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保
(廣西南寧綠墾現代農業有限責任公司 廣西南寧 530000)
基于城市景觀風貌塑造的分析
——以桂林市為例
李章保
(廣西南寧綠墾現代農業有限責任公司 廣西南寧 530000)
城市景觀風貌是城市第一張名片,在本文中,筆者以桂林市為案例,深入地剖析了該城市景觀的特點,并指出存在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提出桂林市城市景觀風貌規劃的目標、定位與策略,并對城市景觀風貌進行分區控制與引導。本規劃對于桂林山水格局的保護、城市景觀形象的樹立、城市風貌發展的定位具有指導性意義。
城市景觀;風貌規劃;控制
1.1 桂林城市景觀風貌特點
桂林市城市風貌特點概述:山環水抱,秀甲天下;文化多元,遺存厚重;城景交融,獨具特色;詩畫如織,旅游名昌。
(1)特點一:“甲天下”的山水資源
桂林市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譽。桂林城區至陽朔縣長約80km漓江沿岸的峰林地貌形成了千峰環抱、碧水青山、奇峰倒影的獨特景觀,這些特殊的地貌與景象萬千的漓江及其周圍美麗迷人的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形成了獨具一格、馳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成為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
(2)特點二:“城景交融”的營城模式
“城景交融”的營城模式使桂林自然景觀中有人文景觀,人文景觀融于自然景觀中,二者相協調,渾然一體,相互輝映,步移景異。
(3)特點三:“景深屋低”的空間尺度城市建筑的體量恰能表達出人與城、人與景、城與景的空間關系。顯山露水,“景深屋低”城市空間尺度帶給人們特別的感受。
(4)特點四:“隱逸流長”的人文內涵
桂林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從漢至清乃至近代,歷代都在這里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悠久和獨特的歷史人文資源,有待系統挖掘、整理與光揚。
1.2 桂林市景觀風貌存在問題
(1)問題一:“重”品質“輕”品位
很多景觀雕塑或小品司空見慣的套用傳統題材或動物形象,對桂林的本質文化特性視而不見,與桂林的地域特點不相符。某些建筑、景觀雕塑、橋梁等的造型風格照搬照抄或者造型突兀,與山水環境無法相融,缺乏文化個性與文脈品質(見圖1)。

圖1 體量過大的建筑和廣告牌
(2)問題二:“重”城市“輕”山水
景觀資源破壞嚴重:隨著經濟發展和旅游業需求量的增長,部分地區為緩解緊張的空間壓力、增加可建設用地量,大規模的進行挖山填湖,使不少現狀自然水體縮小甚至消失,河湖岸線景觀的豐富性降低,破壞了濱水景觀風貌甚至為城市的生態安全帶來隱患;加之城市、農居點空間拓展,填埋水體、破壞山體,尤其是緊靠漓江等一級水體的違章建設,對山水自然景觀形成包圍,造成水體流失、景觀山體減少或殘缺,對整個城市景觀風貌的影響較大,整治和管理困難度增大。

圖2 桂林石山破壞嚴重
城市開敞空間缺失:濱水景觀帶建設不到位,未能全線鋪開,缺少具有城市代表性的濱水空間,除濱水空間外,其他類型的開敞空間數量較少,且較為零散,各開敞空間之間缺乏系統聯系,可達性較差,需對其功能進行提升,增大為居民或游客休閑活動的場地,增設相應的配套設施。
建筑布局混亂、體量失衡:市內部分建筑體量過大,對城市景觀視線通廊造成了阻隔,建筑形式單一,顯得不夠靈動,也不利于組織通風和各個方向上視線通廊的保護。建筑布局缺乏層次,景觀的趨同性較為嚴重,使桂林的城市風貌景觀特點表現不足。此外,建筑高度、體量缺乏統一規劃和有效的控制引導,部分濱水建筑體量過大,且多為板式高層,破壞了濱湖界面的連續性和視線的通透性。
城市色彩與環境不協調:城市色彩未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部分濱水地段的城市建筑色彩、風格與山水環境格局不協調,成為影響景觀風貌的要素之一。
(3)問題三:“重”功能“輕”環境
桂林旅游資源的生態環境好,自然條件優越,環境質量較高,成為區域內開發利用、發展旅游產業的突出優勢,但過度偏重作為旅游城市的功能,導致旅游資源環境的潛在危機。
桂林雖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環境脆弱度高,旅游承受能力有限,須合理開發,應適度利用。只有旅游資源的健康發展,才能使旅游產品獲得依托,最終健康的進行旅游城市功能的蛻變。

圖3 枯水季節,河灘裸露,漓江失去水的靈動
(4)問題四:“重”城市“輕”農村
城市內部的“城中村”,或者城市邊緣、郊區的農村,建設步伐太慢,改造力度不夠,基礎設施匱缺、人居環境惡劣、村莊景觀風貌差,未能結合桂林本地各個村子的自身歷史文化特色和現狀村莊的問題因地制宜地進行建設和發展。與桂林的山水環境極不協調,灰塵滿天的狹窄道路、肆意排放的生活污水、隨處可見的垃圾堆放、空中架設錯綜復雜的電力線、缺乏統一規劃擅自私建的房屋、建筑風貌的雜亂無章、建筑間距的逼仄、藏匿在村子中的不合格的小作坊都給城市景觀風貌和城市安全帶來問題。
(5)問題五:“重”人工“輕”自然
為追求眩目奪人的景觀效果,桂林的多處景觀風貌處理進入“重”人工“輕”自然的誤區矯揉造作的人工裝飾景物風格,難以融入桂林的山-水-城景觀環境,顯得格格不入。
2.1 景觀風貌目標與定位
(1)景觀風貌目標
桂林市城市景觀風貌規劃將以繼承、融合、升華為核心理念,通過優化功能空間,明確發展定位和景觀風貌特點,對現狀城市景觀風貌進行剖析和控制指引,使城市與山水共同構成一個自然與文化互生的和諧生態體系,最終達到山、水、城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目標,使桂林成為源于自然、融于自然的山水文化城市,和具有中國山水特色與品位的生態宜居城市。
(2)景觀風貌定位
桂林城市形象定位:桂林城市形象的定位本質上是創造城市個性、差異性、特色性和唯一性。綜合歸納和分析桂林城市景觀風貌的發展和探索之路,將桂林的城市形象定位為:城景交融的山水浪漫之地、生態宜居的文化體驗之都、絢爛多元的中心活力之城。
2.2 景觀風貌發展策略
(1)策略一:生態景觀優先
以保護自然生態景觀為前提,優化區域內山體、水體、植被等自然景觀,尊重山-水自然生態景觀格局,注重城市風貌環境的生態優化。尤其要保護不可再生的生態資源,如自然風景名勝資源、文化遺產等。促進歷史文化建筑、歷史風貌環境、優秀的歷史文化、生態景觀資源的保護,有效地實施生態景觀的保護、利用、可持續發展。
(2)策略二:城市與山、水相融
城市景觀風貌規劃應注重現有山-水-城的景觀格局的保護、延續、優化,并進一步的發展。有效利用自然山水背景,合理控制城市建設量,在建筑尺度、開敞空間大小、城市色彩等方面上突出城市小巧宜人的特性以及與山水相融的城市風貌景觀特色。保護山水環境空間之間的聯系,形成城市較為豐富的開敞空間,通暢的景觀視線通廊,使城市與山水相融,和諧共生。讓行于城中的人,能感受山水的美;游覽山水的人能體會到城市的個性魅力。
(3)策略三:突出城市景觀地域特色
充分考慮城市的各類景觀元素,通過對城市景觀元素與城市風格的總結和對資源的整合提煉,保護并發掘城市的個性特點,充分把握城市地脈、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延續城市空間肌理、提煉地方建筑特點、保護并利用民俗文化傳統等,營造城市特色,形成具有地域特點又能彰顯山水文化特質的城市景觀風貌。
(4)策略四:繼承與創新相統一
注重城市的歷史文化沿革,保護歷史的整體性和那些充滿文化意蘊的地域、結構和人工構筑物,挖掘歷史的風貌元素,將民俗風情、歷史文物、傳統文化的內涵融合到城市景觀風貌中,延續城市歷史的文脈。同時,要反映時代進步要求和現代生活氣息,博采眾長,放眼未來,著力創新。城市的活力來自創新,沒有創新,就只有趨同的模仿。新興工業城市需要創新,歷史文化古城同樣需要創新。
因此,桂林城市景觀風貌建設須依托山水城市的自然背景,同時保護好桂林的歷史文化特色,積極利用創新手法,借助城市內部的景觀條件,因地制宜地合理保護與開發城市景觀風貌資源。
3.1 城市景觀風貌格局
桂林市城市景觀格局的構建按以下步驟確定:①根據桂林市的相關城市規劃資料對其城市結構進行基本了解;②通過實地調研,并對搜集到的資料、照片進行分析整理,對其景觀風貌特點做出分類和評價;③總結出占主導地位的系統景觀特色資源,從而確立城市景觀風貌系統控制內容;④運用城市意象理論形成桂林城市景觀風貌格局的整體構想,梳理出應重點控制的景觀風貌要素,以及體現桂林市城市特色的景觀骨架。
3.2 城市景觀風貌系統控制
桂林市城市景觀風貌規劃以尊重現有的城市肌理和自然景觀風貌為基礎,針對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取構成桂林市城市物質景觀的最基本、最必要、且對優化城市風貌至關重要的景觀要素,對這些要素提出詳細的、符合實際、符合目標的控制引導要求。
3.3 城市特色區域景觀風貌控制
(1)景觀山體周邊風貌控制
根據山體景觀條件、所處位置和體量進行山體等級劃分,并對山體周邊景觀風貌進行控制。
(2)景觀水體周邊風貌控制
根據城市景觀風貌特點,確定景觀視域范圍,創造更有節奏感、序列感的城市濱水區景觀。不同等級的水體,其濱水建筑退讓水體距離控制要求不同,退讓后建筑高度由低層向多層逐步增高,塑造豐富的景觀層次。濱水建筑布局自然分散,順應山水,風格、色彩等應與水體周邊環境相協調,融入山水環境,體量尺度小巧宜人,充分利用借景、對景等手法,發揮自然條件,塑造內外景觀交融的濱水景觀。濱水開敞空間強調開放性與多樣性,生動、生態、和諧。濱水景園設計提倡使用地方材料,富有地域特色與文化氣息。
(3)歷史核心區景觀風貌控制
桂林市傳統風貌核心區的范圍為鐵封山、鸚鵡山以南,桂湖以東,南門橋以北;此區域是桂林市歷史文化名城風貌的核心地帶,亦是感知桂林山水城市印象的重要區域。
古城的歷史格局,包括水系、山體、軸線和道路;文物古跡(包括城墻和城門遺址遺跡);步行街道。歷史核心區范圍內的風貌控制關鍵應增強以靖江王城為中心的歷史和文化氛圍,恢復和保護歷史城區的風貌,展示城市原有的空間格局,傳承山-水-城的城市風貌特色,體現城市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達到景觀的形式、內涵與城市的地域特點相統一。
(4)現代城市中心區景觀風貌控制
現代城市中心區主要為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等集中的區域,如行政辦公、文化、教育、體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商業、商務、娛樂康體等。該區域的城市景觀風貌應著眼于整體協調和交通組織、環境空間的建設等。通過不同建筑組合方式,以及建筑設計手段,形成錯落有致,自然協調的城市天際線;在建筑外形及細部設計上提煉并融入傳統的建筑特色元素,體現當地城市風貌文化特色,又不是現代特點。
桂林是山-水-城特色城市,其公共建筑集中區域還應嚴格控制建筑的體量、立面色彩、建筑形態,形成和諧又不失特色的城市風貌。
[1]范穎,鄧維兵,張鈺筠.總體規劃階段城市景觀特色風貌塑造方法探索[J].山西建筑,2008(12).
[2]鐘瑞括,柴昀.城市景觀風貌設計的思考[J].平原大學學報,2007(8).
[3]阮立陽.論當代城市景觀規劃設計[J].企業科技與發展,2009(18).
[4]茅海容,張震,賀旺.襄樊市城市景觀風貌規劃[J].城市規劃通訊(中規院專欄),2009(7).
F592.7
A
1005-7897(2017)04-0078-03
2017-2-5
李章保(1981-),男,漢族,助理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園林工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