業可持續化發展與林業管理重心,要重點放在林業資源保護上。隨著經濟的發展,使得林業資源需求不斷地提升,部分追求經濟利益的人員,對于環境保護不夠重視,依舊濫砍亂伐,因此林業管理要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強林業資源監督與管理,完善林業資源管理機制。對于林業資源伐區,需要明確責任人,使得林區內的資源保護工作具有專人負責。相關部門則需要做好資源監管工作,借助三維可視化技術以及RS技術、GIS技術等,做好伐區情況監督與檢查工作,作為長期工作予以落實。完成林木砍伐后,林業單位需要愛做好自檢工作,相關管理部門則需要做好檢查驗收工作,再開展樹苗種植,形成體層次采伐系統。
3.2 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統
基于生態文明角度下,為了提高林業管理與可持續化發展,做好林業信息化服務網絡系統建設,有著現實的意義。通過健全林業信息采集到管理的完善制度,做好林業可持續發展相關方針政策的宣傳工作,以全面的提高林產品的質量。生態文明下的林業管理工作,實現林業管理網絡化以及信息化,輔助林業管理部門落實各項工作,以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譬如:利用林業信息系統,林業管理部門可以利用網站門戶和林戶之間實現良性互動,比如林業信息網以及科技信息網等,及時發布信息林情信息,做好實用科技信息傳播工作,比如選種與用藥等,做好生態治理病蟲害科技信息的傳播工作,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及時并且有效的技術信息服務[2]。林業管理部門信息化系統建設結構圖,如圖1所示。

圖1 林業管理部門信息化系統建設結構圖
3.3 加強技術推廣
生態林業建設過程中,林業管理與可持續化發展做好林業技術推廣工作,有著積極的作用。總體來說,我國林業新技術涉獵的范圍比較廣泛,比如遺傳工程應用于林業品種的培育以及改進工作中,再比如微生物凈化技術在林業生產中的實踐應用,用來制造肥料與制劑等,這些技術若能夠得到有效的推廣應用,則能夠極大程度上促進林可持續發展。對于林業生產期間的管理工作,則可以充分的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使用電子類產品,對林業生產全過程中進行監控,做好森林防災工作。林業生產新技術應用較多而且應用效果較好的是生物基因技術,具有較強的推廣應用價值。除此之外林業管理中,運用數字信息技術,來改變林業生產形式,為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3]。
3.4 做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結合發展
林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做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的有機結合,在林業管理工作中,要加強生態林業建設,做好森林保護建設,實現科學建設與保護。對于保護區的發展建設,要時鐘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堅重點圍繞此原則,做好林業管理工作,在確保森林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還需要確保林業人員的經濟效益。建設林業保護區,能夠提升林木蓄積量以及森林資源質量。現階段森林質量的提升,是林業管理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需要充分的發揮人員的能動性作用,做好林業種植與管理技術的研究工作,加大天然林建設力度,豐富林木品種,改變林分現狀,結合生態系統實際,探索發展復合型多功能農林業,以促使林業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前提便是做好生態保護工作,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對此需要在林業管理工作中全面的落實。
3.5 加大資本投入力度
就我國林業管理以及持續化發展的資金投入情況來看,總體投入總額較大,但是生態林業建設的資金需求以及資金缺口較大,政府每年投入的資金不斷增加,但林業發展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提升,因此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對此需要建立并且完善生態林業建設服務市場,積極的轉變公益林建設的模式,提升森林生態質量,做好林業自身的資金積累工作。林業管理部門,要積極的運用國家稅收政策,做好可持續發展融資工作,制定林業管理措施,做好市場管理工作。加快林業側供給改革的落實,積極的尋找林業經濟增長點,基于生態資源,發展生態旅游業與林業產業項目等,做好林業產業調整工作。提升林業經濟效益,積極的轉變林業生態建設模式。林業企業的經濟效益主要是靠利潤來實現的,因此現在已經無法采取過去那種粗放式的發展方式來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更多的要靠林業的內涵增長方式來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公益林主要是達到生態調節的目標,而這個目標是不可能產生具體經濟利益。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制定一些具體的宏觀意義上的目標,然后逐層確立生態林業建設指標,并且落實各項指標的完成情況,促使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發展[4]。
基于生態文明視角下,林業管理與可持續化發展要不斷地完善管理體制,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技術與生態技術等,遵循生態發展規律,做好林業管理工作,優化林業產業,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1]秦 濤,張驊.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林業管理及可持續發展[J].防護林科技,2013(06):44~46.
[2]覃超和.生態文明下的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策略[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03):167~168.
[3]陳虹羽,周桂萍.生態文明背景下關于林業管理及可持續發展的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4(01):74.
[4]王小梅.試論生態文明視閾下的林業管理及可持續發展[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5(11):200~201.
[5]馮潔.生態文明視角下如何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之對策探討[J].時代金融,2016(15):339+345.
F326.2
A
1005-7897(2017)04-0088-02
2017-2-8
曹植玉(1971-),女,貴州甕安人,工程師,大學本科,主要從事林業,森林保護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