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洋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010)
景觀設計在濱江公園中的應用
——以珠海市橫琴島天沐河景觀設計為例
左洋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010)
濱江公園作為時下比較熱門的項目,是一座城市的形象展示與對外對話的窗口,對城市的形象與氣質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珠海市橫琴島天沐河景觀設計為案例,分析景觀設計如何在濱江公園中融入城市印象以及地域文化,體現城市的個性。
景觀設計;地域文化;融入
1.1 地理概述
項目所在地珠海市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植被類型為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原生植被保存良好,現狀植被多為次生林。
項目基地位于大小橫琴山,自然的山體盤踞南北,流動的水體跨向東西;地理條件優越特出令項目的自然經濟地位得到大大的提升。同時該項目上位規劃為科技研發、文化創意和綜合服務三大區域,東鄰澳門大學,結合該地段的自然風貌從而形成集自然、科技、文化、生活于一體的多元化項目。
1.2 設計愿景
生態——融合、展現自然之美,塑造自然獨厚海島風貌。
人文——作為文化靈魂的載體,集中體現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積蘊和豐富的物質文明。
創新——作為對外展示的形象地帶,應該進行大膽創新,建立國際化、現代化的城市形象。
種植——以本土物種為主,將城市融入自然,將自然融入城市,以人為本,以自然為本。
1.3 總體設計原則
(1)城市標志:打造高標準高的城市綠廊,在承載城市特色與記憶的同時,為橫琴當地創造高端、嶄新的地區名片。
(2)以人為本:為人們創造合適的生活方式,滿足周邊居民的休閑功能。
(3)本土氣息:在設計中導入橫琴當地的文化元素和地區符號,項目富有濃厚的城市文化色彩。
(4)生態優先:盡可能保留原地形風貌,因地制宜營造良好生態景觀。
1.4 設計構思
琴,圣人之器也,作為橫琴新區的形象代表,其清、和、淡、雅的音色濃縮了中華文化的和諧之美。
“天琴橫綠野,碧水穿新城”,天沐河作為一條貫穿橫琴新區的生態水脈,為我們的設計提出了“生態”、“文脈”與“創新”的設計要求。
在此,結合“山脈田園、水脈都市”的上位規劃,以“天沐琴音”為主題,喻意著天沐河中心景觀帶沐浴在大小橫琴山的天籟之音中,天然渾成得自然之趣,同時,將琴之七弦化為不同的景觀功能帶,讓人的參與、生態的滲透一起撥動琴弦,共同奏出美妙琴音。
在本次設計中,景觀結構為“一河、兩岸、三區、四象、五感。”
2.1 一河兩岸
作為中心景觀帶的基本骨架,如何梳理、營造出具有自然獨厚海島風貌的堤岸景觀是本次設計的重點之一。在設計時,提取古琴中琴弦這一象征符號,結合堤岸不同標高的景觀設置,使琴之七弦與河道、木棧道、濕地、游步道、濱水廊道、凈水帶、綠道等相互對應,融琴入景,貫穿整個天沐河景觀帶,使其既有獨特的觀賞性,亦富含人文氣息。
2.2 三區
結合上位規劃與主題構思,我們將中心景觀帶分為三個大區:
激昂之音——綜合服務區:營造大氣昂揚、銳意進取的景觀氛圍。
清越之音——文化創意區:營造清新脫俗、從容自得的景觀氛圍。
優雅之音——科技研發區:營造科學之美、天人合一的景觀氛圍。
2.3 四象
“山脈田園、水脈都市”是橫琴新區的規劃設計理念,故在設計時,我們將“山、水、田、園”作為四個景觀符號融入方案之中。
山:通過疊石、雕塑小品等手法將山的剪影置與場地中。
水:通過濕地景觀、流線型鋪裝、凈水帶等表現形式展現水的柔美。
田:將歷史上田地的紋理以綠化種植、大地景觀的形式反映在設計之中。
園:設置以不同內容為主題的景觀園,分置于各個功能區。
2.4 五感
各個功能區創新、生態而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景觀設計,猶如不同情境的悅耳琴聲,喚醒人們在現代都市中蒙塵的五感,重塑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亦為從事創意工作的人群提供了靈感。
視覺激發——琴彩廣場、繽紛綠道、活力廣場、標志性雕塑。位于綜合服務區。
味覺激發——生態茶座、美食地圖、一米菜園。位于文化創意區。
觸覺激發——奇石園、雕塑園、書畫廣場。位于文化創意區。
聽覺激發——鳥語林、風鈴步道、琴音廣場。位于科技研發區。
嗅覺激發——花香林、植物氧吧、海洋氣息廣場。位于科技研發區。
沿岸淺水區通過綠化放坡和植物種植營造自然駁岸,在重要節點配置種植水生濕地植物如落羽杉、水松、水翁等,沿湖岸呈帶狀相對成規模的片植,力求創建良好的生態系統,達到保持水體美觀、水體凈化的目的。在海水入口處周邊還可種植紅樹林,形成生態多樣的自然系統。同時,合理平衡配置不同的水生植物如鳶尾、風車草、金魚草、再力花、睡蓮、荷花等來調節光線、氧氣以及營養水平,以便創造適于動物和植物都能繁榮生長的水生環境。并適應不同季節的水位變化,形成富于自然趣味的植物景觀。
植物配置堅持功能性、藝術性、生態性、經濟性的統一,突出植物的景觀營造和生態效益,具體依據下列原則:
(1)因地制宜,適地適樹。
(2)層次豐富,群落搭配。
(3)季相轉換,枝葉花果,四季常綠,四季有花。
(4)營造意境,提升品質。
(5)設置基調樹種。
依照不同的功能分區,植物種植時如下分布:
4.1 激昂之音——綜合服務區
天沐河東段,以碼頭為中心展開的城市區域,臨岸歌劇院等建筑營造了色彩豐富的城市建筑立面,開放性的城市公共綠地將容納較大的人流量。
設計選用花量豐富的開花喬木和大型常綠闊葉喬木相結合塑造上層綠化景觀,以鮮艷跳躍的林冠線延續城市建筑的景觀色彩,在花開花落間展現季相變化之美。
臨岸綠地選用櫚科及林冠較高的本地闊葉大喬木,流出中層視線觀賞路徑,形成開闊疏朗的河岸空間。
以自然群落的形式配植開花及色葉灌木、地被打造下層綠化景觀空間,呼應大型綠地人工結合自然的景觀氛圍,譜寫歡快激昂的城市樂章(見圖1)。
4.2 清越之音——文化創業區
天沐河中段,為全島的中心,是熱鬧與靜謐的過渡空間,整體景觀清新脫俗、從容自得。

圖1 激昂之音區效果圖
設計以常綠闊葉喬木為背景,選用紫紅色為主色調的開花喬木搭配白色調開花喬木營造開闊疏朗的綠化空間,花季與常綠樹景觀在園區中交替呈現。
選用紅竹、紫竹、孝順竹、小琴絲竹等竹類品種種植于各園區、廣場之間,沿河岸種植鳶尾、香蒲等水生植物,每當微風游走園中,便是看行云流水聽竹語琴聲。

圖2 清越之音區效果圖
4.3 優雅之音——科技研發區
天沐河西段,西側與出海口相連接,整體景觀在這里由城市向自然過渡,河道兩岸景觀由疏朗開闊轉向郁閉靜謐。
設計選用自然形態的大喬木和紅樹林附生樹種進行種植,形成自然的混交林模式,塑造上層綠化景觀空間,于西側末尾處和海岸高處種植紅樹及半紅樹樹種,使自然景觀逐漸向紅樹林濕地景觀過渡。
在臨近天沐河中段的區域種植桂花、含笑等香花灌木和蔭生地被,營造優雅浪漫花香氛圍,并逐漸向以紅樹植物為代表的濕生植物過渡,進入具有典型海岸灘涂特征的植物群落結構,展現優雅柔美的海洋之音。

圖3 優雅之音區效果圖
設計后的場地豎向,基本遵循現狀條件,盡量減少土方量。人工濕地豎向保持向天沐河方向降低,并在北面和南面堆微地形,遮擋市政道路對濱江帶的影響。在活力廣場內,選擇地勢較為平坦的地方,稍加整平,以便布置體育場地。
濱江公園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在創造良好的城市濱水景觀的同時,使城市濱水景觀又具有自己的地域文化背景,使當地居民產生文化認同感,同時也使外地游客領略到當地傳統文化所特有的風采。用濱水景觀實現一種美好的愿望,這是人與自然的藝術交融,這是城市與環境的藝術共生,這是活動與空間的藝術的相互作用,這是景觀與文化的相互滲透,通過這樣對河岸與自然生態的整合,實現了城市濱水空間的親合。
[1]唐劍.淺談現代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的一些理念[J].中國園林,2002(04):33~38.
[2]杜春蘭,代 潔.濱水景觀設計[J].時代建筑 T+a,2002,1,31.
[3]湯曉敏,王 云.濱水景觀的規劃設計模式探索[J].上海農學院學報,1999,17(3):182~188.
TU986.2
A
1005-7897(2017)06-0019-03
2017-2-21